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著由日本當代藝術家村上隆為時尚領導品牌LV設計的櫻桃包,穿著Jil Sander為PUMA設計的翻舌足球風休閒鞋,前往帶有搖滾氣息的古典音樂會途中,先在便利商店跟Kitty貓說Hello,跨界合作的範例生活中俯拾可見。如今,這股風潮吹向兩個看似無太大交集的汽車業與電子業。
隨著3C電子產業進入成熟期,需求力道停滯不前,台灣代工業者紛紛陷入削價競爭泥淖,導致毛利率降低,為了永續經營,紛紛尋找下一個商機。同時,全球汽車市場的需求朝向多樣化、客製化;傳統的機械方式已不能滿足人們對於擁有一輛具有安全、環保、舒適性能汽車的渴望。車用電子產品的開發和應用,正是電子資訊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一大利基,不僅給汽車產業的發展壯大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也成為吸引世界各國科技廠商爭相投入的明星產業。
車用電子商機龐大
當IT廠商面臨毛利率保衛戰,以及消費性電子產業擔憂產品汰舊換新速度過快的危機之際,汽車電子化所帶來的龐大商機正引起熱烈討論。根據Strategy Analytics的數據,2004年車用電子的全球市場規模達到1224.61億美元,是兩倍於台灣廠商熟知的筆記型電腦產業的全球市場規模,約是全球高科技產業市場規模中最大的半導體產業的五成六,如(圖一)所示。而且到2006年,仍有約220億多美元的成長空間,如此驚人的市場規模,自然引來各家廠商的垂涎。
<資料來源:資料來源:Gartner 2005/03;Strategy Analytics 2004/10;拓墣產業研究所整理,2005/06>
(圖二)列出全球十大汽車零組件廠商的集團營收,龍頭廠商德國博世(Robert Bosch GmBH)在2004年創造出約485億美元的營收,較全球電子零組件大廠鴻海精密的一百多億超出約三倍之多。可以想像的是,倘若鴻海進軍汽車零組件,並取得領導地位,那營收規模將是相當驚人。
<資料來源:資料來源:各公司財報;拓墣產業研究所整理,2005/06>
汽車電子的應用範圍
高科技產業與汽車工業的結合帶領人們走向另一全新時代,應用電子化及數位化技術實現人們和社會對於擁有一輛節能、環保和多功能汽車的期望;同時在行駛過程中,具有更完美的性能表現,更佳、更舒適的乘坐經驗、更安全的行車環境,在封閉的空間內更可創造出高附加價值的生活。現今汽車70%以上的創新功能都來自電子技術,應用範圍已經涵蓋所有系統。一般而言,車用電子產品歸納為兩大類:電子控制系統(Electronical Control Systems)或車載汽車裝置(Electronical Devices)。
電子控制系統
(圖三)勾勒出電子控制系統的基本架構,由感測器(Sensors)、電子控制器(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和驅動器(actuator)等零組件組合而成,配合撘載在車上的機械系統使用,並利用電纜或無線電波互相傳輸訊息,即所謂的「機電整合」,因此與汽車性能有直接的關係。電子控制系統通常與動力系統(Powertrain)、底盤系統(Chassis Systems)和車身系統(Body Systems)下的子系統融合,且因應各子系統的功能,發展出各式各樣的車用電子產品。
<資料來源:資料來源:拓墣產業研究所,2005/06>
動力系統(Powertrain)
動力系統包括驅動系統(Transmission)、引擎系統(Engine Management)、節流閥系統(Throttle Control)、定速巡航系統(Cruise Control)和交流發電機(Alternators)。它對汽車的重要性就如心臟對於人,這是高技術、高附加價值之車輛工業核心關鍵技術,是動力、安全、舒適等所有性能表現能否順暢發揮的基本要素。電子技術的應用可降低能源損耗,減少污染,同時提高汽車動力,增加駕駛舒適性。
底盤系統(Chassis Systems)
若動力總成是汽車的心臟,那底盤系統就是汽車的中樞神經。透過底盤系統下的三個子系統,分別為懸吊系統(Suspension system)、煞車系統(Brake system)和轉向系統(Steering system),反應路面狀況,影響乘客乘坐舒適性、駕駛人對車輛操控性和加速性。應用電子技術,不僅可改善車輛行駛顛簸路面上的穩定性,還可以使駕駛人在有限的條件下,處於全面的受控狀態。
車身系統(Body Systems)
車身系統內的電子設備主要環繞於行車安全性、防盜性和舒適方便性。安全氣囊(Airbags)、碰撞警示與預防系統(Collision Warning and avoidance system)、疲勞監視系統(Drowsiness Monitors)、夜視系統(Night Vision)、胎壓警示系統(Tire Pressure Warning)、照明系統(Lightings)、自動雨刷系統(Rain Sensitive Wipers)等均是以提高行車安全性的慨念所設計。藉由智慧型啟閉系統(Keyless Entry)、晶片防盜系統(Immobilizers)、警報器(Alarms)等來強化汽車防盜性能。利用智慧型後視鏡(Electric Mirrors)、電動窗(Power Windows)、電動門(Power Doors)、電動座椅(Power Seats)、氣候控制系統(climate-control system)等增加駕駛人和乘客乘坐的舒適和方便性。
車載電子裝置
車載電子裝置是在汽車環境下可單獨使用的電子裝置,較不會影響到汽車的運作。而且為了方便駕駛者操控,通常是位於駕駛資訊系統(Driver Information)。
駕駛資訊系統負起傳遞車輛狀況的訊息,還是車內的乘坐者與外界聯繫的橋樑,讓汽車不再是一個與世隔絕的空間。駕駛人可透過行車電腦(Trip Computer)和電子儀表板(Instrument Clusters)即時掌握車輛最新動態;多媒體系統(Multimedia System)豐富駕駛人開車的時間;並且透過導航系統(Navigation & Traffic Information Systems)指引正確的路徑到達目的地;車用行動通訊(Communication)則保持和車外順暢聯絡管道。
<資料來源:資料來源:拓墣產業研究所,2005/0>
汽車電子技術發展動向
目前大多數人談論的車用電子僅止於汽車本身性能的提升,下一代的汽車將會融入於智慧型運輸系統中。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對智慧型運輸系統(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所下的定義是──ITS係藉由先進之電腦、資訊、電子、通訊與感測等科技的應用,透過所提供即時資訊的溝通與連結,以改善人、車、路等運輸次系統間的互動關係,進而增進運輸系統之安全、效率與舒適,同時減少交通環境衝擊之有效整合型運輸系統。整體而言,發展ITS旨在運用先進科技於運輸系統,使有限的運輸資源作最有效的利用,以增進「行」的便利,提昇人民生活品質。而在ITS的架構下,結合通訊(Telecommunications)及資訊(Informatics或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telematics資通訊技術將是一項重要應用。
過往,汽車只是一個單獨個體的角色,是資訊傳輸鏈的斷層地帶。Telematics整合車上各個獨立運作的電子系統,並且結合網路技術、資訊系統技術、消費性電子技術等,透過後端服務中心擷取資訊,為駕駛人及乘客提供適時化、位置化、個人化的應用服務,營造車用空間成為個人化的行動空間、達到移動資訊平台的目的。如何在移動過程中,提供更多附加價值滿足駕乘者的需求,讓生活更便利,儼然成為車廠新的中心思想。這些加值服務不僅可為車主的生活增值、延長產品的價值壽命,也是一個大好機會讓汽車製造廠從「製造導向」轉為「銷售導向」及「服務導向」。藉由移動價值鏈(Moving Value Chain)全新概念的提出,裕隆有效提高了顧客滿意度及忠誠度,並打造了同業難以模仿的競爭優勢,是台灣製造業轉型的新典範。
台灣電子廠商的市場機會
台灣汽車市場腹地狹小,經濟規模也不夠大,要發展車用電子,邁向國際舞台是必然的趨勢。但國際車廠與其協力廠商之間大多已經形成封閉性的中衛體系。不過,在全球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下,正開啟了三道機會之門,可讓台灣車用電子廠商與國際車廠或零組件廠商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台灣車廠大門已開
無論台灣車廠的生產、行銷管理能力再突出,欠缺新車設計開發的能力,始終都只是技術母廠在海外的一座地區性生產工廠。一旦彼此關係發生變化,營運就會陷入危機。也因此,為了降低對母廠的依賴度,台灣汽車製造廠紛紛發展車用電子。奈何對於電子技術方面的知識不足,勢必要藉助台灣電子廠商。
但是,台灣汽車市場已趨於成熟,近幾年來國產汽車生產量都維持在三十至四十萬台左右,如(圖五),市場規模對動輒月出貨量上千上萬的電子廠商自然缺乏吸引力。不過,對於剛進入車用電子產業的電子廠商,與台灣車廠合作不失為一個累積經驗的好機會,若是共同研發出的產品夠優異、價格夠競爭,還會被台灣車廠推薦至其技術母廠,站上國際舞台。
<資料來源:資料來源:車輛工業同業公會;拓墣產業研究所,2005/05>
向中國大陸前進
2004年中國汽車市場遭遇到銷售放緩,價格下滑速度過快的嚴峻形勢,短時間內已呈現高度飽和的狀態。即便如此,根據J.D. Power and Associates的研究,大陸每千人僅擁有八輛汽車,相較美國的九百四十輛及西歐近六百輛,中國的人均汽車擁有量遠遠低於世界平均值,加上中國經濟仍在高速成長,市場依然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如(圖六)。幾乎所有的主流轎車製造商都有雄心勃勃的擴廠計劃,而且也加快零組件本土化的速度,冀望能夠降低整車成本來提高中國市場甚至海外市場的競爭力,為整車廠提供有利保障。
《圖六 2004~2012年全球各地區汽車需求量成長率》 |
|
<資料來源:資料來源:Autofacts 2005/Q2>
伴隨著中國汽車產業的迅速發展,車用電子在中國也進入到一個跳躍式成長期,一般必經的路程,在中國是可以省略,直接以合資企業的技術與世界接軌。中國國家信息產業部的相關數據顯示,國外的車用電子廠商佔有中國70%以上的市場,即使是剩下的30%,還有很大一部份是合資公司把持。也因此,中國本土的車用電子產業尚處於起步階段,急需有研發能力的廠商彌補技術空洞的缺口。落後國際先進技術水準至少十年的中國本土車用電子廠商一直嚮往能借重台灣電子業上、中、下游完整體系的優勢,共同研發出屬於中國人本身的產品,挑戰國際大廠。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台灣電子廠商可以參與每一個步驟,不用再閉門造車。
朝美國發展
一般預估,2005年美國汽車市場仍會保持興旺,銷售狀況會比2004來的好。雖然總體汽車市場情況樂觀,但對於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卻不見得是個好消息。過去幾年來,美國市場不斷遭受到亞洲汽車公司侵蝕,本土汽車公司的市場佔有率節節敗退。根據Autodata Corp的統計,2005年的前五個月,通用汽車的市佔率從2004年同期的27%降至25.4%,福特汽車從18.8%滑落至17.9%,而亞洲汽車公司則是從34.3%提升至36.5%。戴姆勒克萊斯勒是唯一市佔率有增加的美國汽車公司,從13.3%到14%。2005年第一季,通用虧損11億美元,創下十三年來的紀錄。福特整季度獲利從2004年同期的19.5億美元下降至12.1億美元。
美國汽車製造商獲利不佳的表現,連帶拖垮旗下的第一階協力廠商。在營收大幅萎縮的情況,部分一階協力廠商已被逼申請破產保險或宣布破產保護。原本基於品質與售後服務考量,還有屈服強勢工會的因素下,過去都優先選擇美國本土製造的零組件。不過,在陸續出現財務危機,這些美國各大車廠及一階零組件廠為了求生存獲利,已有充分理由說服工會,改以降低採購成本為首要考量,為海外地區的汽車零組件廠商創造進軍美國OE市場的機會。
結論
毫無疑問地,車用電子業將是帶動汽車產業與電子業成長的另一動力。過去科技不斷進行著「空間電子化革命」,先是辦公室、客廳,然後是每個人的口袋,接下來會是「汽車」這個活動空間。同時,有了電子業的協助,汽車性能得以提昇,刺激消費者購買欲望。
配合車廠同步開發
由於台灣的電子產業結構完整,上、中、下游體系密切配合,產業供應鏈完整。在豐沛資源的奧援下,台灣車用電子產品之技術發展將可獲得強而有利的支持。加上台灣電子產業向來以創新、成本控制及生產速度和彈性聞名世界,在競爭激烈的汽車市場,可為車廠提供另一成本降低的選擇。過往鮮少交集的台灣汽車產業與電子產業,因車用電子的興起結合在一起。筆者認為,欲跨入車用電子領域之台灣電子廠商需加強本身對汽車技術要求和原理的瞭解。消弭台灣電子廠商與車廠在車用電子產品上研發的差異點最直接的方式是雙方攜手合作,共同研發符合駕乘者需要的產品。
必須融入汽車產業
大多數人看汽車產業都認為汽車廠是一封閉且保守的體系。然從另一個角度來剖析,汽車產業之所以封閉,也是為了能製造出符合消費者對於汽車這一產品的高品質要求,當然得慎選配合之協力廠商,能力堪虞的廠商如何保障你、我的生命安全。且汽車產業在保守環境中,卻創造出足以改變全球製造業的卓越生產模式。
台灣電子廠商跨入汽車零組件產業的最大障礙不是在於技術本身,而是在於思維模式。車用電子是將汽車零組件電子化,彌補機械功能的不足,讓產品的性能表現更加完美。正確思維應是,車用電子不是一獨立產業,而是隸屬於汽車產業下的次產業,所以,要跨入車用電子領域,了解汽車這項產品的設計邏輯與這個產業的運作模式是一門必修的功課。如果只是片面以市場規模來判定投資價值,忽視產業與產品之間的特性差異,難免會誤入誘惑之網。也因此,台灣電子廠商不僅要學著尊重汽車產業長久以來的生態,還要融入汽車製造商的體系,更要提升自己的知識、能力。如此,方能讓自己站在致高點,?望整個世界。
政府應制定相關優惠政策
汽車電子的市場規模非常可觀,但其涵蓋之技術範圍極廣,衍生而出的產品繁複,資金回收的時間漫長,這一個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推動,由政府出面整合作產業分工,才有希望打造另一個兆元產業。然而,政府對於車用電子發展的藍圖卻遲遲未勾勒出來,造成車廠與台灣電子廠商各自發展,資源無法相利用的窘態。
相較於對岸,2004年出爐的《國家汽車產業政策》明文指出國家將支持汽車電子產品的研發和生產,積極發展汽車電子產業。北京、天津、武漢、上海、深圳、重慶、大連等城市的地方政府也都將車用電子行業列為地區產業發展重點,提供國家資源和資金,重點扶植相關企業克服種種障礙,積極搶食這塊大餅。另外,車用電子這塊領域是全球電子廠商都注目的焦點,但台灣車用電子廠商大多屬於中小型企業,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以游擊戰方式,獨立對抗國際大廠。此時、政府是否應仿效中國站出來扮演推手,制定相關優惠政策來整合、獎勵台灣電子產業與汽車產業,協助廠商切進這領域,不讓國際大廠專美於前?(作者為拓樸產業研究所IA研究中心研究員)
|
|
根據日本電子資訊技術產業協會統計,2003年全球汽車對於半導體的需求高達140億美元,比2002年成長19%,至2007年將達209.1億美元。iSuppli也指出,在2008年以前,全球汽車業對晶片的需求量將增加至245億美元。相關介紹請見「
車用半導體 門檻高挑戰大 可靠度要求嚴苛 品質為基本條件」一文。 |
|
全球汽車市場的需求朝向多樣化、客製化,車用電子產品的開發和應用,逐漸成為電子資訊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一大利基,同時為汽車產業與電子產業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你可在「
尋找3C之後的下一個C風潮 車用電子將為產業帶來無限商機
」一文中得到進一步的介紹。
|
|
汽車產業向來被稱為「火車頭產業」,具有帶領國家經濟指標的重大意義。在汽車與資訊正在逐步兼容的時間點上,橫掃全球資訊產業的台灣自然不能缺席,IT與控制系統是台灣在車用電子的兩大利基。在「全球汽車電子重砲 將有賴台灣軍火補給」一文為你做了相關的評析。 |
|
|
|
|
|
日本汽車工業會日前公開了日本國內汽車需求的2004年度估算和2005年度預測。預計2005年度將達593萬5000輛,為上一年的101.9%。具體來說,註冊車達410萬輛(為上一年的103.7%),輕型四輪車達183萬5000輛(為上一年的97.9%)。相關介紹請見「日本汽車工業會發表2005年度國內汽車需求預測」一文。 |
|
全球最大汽車電子半導體供應商飛思卡爾宣布,由於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中國汽車半導體市場的成長率在未來幾年將以每年20%的速度成長,高於全球汽車半導體市場11.1%的成長。你可在「
中國車用半導體每年成長20%」一文中得到進一步的介紹。 |
|
裕隆集團執行長嚴凱泰號召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華碩董事長施崇棠、仁寶電腦董事長許勝雄等電子鉅子,將和裕隆合組新公司,共同推動IA整車計畫,開發新車和汽車電子零組件。在「嚴凱泰號召電子業 推動IA整車計畫」一文為你做了相關的評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