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Suppli於6/16所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受制於晶片生產成本高漲的因素,摩爾定律很可能在2014年就開始失效。
大廠持續將摩爾定律推向極限,但問題在於,要這麼快的晶片做什麼? |
iSuppli表示,晶片製程從20奈米到18奈米之間,摩爾定律依然有效,旦至18奈米之後,摩爾定律可能就要失效了。iSuppli指出,摩爾定律失效的原因並不是製程技術無法跟進,而是未來的晶片製造成本將會非常高,並導致製程技術停滯。
iSuppli 半導體生產市場分析師Len Jelinek指出,當晶片製程達到18奈米時,就已經達到技術使用的極限。Jelinek解釋,當製程達到18奈米以下時,半導體製造設備的成本就已相當的昂貴,而在目前有限的產品生命週期內,其產能價值幾乎無法回補製造設備的成本。也因此半導體產業將無法再依循摩爾定律發展。
放眼目前半導體產業,在全球名列前茅的大廠帶頭衝刺之下,快速將製程技術向下直線突破,從0.13微米、0.11微米快速突破進入90奈米、65奈米、45奈米。用處理器來當個例子。目前處理器大廠Intel已經將45奈米處理器的量產,當成吃飯一樣輕鬆平常,並馬不停蹄進行下一個階段的新製程研發。這些大廠想破頭,要把更快、更多、更小、更好的半導體產品硬塞給消費者。
更快的處理時脈、更多的整合功能、更小的產品體積、更好的整體效能。讓大家搭時光機倒轉時間一下,過去的Pentium 4如果沒有遇到發熱瓶頸,Intel理應還會繼續將時脈繼續向上推進,而現在消費者看到的廣告應該是「地表上時脈最快的單核心處理器」。但現在處理器往多核心發展,除了效能,核心數也成了規格重點。目前Intel的i7處理器就號稱地表最強CPU,同時,AMD的45奈米Phenom II處理器也頗受好評。相同的問題在於,其天價都讓消費者羨慕地看完,然後掉頭走開…Maybe Next Time。通常消費者在這些號稱高效能的產品上面,看不到相對低價。無法購買的同時,當然也就使得這些耗費大筆資金開發新製程的半導體廠商無法回本。若暫且放下目前價格因素不談,假設未來這些訴求更快、更多、更小、更好的產品未來順利量產,價格也普及了,那麼,另外一個問題也出現了。消費者要這麼快的處理器做什麼?
回過頭看看身旁的朋友們吧,相信目前還有很多使用2G手機的朋友,問他們為什麼不換3G手機呢?答案很簡單,因為用不到。目前市場對於摩爾定律的發展也始終意見分歧。德州儀器的首席科學家方進,就不認為摩爾定律會消失,他表示,市場仍會遵守著摩爾定律的架構發展,但不見得是從晶片的製程上鑽研,多核心的概念也是解決之道。
當然,以人類的智慧,要解決摩爾定律的極限問題,並非難事。事實上,摩爾定律的物理瓶頸並不是重點所在,關鍵是消費者的需求與裝置應用的設計。換句話說,人們真正要思考的是,這麼快的晶片,究竟要拿來做什麼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