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導體產業鏈裡,台灣在上游設計製造端具有相當的優勢,其中晶圓與封裝代工世界第一這個毋庸置疑,但是IC設計業的表現也很出色,市佔率佔全球約18%,也是世界第二大的IC設計中心。根據經濟部工業局針對台灣指標性IC設計公司的調查註一,認為目前人才充裕可用的廠商為0%,經過長期徵才補缺之後,仍有44%的比例認為為就業市場供給不足,所需人才不易尋得,那到底IC設計人才在哪裡呢?

發展AI晶片會讓IC設計的專業產生變化,也就是說AI晶片也同時會用來作為IC設計的工具之用,不僅進步神速,IC設計的技術門檻也會大幅降低。
發展AI晶片會讓IC設計的專業產生變化,也就是說AI晶片也同時會用來作為IC設計的工具之用,不僅進步神速,IC設計的技術門檻也會大幅降低。

按照廠商提出的人才需求來看,除了佈局工程師外,通通要有碩士學歷,而且必須是主修電機(與控制)工程學系、(微)電子(工程)學系、資訊工程與科學系、電機電力(工程)學系、軟體工程學系等五大類別。所需職務類別林林總總也不脫目前產業趨勢上的需要,大致上有類比IC工程師、數位IC工程師、軟(韌)體工程師與演算法工程師等等。如果仔細盤算,這些學經歷的人才也有大半被其他領域所雇用吸收,真正從事IC設計的人並不多。

當然,廠商偏愛台、成、清、交等名校的畢業生,也只有出身這幾個學校的人才到了IC設計公司後較有發展的前途,這種近親繁衍的現象並不稀奇,但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業者應該知道這會成為發展的瓶頸,甚至妨礙多元優生的進化原則。所以,業者如果要廣納人才、尋求突破,未來一定要打破這樣的迷思,讓單純有能力、有新思維的人出頭。

另外從產業發展趨勢來看,IC的應用將會遍及各個領域,不論是醫療、車用、物聯網、建築或商業、運動、音樂、藝術等都會直接從IC設計層面來著手,IC將不再只是提供3C業者的零組件供應而已。如果從AI產業的角度來看,人工智慧可以做為各個領域的得力助手,特別是做數據決策分析,以及取代重複單調的人工作業,所以設計AI晶片便成為炙手可熱的新趨勢,但這樣的IC設計人才怎麼可能單靠那些電子、電機或資訊科技的工程師來完成呢?

大約20年前,政府與學界也在為IC設計的人才傷腦筋,當時就想推行所謂的「矽導計畫」,在許多學校與研究單位也都陸續成立了系統晶片中心,做為當時產業發展SoC趨勢與促進台灣成為半導體大國,當然已起了相當的作用。現在的政府則是從2016年起提出了所謂的「亞洲.矽谷計劃」,主張在桃園國際機場周邊建構「亞洲創新研發人才交流中心」註二,雖然還在醞釀籌設中,但結合周邊產業鏈的想法,擴大各類人才的參與,的確是未來的趨勢。

但有一點也是業者必須要認識的現實,未來發展AI晶片固然是主流,需求的各類人才也很多,不過IC設計的專業也會連帶產生變化,也就是說AI晶片也同時會用來作為IC設計的工具之用,兩者之間魚幫水、水幫魚,不僅進步神速,IC設計的技術門檻也會大幅降低。設想一個高中生就能用人工智慧EDA工具來設計IC晶片,那麼現階段的IC設計人才短缺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不是嗎?

所以,從長遠眼光來看,IC設計人才的培養不要只是理工背景,多元人才的投入非常重要,而從事AI晶片的開發者,更必須要有倫理道德觀念,以及人文創意般的思維。在系統單晶片SoC如火如荼發展的時候,業者就感歎的說,養成一個工程師一定要到碩士才可能任用,但真正來講只是一種學徒制的過程。所以,繞了一圈最重要的還是文化與傳承,任何時代、任何人才的培育都是如此!

註一:經濟部工業局的2019-2021 IC設計產業專業人才需求推估調查摘要https://www.italent.org.tw/ePaperD/9/ePaper20190100011。

註二:相關資訊與進展請參考亞洲.矽谷官網https://www.asvda.org/chi/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