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子業中想要異軍突起,往往得靠一、兩項祕密武器,例如iPhone的多點觸控(Multi-Touch)和Wii的MEMS運動感測技術。如果說最近還會出現這類令人驚豔又市場大賣的產品,肯定不是MID,應該也不是Google/Android Phone,也不會是由LED、太陽能或燃料電池概念所支撐的新產品。筆者認為,最值得期待的,應該是可彎、可捲的軟性電子產品,其中又以軟性的顯示技術最有看頭。
今年二月在巴塞隆納的Mobile World Congress 2008中,就出現了一款5吋螢幕的超大螢幕手機,但體積卻小到上衣口袋都放得下。這款由隸屬飛利浦集團的Polymer Vision發表的Readius手機,縮小體積的祕訣即在於軟性顯示器的技術。它的螢幕可以分為兩段收疊,也就是向外翻開兩次即可展現5吋大的橫向螢幕。目前搭配黑白畫面的產品已開始在義大利量產販售。
試想,iPhone的螢幕只有3.5吋就已被冠上超大螢幕了,那5吋的螢幕加上觸控功能,又不會增加產品的體積,其賣點有多大呢?除了可撓曲的特性外,軟性顯示器因採用軟性基板,不論是厚度或重量都比目前的玻璃基板還要輕薄;加上可採用具備雙穩態特性的顯示材料,讓顯示器在畫面固定時,即使不耗電也能維持畫面,僅在更新或移除畫面時需要供電,因而能大幅延長可攜設備的電池壽命。此外,雙穩態的顯示器不需背光照明,可以像傳統紙張一般直接反射光線,因此在日光下也能看得很清楚。
不過,要實現軟性顯示器並不容易,整個顯示器產業的各個環節,例如基板、TFT層、LC層、ITO層、背光模組等都面臨改朝換代的嚴苛挑戰。在這種多層式的架構中,除了個別硬式板層破裂的問題外,也需考慮彈性係數、熱膨脹係數等物性條件,這些因素會影響各層在彎曲時的接合情況。所以,材料的選擇是軟性顯示器是否能成功的關鍵,這些材料必須在彎曲時還保有原來的功能,而且需具有極佳的光學穿透性和均勻性。目前以高分子材料最能符合這些特性要求,但穩定性及成本仍是應用考量的重點。
在現今的顯示技術裡,能夠應用在軟性顯示器上的技術包括傳統液晶、雙穩態液晶、發光二極體(OLED)、電泳動顯示(electrophoretic)、電致變色(electrochromic)、以及電致發光(Electroluminescent)等,但要達到理想的可撓性,這些技術的材料、元件、結構和製程等都需要做到特製化的處理。其中在製程上可採連續性整卷高速塗佈(Roll-to-Roll)和印刷等製程來加速量化的生產,並有助於降低成本。
軟性顯示器預估會是繼LCD的下一波殺手級應用,然而除了顯示器外,其實軟性電子還有更廣泛的應用領域,例如軟性掃描器、RFID電子標籤、各式感測器、OLED照明、太陽能電池等等。預估全球軟性電子市場在2010年可達21.3億美元,到了2015年更可望突破160億美元。未來的前景看來一片光明。
(作者為電子產業資深自由作家,聯絡方式:ou.owen@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