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oogle提出Google Glass後,智慧型眼鏡成為業界關注焦點,並紛紛投入研究其系統、規格及設計。

智慧型眼鏡已成為業界關注焦點
智慧型眼鏡已成為業界關注焦點

智慧型眼鏡所採行的處理器、記憶體、儲存等,大體上與智慧型手機無異,主要為Cortex-A9雙核、1GHz以上的運作時脈,記憶體為1GB,僅少數達2GB,儲存則多在4GB、8GB、16GB。若儲存空間不足,也可外接Micro-SD記憶卡來擴展延伸空間,或在犧牲存取速度下,轉移到雲端空間儲存。

比較特別的是,由於智慧型眼鏡的內部體積有限,若要多顆獨立封裝晶片來實現系統,設計上恐有難度,因此有業者提出SiP(System-in-Package)服務,將1顆CPU、2顆RAM、2顆ROM(NAND Flash)合在單一封裝內,大幅縮小體積。

感測器技術

除系統外,眼鏡的感測器也多與智慧型手機類似,如周遭亮度感測器、近接感測器、加速度感測器、陀螺儀、磁阻感測器(數位羅盤、數位指南針)、方位感測器(GPS)、音訊感測器(麥克風)、視訊感測器(攝影鏡頭)、觸控感測器(Touch Pad)等。

不過,有些智慧型眼鏡以支援戶外運動為目的,如滑雪、登山等,因此會再加入溫度感測器、大氣壓力計、高度計等感測器。同時,為了精密偵測運動軌跡,加速度感測器、陀螺儀、磁阻感測器等均為3組,共9個感測器來協助記錄。

通訊技術

至於通訊方面,智慧型眼鏡多支援Bluetooth,而為了更省電則會支援BLE(Bluetooth Low Energy),另也支援Wi-Fi,規格11g、11n不等。然同樣以支援運動為訴求,部份智慧型眼鏡也支援ANT+通訊協定。

創新人機互動介面

智慧型眼鏡與智慧型手機真正不同的部份,在於人機互動介面,以Google Glass而言,其採行LCoS的微投影技術,640 x 360解析度,但可以實現5英呎內觀看25英吋畫面的效果,且影像是以若干透明、穿透的形態呈現,盡可能不影響配戴者觀看自然環境。

類似的,Google Glass採骨傳導耳機,同樣以震動方式發聲,但傳輸介質不是空氣(傳統耳機的作法),而是人的臉骨,骨傳導的好處是不影響人耳聽取自然環境的聲音。不過新版的Google Glass仍可選用傳統耳機,顯見骨傳導可能仍有不足之處。

在操作上,Google Glass設有一條觸控板,類似筆電的觸控板,但體積之限,只能將平面觸控改成條狀觸控,讓使用者用零維(拍觸)、一維(前後滑)方式操控。

若不用拍觸、滑動觸控,只能用語音辨識操作,Google Glass採微機電系統(MEMS)的陣列式麥克風,此與多數智慧型手機相同,透過多組麥克風感應、比對聲波,可減低環境噪音,讓真正的語音更清晰。事實上,除了有骨傳式耳機外也有骨傳式麥克風,骨傳式麥克風一樣較能避免環境音干擾,但目前尚未見智慧型眼鏡採用。

簡單而言,人機互動部份是智慧型眼鏡設計上的困難點,如何不對配戴者造成太多的干擾影響,阻礙其接收自然環境的影音資訊(過度影響可能影響走路、行車安全),且只能用條狀觸控與語音辨識來操作,恐需要智慧、靈巧的軟體技術來補充強化。

最後還有3點,即電量、重量、使用習慣,Google Glass約570mAh的電量,一天使用下來必然要充電,而現行150公克重也過重,目前諸多快門3D眼鏡約50~65公克重,2小時的電影觀賞已感受到配戴的不適。而過往沒有配戴眼鏡、太陽眼鏡、游泳蛙鏡等習慣的人是否能接受智慧型眼鏡,也必須接受市場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