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線依據波長大體分三種:A、B、C。A約315~400nm波長,B約280~315,C約100~280。

/news/2015/07/28/1126263630S.JPG

眾所皆知的,大氣層中,含在平流層內的臭氧層(離地表約20km~30km高)完全阻絕C的進入,也組絕大部分的B進入,最後只有約98.7%的A到達地表,一旦臭氧破洞,B、C直接到地表的量會增加。

因此,現在流行的車用電子、穿戴式電子也開始配置UV Sensor(紫外線感測器),2011年5月三菱Colt Plus汽車小改款,加入紫外線偵測器,Colt Plus是小排氣量的,部分目標客群為女性,提供此偵測器,有助其趕快拉下車內化妝鏡來遮陽,或趕緊關起天窗,或趕緊塗防晒油等。

類似的,2014年1月國際消費性電子展上,2011年在巴黎成立的新創公司Netatmo推出June紫外線手環,一樣主打女性,一旦偵測到紫外線過強,得趕快到屋內或打起遮陽傘。

人體直接照射紫外線是有害的,造成皮膚傷害與老化,但紫外線在其他方面則是有幫助的,對人傷害最輕的UV-A,用其照射可讓黏著劑硬化、打印機的油墨硬化、美甲的指甲油固化、可用來量測氣體、可用在捕蚊燈、辨識假鈔等,UV-B則可用於光學治療、犯罪現場調查分析、生化領域的蛋白質分析或DNA鑑定等,而對人傷害最大的UV-C,也能用來殺菌、臭氧偵測、清除表面或水污染等。

紫外線以前也用在EPROM的程式資料清除,但隨著EEPROM、Flash Memory的出現,取代了EPROM,紫外線此方面的應用需求就不用了。

為了能人為控制、放射這些A、B、C紫外線,過去人們用的是水銀紫外線燈,類似日光燈管的作法,但現在,人們開始用LED方式來產生紫外線,並期望取代傳統水銀紫外線燈。

當然,從產業角度而言,也是由於大陸LED業者將可見光的LED市場做到很大很低價,其他業者只好另尋有利可圖的市場,紅外線LED(IR LED)與紫外線LED(UV LED)等兩種不可見光的LED,即被業界看好並投入。

若用UV LED取代傳統紫外線燈(俗稱汞燈),雖有其優點但現階段也有些挑戰,優點是光轉換效率比較高(35% > 20%),言下之意相同亮度下UV LED比較省電,而且體積小、重量輕、壽命長(2,000~5,000小時對至少10,000小時)、溫度低、耐用、閃滅間隔時間短(傳統水銀式約1分鐘,UV LED僅0.1秒)、光輸出能量穩定、驅動的電壓電流也較小、驅動電路較簡單等。

更重要的是環保,因為UV LED沒有用到水銀,日光燈管之所以要在沒斷破前回收,也是在防止管內的水銀蒸汽消散在空氣中,污染自然界的空氣,即便業界宣稱有無汞燈管,其實依然有汞成份,只是採行更精進的技術,使汞含量較過往為低,在光管破裂後,汞蒸汽依然會消散在自然界,但卻是在自然界可消化、承受的範圍內,依然是污染。

水銀紫外線燈也類似如此,此也是為何近年來液晶監視器、電視均用LED背光取代CCFL光管背光的原因之一。

而UV LED面對的挑戰,在於波長越短的實現技術難度越高,發光效率也會陡降、製造良率變差,進而使價格變貴,價格貴的結果讓用戶仍偏好採行傳統汞燈。雖有挑戰,但相信產業技術持續精進努力,以及各國政府的法規(補貼UV LED或限定傳統汞燈最後使用期限)、人民環保意識抬頭等,UV LED依然會持續取代傳統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