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由AMD產品發展觀察未來布局方向
 

【作者: 徐文華】   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7115】

AMD產品強打電競應用,走高性價比路線吸引PC DIY愛好者選購,但多年來處理器市占率遲遲無法提升,直到2017年AMD推出重要更新—「Zen」架構。Zen架構使處理器效能有較明顯的改善,奠定後續幾年AMD情勢好轉的基礎。此時期AMD在維持PC處理器既有客戶規模之餘,著手重返伺服器處理器市場。



圖一 :  AMD產品強打電競應用,直到2017年AMD推出重要更新—「Zen」架構,並且推出新產品線Ryzen,引起市場熱烈討論。(source:AMD)
圖一 : AMD產品強打電競應用,直到2017年AMD推出重要更新—「Zen」架構,並且推出新產品線Ryzen,引起市場熱烈討論。(source:AMD)

x86伺服器市場原以Intel Xeon處理器占據絕對優勢,市占率已達九成,反觀AMD在Opteron系列處理器獲得成功之後便後繼無力,沉寂至2017年才推出Epyc系列,可見AMD十分看重資料中心運算需求,以及雲端服務的未來發展性。


2018下半年,Intel 14nm處理器出現嚴重缺貨,尤其桌上型電腦(以下簡稱桌機)首當其衝。這個契機使得AMD不僅在PC DIY用戶當中市占率明顯升高,筆記型電腦(以下簡稱筆電)及伺服器處理器的市占率也有提升跡象。


根據AMD發布資料顯示,2019年第一季AMD桌機處理器市占率提高到17.1%、筆電處理器市占率為13.1%、伺服器處理器則為2.9%,相較於2018年同期,分別增加4.9%、5.1%以及1.9%。2018年底,AMD也展開與Amazon的合作,將Epyc處理器用於AWS雲端平台,設法扭轉大廠訂單集中於Intel的現象。


2019年AMD產品再次出現重要突破,Zen 2架構處理器在7月發表,採用7nm製程有助於降低處理器功耗並可支援PCIe 4.0,成功吸引電競玩家目光。雖然AMD仍視PC DIY愛好者為重要目標客群,但筆電技術規格的提升,使其與桌機效能差異逐漸縮小,而發展電競筆電市場須尋求PC品牌商合作,如AMD在COMPUTEX 2019期間即宣布Acer Nitro 5筆電會同時裝配Ryzen處理器與Radeon GPU。


除消費級市場外,AMD亦搶攻專業級應用客群,規劃將Zen 2架構之Epyc處理器更廣泛的用於高效能運算。AMD除了和Cray公司合作超級電腦,也已和Microsoft合作超級運算服務,顯見AMD發展專業級產品的決心。


由現階段上市的產品來觀察,今年發售的7nm製程Ryzen 3000系列消費級處理器,會包含Ryzen 5、Ryzen 7以及Ryzen 9,其中Ryzen 9是AMD桌上型處理器的新系列,Ryzen 9 3900X擁有12核心及24執行緒、Ryzen 9 3950X擁有16核心及32執行緒,目標是與Intel Core i9競爭,拓展高階產品線布局。


至於AMD Ryzen Threadripper系列則鎖定專業用戶,預期年底會有升級版本。就目前市場反應來看,2019年7月上市之新品銷售反應良好,高階Ryzen 9 3900X已出現缺貨現象,如何確保未來供貨穩定是AMD面臨的重要課題。


AMD競爭對手Intel,其2019年重心放在下半年的10nm Ice Lake筆電用處理器,桌機處理器更新不多,首要目標是解決處理器缺貨問題。Intel於2019年上半年推出無內顯F系列售價和有內顯版本相同,消費者購賣意願偏低,因此已進行降價。


至於伺服器處理器,Intel於8月宣布將推出Cooper Lake處理器,屬於Xeon可擴充處理器產品系列,問世時間會落在2020年。因此若今年Intel在筆電處理器外之產品更新幅度不大,對於AMD下半年的產品銷售將較為有利。


AMD同時擁有處理器及GPU產品線,皆以性價比為號召,吸引預算有限的消費者購買,主攻中階與低階產品,高階顯示卡則由NVIDIA稱霸。如同處理器一般,AMD顯示卡也開始布局高階產品線,如2017年Vega 10核心即是為專業用戶設計產品,可用於工作站。


隨後爆發的虛擬貨幣挖礦熱潮,使2017、2018年顯示卡需求量大增,AMD與NVIDIA皆因此受惠,但2018下半年虛擬貨幣價格下跌,加上專業大型礦場使用ASIC晶片挖礦等因素,挖礦風潮漸漸退去後,相關業者在2019年上半年必須清理舊顯示卡庫存,同時市面上也有不少挖礦二手顯示卡拋售,成為2019年GPU市場發展的不利因素。


2019年7月上市之Radeon RX 5700系列顯示卡是業界首批使用7nm製程的消費級顯示卡,Navi 10核心採用全新RDNA架構,目前上市的款式有Radeon RX 5700 XT 50周年紀念版、Radeon RX 5700 XT、Radeon RX 5700。


AMD規劃以RX 5700 XT對比NVIDIA RTX 2070、RX 5700對比NVIDIA RTX 2060,但NVIDIA隨後發表RTX 20 Super系列顯示卡應戰,故AMD在開始販售前突然調降售價,RX5700下調30美元、RX5700 XT與RX5700 XT 50周年紀念版皆調降50美元,使NVIDIA的RTX 20 Super系列更顯昂貴。


至於AMD專業級應用顯示卡,Vega系列採用的是Graphics Core Next 5th generation(GCN 5th)架構,在RDNA架構發表後,是否會遭取代仍需觀察。


對消費級產品而言,與NVIDIA RTX 20 Super系列相比,AMD Radeon RX5700系列較具性價比優勢。雖然RX 5700系列沒有即時光線追蹤功能,但在支援光線追蹤的PC遊戲不多的狀況下,現有NVIDIA RTX 20系列與RTX 20 Super系列的極致效果無法凸顯,再加上價格仍偏高,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


AMD趁勢尋求更多與遊戲及PC相關業者的合作機會,如2019年3月Google宣布其串流遊戲服務將採用AMD GPU,Sony新款PlayStation亦傳採用Navi核心顯示卡;2019年6月,AMD與Samsung在超低功耗產品、GPU解決方案等項目達成合作關係,AMD將Radeon顯示卡的相關技術授權給Samsung的行動產品使用,使AMD顯示架構有機會進入行動裝置市場,進一步擴大市場版圖。



圖二 :  AMD Radeon RX 5500系列顯示卡將1080p遊戲效能推升至更高層次,效能平均領先對手高達37%。(source:AMD)
圖二 : AMD Radeon RX 5500系列顯示卡將1080p遊戲效能推升至更高層次,效能平均領先對手高達37%。(source:AMD)

AMD 2019年消費級處理器與GPU產品,領先業界導入7nm製程,採用Zen 2、RDNA架構,在規格上算是十分顯著的更新。尤其AMD保持了一貫的性價比優勢,即使面臨Intel與NVIDIA的夾攻,依舊為消費者提供充分購買誘因。但需注意的是,桌機用戶轉而選購筆電或其他行動裝置是目前趨勢,因此AMD在2019年上半年的成功之後,未來在產品效能上的精進勢必得持續讓消費者有感。


現階段AMD無法推出與Intel、NVIDIA比肩的高階產品,再度大幅更新微架構的難度過高,利用推進製程增進產品效能表現是可行的方式,AMD未來可能會是在消費級產品中,率先導入5nm製程的業者。


此外,有鑑於PC DIY使用者數量下滑,商用需求、品牌PC等商機愈顯重要,因此AMD積極爭取大型IT業者之資料中心處理器訂單,與PC品牌商也加強合作。



圖三 :  AMD Radeon RX 5700系列利用AMD RDNA遊戲架構和7奈米製程技術,提供絕佳效能與效率。(source:AMD)
圖三 : AMD Radeon RX 5700系列利用AMD RDNA遊戲架構和7奈米製程技術,提供絕佳效能與效率。(source:AMD)

資料中心方面,AMD在2018年爭取到Amazon AWS訂單之後,COMPUTEX 2019宣布與Microsoft Azure平台的合作,另外Google雲端遊戲服務Stadia 2019年將採用AMD客製化GPU,未來亦可能說服Google改為採用Epyc處理器。


PC市場方面,AMD處理器與GPU在保有性價比優勢的同時往高階產品線拓展,此舉有助吸引電競PC DIY愛好者購買,強化與PC品牌商的合作則是增加市占率的關鍵。2018年的Intel處理器缺貨事件導致許多中低階桌機、筆電無法出貨,而中低階產品正是AMD的主力,過去品牌PC少有搭載AMD產品之機種,但若AMD能穩定出貨,導入高性價比的AMD產品確實為PC品牌商可嘗試的選項。


對AMD而言,與品牌商合作是突破市占率瓶頸的辦法,有機會改善在筆電應用上的長期劣勢,預期同時採用AMD處理器與GPU的產品將漸漸增加。


(本文作者為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


相關文章
MIC所長洪春暉看2025年產業趨勢
揮別製程物理極限 半導體異質整合的創新與機遇
滿足你對生成式AI算力的最高需求
生成式AI刺激應用創新 帶動軟硬體新商機
台灣AI關鍵元件的發展現況與佈局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AI驅動龐大資料生成 將迎來下一波雲端儲存需求挑戰
» 從技術與永續發展交匯 探討AI技術重塑ESG實踐未來
» AI助力 南大攜手醍摩豆為智慧教學注入新動能
» MIC:CES 2025聚焦AI終端應用 人形機器人成亮點
» 西門子醫療完成收購先進加速器應用分子影像業務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52.14.182.21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