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皆知,穿戴式电子为了省电,多半选择使用低功耗蓝牙(Bluetooth Low Energy, BLE)技术,也称为Bluetooth Smart,使待机时间、电池使用时间能尽量延长。
如何在电力充沛、距离过远、传输量过大时,自动从蓝牙切换成Wi-Fi,成了芯片业者着墨的重点。 |
不过,有些芯片业者认为,蓝牙的传输速率慢、传输距离短,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境,例如用智能表上的摄影镜头拍摄照片,期望把照片上传到手机上,则蓝牙的速度过慢(典型3Mbps,最快仅24Mbps),此时Wi-Fi技术反而较合适(多数在54Mbps以上)。
或者,当智能表处于充电状态,电力源源不绝时,也是可以开启Wi-Fi以加速传输,例如上传数据到计算机上,进行信息同步等。 另外,某些蓝牙传输仅有10公尺传输距离(采Class 2的发送功率,约2.5mW、4dBm),但有时需要更远的传输距离,也是需要改用Wi-Fi。
但是如何在电力充沛、距离过远、传输量过大时,自动从蓝牙切换成Wi-Fi,即成了芯片业者着墨的重点,过去的无线芯片多为单一功效,但随着半导体技术持续精进,今日多数的无线芯片已是复合(Combo)功效,即多合一的设计,既有蓝牙功效也有Wi-Fi功效,或者更多功效,如FM收音机、NFC等,甚至有业者标榜七合一,有了复合功效后, 方容易进一步延伸提供平顺切换机制。
另一个常见的切换机制是Wi-Fi Offloading,中文翻译为Wi-Fi分流。 由于智能型手机的盛行,3G、LTE基地台的无线数据传输需求愈来愈大,无线射频部份逐渐难以负荷,因而改用Wi-Fi路由器、无线存取点(Access Point)等加以纾缓,今日许多饭店、机场、餐厅等多设有Wi-Fi热点(HotSpot)。
也因为LTE基地台建置成本高,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营运商多不愿意提供吃到饱服务,而是以流量计费,消费者也因此保守消费,深怕使用流量超过每月购买配额(Quota),因此回家后都尽可能改用Wi-Fi联机,或到有Wi-Fi热区时也尽可能改用Wi-Fi,减少使用LTE,这在国外称为Wi-Fi First。
现在也有许多营运商只经营Wi-Fi,且达成跨营运商的平顺漫游,原因在于Wi-Fi联盟已经自定好平顺切换机制,称为Wi-Fi Passpoint。 不过,目前Wi-Fi Offloading机制似乎尚未浮现明显标准,到底由3GPP主导或由Wi-Fi联盟主导,仍值得观察。
除了跨标准的平顺切换外,其实无线技术本身也在进行转变,从古典蓝牙(Bluetooth Classic)转变成低功耗蓝牙(Bluetooth Smart)已是成功,甚至已有许多商品只支持后者,不再支持前者,这是蓝牙的一次成功转型。
其实Wi-Fi也正面临相同问题,传统角色逐渐满足后,如何开拓、发展一个新应用领域? 古典蓝牙主要在于蓝牙无线话机、听筒,而后转变成穿戴式装置、室内定位,Wi-Fi在IEEE 802.11n/ac等标准定案后,已满足笔电上网、打印、下载、传档等应用,下一步把希望放在IEEE 802.11ad/WiGig上,期望开拓高清晰视讯的实时传输播放应用。
不过,WiGig从2013年并入Wi-Fi阵营后,至今推进速度缓慢,原订2014年、2015年可开始提供WiGig认证,进而在市面上出现WiGig/Wi-Fi双用的路由器,确定延后至2016年,即便业者抢在认证开通前偷跑,也必须等到2015年下半。
虽然Broadcom、Qualcomm都已展示WiGig技术,Samsung也对此抱持积极,WiGig能否成为Wi-Fi的一个延伸或转型,如同BLE成为Bluetooth的延伸与转型一样,恐怕还在未定之天。 最后,Wi-Fi联盟也不全然赌注于WiGig,近期(2015年1月)提出的Wi-Fi Aware,强调能提供LTE Direct类似的动态性邻近服务,以及BLE Beacon室内定位导览功能,也是Wi-Fi寻求价值延伸的另一出路,同样值得后续观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