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豬年伊始,諸事大吉的相互祝福當中,每個人或各個產業也都在為自身的前途出路而盤算著,特別是許多台商從中國大陸紛紛返回台灣過年,假期一結束又得匆匆回去「逐鹿中原」了。在中國經濟掘起的磁吸效應下,台灣不論是在現實或心裡上都有日漸邊陲化的感覺,如果以北京、上海為經濟中心的概念來看的話,的確避免不了這樣的結果;如果以台北、高雄為經濟產業中心則是過於自我膨脹的想像罷了。教育部長杜正勝提出了「同心圓史觀」的概念,想要糾正長期以來唯一中心的體制與思考模式,業者不妨將心比心來找出類似的發展方向。
台灣可能是邊陲,也可能是跳板;但也可以是核心,是關鍵。(Source:HDC) BigPic:312x311 |
同心圓史觀是以地理上由近而遠的本土化角度來詮釋歷史,然而本土化的範圍為何?勢必有所爭論,光是以台灣本土來看,南部人也對於解釋權過度集中於首都的台北觀點不以為然,如果縮小到以一個社區或家庭,甚至個人來看歷史,則大部分都沒有什麼可觀之處,許多資源與能力上也做不到這樣的程度。因此,同心圓的說法必須以完全開放的方式來處理,也就是說隨著不同的需要來設定同心圓的中心位置,而這個需要則是以市場的供需法則來決定。
當一個地方必須與另一個地方搬有運無才能維持生活,那麼這兩個地方就成為同心圓的共同點,例如台北與高雄的共同點就在台灣,至於要以那一個地方為首府,就要靠自然的演變、競爭與體諒了。然而市場的供需不一定是經濟層面的問題而已,人為政治面所帶來的影響更大,因此也要體認每一個國度都是一個中心點,由於它掌握著主權的運作,似乎又成為其它層面的中心,但是它偏偏又相當脆弱與短暫。另外就是文化或宗教上的認同層面,每個領域都有其領導者與信奉者,他們當然也是一種同心圓的慨念。
如果願意放開心胸來看,那麼同心圓史觀的確是非常合乎倫理道德的務本務實作法,台北人有台北人的需要,紐約人有紐約人的需要,文藝圈有文藝圈的想法,甚至科技界也有科技界的理念,只有承認他人的同心圓才能完成自己的同心圓,也只有放棄自我中心,才能結合不同的中心。不要相信只有一種中心的說法,但要懂得隨時轉換處理的核心,例如網際網路打破時空的應用就是具體呈現這樣的面貌,連現在的處理器也都不得不走向多核心的模式呢。
司馬遷把《史記》分成本紀、世家、書、表與列傳五部份,就是一種多元尊重的同心圓史觀。當然他本身是一個「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大人物,也相當值得想創出一番事業的人可學習的模範,所要學習的就是其多元尊重的精神,也是一種自我肯定的態度,所以台灣業者大可積極進取地去成一家之言,在打響台商名號的同時也能幫助其它同心圓的成長,自然就沒有邊緣化的問題。
總而言之,有同心圓史觀,當然就有同心圓產業觀的配合,這是以自身的因緣從近到遠的發展結構與理念關係,業者秉持同心圓的概念就會找到自身的出路,也能圓滿解決諸多瓶頸或心結。就如同一些國際大廠在發展他們的同心圓時,就會設立自己的總部,然後根據需要來再設立亞太總部,有的亞太總部不包括印度、有的不包括日韓,這都是因應本身的產業性質或需要,他人又何必大驚小怪的說,你的亞太跟我的亞太有一點不一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