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波的金融風暴再次吹出了台灣記憶體和面板廠的整併問題。有趣的是,所有的人都認為整併是勢在必行,但現在是不是時機點?卻是眾說紛紜。但大家要問的是,如果現在不併,那要何時併?是先拿了納稅人白花花的銀子撐撐看再說嗎?還是當局者展現魄力,大刀闊斧的在此最黯淡的時期一刀砍去積弊已久的惡瘤,讓台灣的電子產業再次現出令人振奮的光芒?

/news/2008/12/28/2345336036.jpg

上週,奇美電子無預警的解僱了數百位的約聘員工,曝露出台灣面板廠在這波不景氣中承受的危機比想像中還大。而行政院長劉兆玄至台南科學園區訪問奇美電子時,面板廠整併的老話題又被炒的沸沸揚揚。事後,經濟部次長施顏祥僅表示,目前面板業的處境還沒有像DRAM那樣的危急,且面板業合併一事,政府只能扮「催生」與「協助」的角色,合不合併,還要看業者意願。

政府的這番談話其實有點讓人想不懂。回想當年的兩兆雙星計畫推動之初,不就是政府一手扶植成立,從推出至今,總共投資了多少的民脂和公帑?其數字之龐大,恐怕是難以想像,一但營運狀況不佳時,其惡果必然是整個社會國家共同承受。而如今的雙D廠成了名符其實的「雙低」廠,記憶體業者更是深陷水火之中,政府除了一味紓困之外,是不是該好好想想問題的根源在何處。

事實上,早在前代政府當政時,就曾推動過面板業的整合。當時的政府就曾指示經建部門,鼓勵TFT-LCD面板廠進行整合,但由於過去政府對科技產業也只採取鼓勵和建議發展的態度,並未對細節和事權主導進行太多干涉,雖然後續有舉辦過幾次針對面板業發展的經濟座談,但仍停留在紙上談兵,實際的作用不大。一直到2006年4月時,才僅有廣輝與友達的合併,其餘的奇美、彩晶與華映依然各立門戶。

對於產業整併的緩慢,政府實應負最大的責任,不應該只坐壁上觀,只抱持著從旁建議和勸導的角色,應該化被動成主動,積極主導產業的發展。畢竟一旦大型企業發生裁員甚至倒閉的情事時,數萬名無業的人民最終也將成為社會的問題,而社會和產業的安定本屬政府的職責範圍,不應逃避。而政府除了積極面對之外,更應該防患於未然,在其最終惡果產生時,就將其導往更好的發展方向。

反觀鄰近的韓國,其面板產業在政府主導下,很早就擁有世界級的體質和實力。目前,韓國的面板廠規模都遠超台灣任一家面板廠,因此,在成本與價格的降低上佔有相當大的優勢。尤其在經濟不景氣時,在成本控制上佔有愈大的優勢者,就愈能夠取得較大的市場銷售,加上目前台灣在多項LCD的技術與重要零組件都掌握在日本手中,因此在發展上更是困難重重。

其實台灣電子產業缺乏高度整併已是老問題,不單是DRAM和LCD產業,包含LED、太陽能和IC設計業等,都有相同的問題存在,只是這次率先爆發的是前兩者而已,接下來這些產業預料也將會遇到相同的問題,政府如何更有智慧且具遠見的進行處理,將是未來5年內台灣電子產業的重要發展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