因应来自亚洲国家的舆论,苹果于上周五(1/13)首度公布其97%原料与制造上下游供应链厂商名单,强调供应链管理责任,并将逐年深入供应链改善工厂环境。但看在供应链厂商眼里,恐怕只是「好人你作、血汗我扛」的刺眼感受。
除了《纽约时报》所指出的事件之外,先前台湾媒体也曾爆出形象良好的可成,疑因设备发出废气遭附近居民抗议,而惨遭勒令停工检查。先前苹果采购主管向供货商收回扣案件,也让多家「苹果光环」厂商诚信受损、颜面无光。
愿意制定更完整而重视劳工安全的「供应链厂商规范」,的确是立意良善。但问题真正的源头在于苹果太过深入掌控供应厂商的技术细节,几乎让这些厂商「无油可捞」。根据去年七月美国加州大学发表的论文报告,苹果的产品虽然在都在中国制造,但是美国厂商却可以在iPhone以及iPad分别得到58.5%的利润;反观台湾,虽然一长串风风光光的苹果供应链厂商;但是很抱歉,一支iPhone台湾仅仅分到0.5%的利润;iPad则是2%。
零组件供应以及组装为主的台湾厂商,已被Cost Down压力逼得仅能得到零头微利;还要赶着紧绷的上市时程、在中国逐水草而居控制成本、应付中国政府的政策以及民怨。现在,苹果一纸令下,表示「我们的供货商必须遵守这些规则,我们希望供货商的劳工能够获得更好的福利」。…
一揽畅销产品、富可敌国的苹果大可订下「博得美名」的规矩,因为这些改善劳工处境的成本势必由供货商负担!供货商为了定单,必须担下「血汗工厂」、「污染环境」、「罔顾人权」的骂名;在我们自问是否值得的同时,只能说是为人作嫁的无言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