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台湾国际太阳光电展会(PV Taiwan 2010)再度登场,台湾多数的太阳能厂商都出席了这次展会,可以感受到太阳能产业确实蓬勃地在这块土地上茁壮。今年声势最大的,仍然是占市场比重八成以上的单/多晶硅厂商,但薄膜太阳能及聚光型太阳能厂商也积极展现技术成果,对于未来的成长充满信心。

的确,先不论技术优劣,在石油危机与低碳排放的全球趋势下,再生能源的利用已是主流的发展方向,而随处可得的太阳能源,只要能够吸收转换再利用,自然是首选的再生能源。今日虽然已有多种太阳能光电技术问世,但真正能让市场满意的技术却还未出线。这种技术必须能满足价格低、发电量高、效率高、功能性强、材料充足、耐用度高和无安全/毒性疑虑等条件。

发展最久的单/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显然是目前虽不满意但整体评比最高的技术,所以一直居于主导市场的地位。不过,对太阳能产业来说,现在只是一个开端而已,未来还有许多变化会发生。今日特别值得关注的候选技术有三,分别是CIGS薄膜太阳电池、HCPV高聚光型太阳电池及DSSC染料敏化太阳电池。

相较于硅薄膜难以提升的低效率瓶颈,CIGS因能有效吸收大范围的光谱能源,目前实验室已做到20.3%的发光效率,业者更预估很快能再提升到25%的发光效率,加上具有低成本的潜在优势,让人不能不对此技术投予关注眼光。事实上,在商业化的产品中,已能做到约14%的效率,并不输硅晶型太阳电池太多。不过,CIGS仍需克服的第一道瓶颈,则是量产的生产技术,包括材料、生产设备及对良率的掌控等。当然,CIGS用的铟材料稀少,未来有必要改用其他易得的材料,如CZTS。

就发光效率来说,采三五族材料的HCPV,则有令人惊艳的表现。采用multiple-junction及聚光技术的HCPV太阳能电池,到今年十月已有业者(Spire)可做到42.3%的发光效率,大幅领先其他的技术选项。对于台湾来说,也有很好的发展机会,因为从上游的材料、晶圆、EPI、芯片,到中下游的模块及系统等,已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供应链。更重要的是,台湾拥有成熟的LED及光导体产业链及技术,足以将HCPV快速推向大型量产的阶段。

另一个极具潜力的太阳能技术,即是DSSC。此技术仿效大自然中植物绿叶透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换为化学能的特性而设计,具有制程简易、成本低廉和对环境友善等优势。虽然DSSC的发光效率仍低(约5%),但因具有可挠性及可透视性,而且在弱光的环境下也能发电,因此设计弹性很大,例如能够直接使用于窗户,并可变幻颜色;也可做为手机充电器或其他可携设备的行动能源。

太阳光还能怎么利用呢?一个有趣的例子是美国与日本合作进行的「卫星太阳能发电厂」计划,准备利用人造卫星在太空中每天24小时稳定地接收太阳能,并用微波方式传回地球的接收站,再转换为电能利用。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当解决能源及环境议题已是我们这一代不可回避的使命,善用取之不撷的太阳光能,显然是最聪明的解决方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