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求有效解決自1929年以來全球經濟大蕭條最嚴重的世紀金融危機,4月初於英國倫敦召開的G20會議決議已經出爐,這幾項決議改變了1980年代以來英美主導推廣奉行的所謂全球新自由主義經濟市場規臬,也將改變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輪廓,值得我們密切關注。

隨著G20決議大勢已定,全球半導體與晶片產業的發展究竟會變成什麼模樣,仍有待觀察。
隨著G20決議大勢已定,全球半導體與晶片產業的發展究竟會變成什麼模樣,仍有待觀察。

G20決議基本上推翻了1980年代以來英美在全球極力推廣的金融「去管制化」信條,以及商品貿易「無限擴張」的全球化發展策略。決議之前G20便承認:目前全球金融機構和跨國銀行沉痾已久的金融信貸危機,便是金融自由化負面因素所導致;全球商品貿易萎縮惡化所衍生的保護主義發展趨勢,也互為表裡地進一步提高全球金融信貸危機,甚至動搖了1944年布列頓森林(Bretton Woods)會議以來、美國主導以美元計價的全球資本主義體系。

因此,G20的美、中、日、歐盟等國,將提供國際貨幣基金IMF共計1兆美元銀彈支援,鞏固IMF對新興國家的外債放款支配權。同時再允許IMF支配2500億美元的特別提款權SDR(Special Drawing Rights),在全球信貸市場危機爆發時繼續扮演支撐現金流動的關鍵角色。另外為有效活絡全球化貿易降低保護主義陰影,未來2年內G20將提撥金融機構與世界銀行等至少2500億美元的進出口融資。G20決議重新穩固以美元作為全球資本主義體系商品貨幣計價的金融體系,而1980年代以來追求金融信貸資金在全球流動的新自由主義信條已經結束,產業融資與信用貸款將受到各國政府更為嚴密的管理與監督。

這對於當前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來說,透露出怎樣的訊息?這代表1990年代以來全球半導體產業在融資與信用貸款上獲得前所未有的特殊禮遇景況,將一去不復返。以往半導體產業內部因應快速上市所設計出的成本管理型態與財務架構,也將產生明顯轉變。

究其實,不單是摩爾定律所衍生出的精密奈米晶片微細化製程,帶動了半導體產業的蓬勃進展,1990年代中期以來全球半導體產業平均每年兩位數的獲利成長,也是受惠於國際金融機構與投資基金對於半導體產業充分擴張信用貸款的活水源頭;各國政府的租稅優惠政策、高額現金補貼支援亦挹注許多,但半導體奈米製程設備成本支出還是不斷飆高令人瞠目結舌。根據經濟學人報導,目前最先進32奈米晶圓製程的光學微影設備,一套超過5000萬美元。為回收鉅額投資所需的經濟規模,晶片製造商不斷建造更巨型的晶圓廠。1966年建造一座新晶圓廠只需1400萬美元。1995年造價已漲至15億美元。今日英特爾最先進的晶圓廠成本已超過60億美元,包括所有建廠前的準備。台積電已建造兩座造價約為80億與100億美元的晶圓廠,相當於4座核能發電廠的價格。

結果,摩爾定律及奈米製程創造出欣欣向榮的半導體產業,至此也衍生出所謂「摩爾第二定律」,亦即電晶體成本下降的同時,晶圓廠的成本上升,兩者比率不一定正相關。半導體晶片不僅要趕上Time to Market 的關鍵時刻,還要在晶片賣出之前,預先設計出繁瑣的生產投資流程及財務管理架構。上述優惠投資就好像持續供給磚窯鑄造(foundry)維持高溫火熱的薪柴一般,燒錢給半導體產業蓋出成本更高的晶圓廠。每顆晶片都是燒錢熬出來的結晶,但這結晶又不一定能賣得出去,就算市場銷售價格不敷成本,晶片大廠也不得不讓晶圓廠繼續生產,流血輸出之外還要看誰能撐得久。

於是除了極少數大者恆大之外,絕大部分半導體晶片廠商無法擔負如此龐大支出,現在幾乎全部都有鉅額虧損。一項調查半導體產業主管意見的結果指出,大部分都不約而同地認為晶片製造將逐漸集中在微處理器、晶圓代工和記憶體各自三大領域中唯一龍頭的手上。此極少數甚可建造全自動化的lights-out 晶圓廠,而絕大部分晶片製造商已無法開發自主製程技術,甚至無力建造自己的晶圓廠。將有更多的半導體整合製造廠商內部業務部門分散開來,或專注於晶片設計,或將晶片製造外包出去,或以製造特定晶片的輕晶圓廠(fab-light)為主。

隨著G20決議塵埃落定,加上,全球半導體產業年成長率只有5%,晶片製程成本依舊高昂,各國政府部門以往幾乎無條件挹注龐大投資和金融投資機構的信貸優惠已不復在,底子夠厚的現金流便成為半導體廠商能否繼續苦撐待變的重要基礎,甚至是唯一基礎。半導體廠商甚至更要懂得與金融銀行保持彈性身段互動,可能還要低下頭來好好地打交道。越來越多晶片製造商的財務前景也將與金融機構的信貸支配,千絲萬縷地緊密結合在一起。

G20決議不僅結束了近30年的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也為挹注全球半導體產業投資鎖上了一個水龍頭。加上晶片整合製造商大者恆大的發展規律,手頭現金充沛與否已成為晶片設計或是製造商等待景氣回春的重要依靠。未來半導體與金融產業之間的互動,也將產生微妙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