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碁与其前执行长兰奇在媒体上的言词交锋可看出,宏碁在智能型手机市场上的挫败,是导致双方撕破脸的一个关键因素。而对于宏碁的失利,兰奇认为,是宏碁在研发人力上的布局错误,短缺太多的软件人才,特别是有软硬件整合能力的人,但是台湾本身无法提供这样的人力,宏碁又不愿意向外招募,因此错过了时机点,铸成今日获利不佳的苦果。兰奇的观点很直接,也值得我们深思。
/news/2011/05/12/2133139470.gif |
到底台湾是不是真的没有软件人才?我们可以从几个客观的数据来思考。
根据教育部在民国98学年度的统计数据显示,台湾在科技类的毕业人数(含专科、大学与硕博士)为150,413人,其中电算电机学系的毕业生总共为18,998人,而这里头有将近6成的人是所谓的信息系学生。因此,台湾约莫一年可以有近万的软件背景工作者进入职场。这数字当然无法跟中国、印度与美国这些泱泱大国相比,但应付当前台湾的需要应该也不至于有太大的落差。
而在先进研究方面,台湾在电子工程技术类的EI(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论文发表数上,2010年共有17,648篇的发表,在全球排名第9,虽然仍落后印(第8)、韩(第7)两国,但在数量上也已逐年增加(仅2010年是负成长),显见台湾在电子与信息领域的研究力道仍有一定的竞争力,并不是完全如兰奇所指,无法提供人力。除非是这些工作者不足用与不堪用,但若是这个层次的问题,企业恐怕也只能逆来顺受,并强化内部的职工训练来因应,不然就仅剩下向海外招募一途。
但招募国际人才跟组装系统的概念是完全不同,并不是拿来就可以马上使用,其衍生的文化整合与管理问题其实相当复杂,企业如果没有一套适时适地的规划与流程,也无法将这些海外人才顺利转化成竞争力,甚至还可能成为阻力,特别是处理兰奇所指的“软硬件整合”项目上,必须要有更周全的整体思维才行,否则即便招募了一倍以上的研发人力,恐怕也难有所作为。而这样的经验台湾PC厂其实相较缺乏,不单只有宏碁一家公司面临。
平心而论,台湾的PC产业在软件研发上是要再加加油,不然将很难满足未来消费者对智能型行动装置的需求。这也是过去业者太依重Wintel架构所产生弊病,让产品开发只局限在工业设计与硬件成本上,一旦跨足智能型手机和平板计算机这类强调差异化与高系统整合的产品时,就会显得优势尽失,不但硬件设计不如人,软件的瑕疵则更多,很难赢得消费者的心。
而就在兰奇公开表示宏碁的软件人才不足没多久,宏碁就传出将并购软件公司,来弥补其软件研发的劣势。这当然也是选项之一,也值得投资跟关注,对于宏碁的积极求变,应该要给予正面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