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另類的科際整合 ─ 談科幻創作與科技發展
 

【作者: 李知昂】   2004年01月15日 星期四

瀏覽人次:【4692】

從科幻愛好者的口中,常聽到一種意見,就是把科幻譽為科技發展的天啟預言,認為它不僅先知先覺地預測了未來的科技,甚至可能啟發了現實中的科學家,成為科學研究與科技發展的指標。這樣說從某個角度看是對的,但事情顯然並不是這麼簡單。


首先一件不能忽視的事實是,許多科幻創作,包括小說、電影或各種媒介,從現實科技中取材的部分,往往比它們所提出的預測更多;受現實科技影響的程度,也比它們回頭影響現實世界的程度更大。比較不從現實科技取材的科幻,當然也佔相當比例,可是它們卻常常是強調哲思的作品,於科技預測上幫助並不大!科幻小說本質上是幻想文學,所衍生的創作在性質上也差不多,把科幻當作科技預測的工具顯然並不適當,把作者視為先知恐怕也過於沉重。


然而,若把科幻與科技的關係視為某種另類的科際整合,就很可以談一談了。打個比方,物理學和神經生物學是兩個各具主體性的學門,我們卻可以把它們整合在一起,進行生物物理的研究。它們互相影響,求取更大的發展和更快的進步。科幻創作與科技發展的關係正與此類似。


首先來看看科幻創作是如何由現實科技中取材的,知名的範例可以幫助我們最快地進入狀況。拿電影「駭客任務」(Matrix)來說吧,它就是從網路、虛擬實境、虛擬社群等事物當中擷取靈感;知名的「星艦系列」(Star Trek)影集使用反物質作為星艦的能源,也是在反物質的存在成為科學界的共識之後;美國作家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的科幻短篇名作「最後的問題」,談宇宙的寂滅與創生,更是通篇繞著熱力學第二定律在打轉1。


反過來看,雖然科幻的主體是幻想、是文藝,一旦科技發展與科幻作品中的概念整合起來,影響也是很深遠的。這種影響,對應用科技的啟發,尤其強烈而直接。從早期作品談起,十九世紀法國作家凡爾納(Jules Verne)在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格2」中,描寫潛水艇鸚鵡螺號(Nautilus)的海底探險故事,潛艇上,從動力、照明到廚房用品,全部都是靠電力,並可長時間潛航。然而在當時,全世界還沒有一艘真正的潛水艇,電學雖然已經有了,也尚未獲得廣泛的應用,他的描寫完全是劃時代的。影響所及,後來人類的第一艘核能動力潛水艇也命名為鸚鵡螺號,先進核能潛艇由於有充足的電力供應,乘員的生活型態甚至與科幻小說家的形容十分相似!再看比較近的例子,如果對手機產品熟悉的話,應該會記得某些手機設計有一款可掀式蓋板,一打開就可通話,而這樣的設計靈感,正來自於「星艦系列」影集中的未來通訊器(當年影集的編劇或許也有點懊惱,因為手機的發展竟在短短幾十年間,就趕上了他們所謂的「二十四世紀」技術呢)。


其他科幻作品對於應用科技的直接啟發,例子不勝枚舉,從靠雙腿走路的小機器人、打敗人類冠軍的西洋棋電腦,到登陸月球火星,如今都已一一實現;「駭客任務」雖然大量取材自現實科技,它開拓的想像空間如今仍成為虛擬實境研究團隊的參考資料之一3,這都算是一種科際整合。科幻與科技相互影響,進而刺激彼此的進步,或許這才是對兩者之間關係較精確的陳述吧。


不過除了直接的啟發之外,科幻對於科技發展所發揮的間接影響力,也是不容忽視的。受限於科幻作品本身未必適合表達抽象的科研內涵,科幻作品對於基礎科學研究的啟發通常不像對應用科技的影響那麼顯著,然而間接來看,科幻的風行,對於吸引新一代優秀學子投入基礎科學研究,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一個明顯的例子是美國的太空科學家,其中竟有相當數目的人宣稱,他們投入這個領域是受了科幻影集的影響。


另一個間接效益則是刺激大眾對科技事務產生興趣,同時提前開始思索科技倫理與規範的問題。以華文世界為例,早在複製羊桃莉誕生以前,作家倪匡就出版了一本名叫「後備」的科幻小說,描述以無性生殖複製人類作為重要人物的備胎。小說重點不在技術上的啟發或預測,反而在於提出問題,讓人思索這樣做究竟合不合理?是否應該加以規範?又如張系國教授早年的科幻短篇「夢幻天視」,描寫在人腦中植入微形機械,收發影音訊號,從此人類彷彿失去了夢想 - 對於時下因為電視或虛擬網路讓人沉迷所導致的社會問題,也猶如提前響起的警鐘,發人深省。


在美國這情況更普遍,比如作家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的短篇小說「優勢科學」(Superiority),藉由一位未來將軍的自述,說明他們是如何因為迷信科學家的新武器而屢失先機,最後在星際戰爭中全軍覆沒。文中對象牙塔式的新武器研發團隊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不僅讓讀者會心一笑,也揭示出「科學研究不能罔顧現實」的中心思想。據說該文還曾被列入麻省理工學院某工程學科的教材之一。


科幻的力量就在此,因為它有趣,容易引起注意,而且探討天馬行空的主題,甚至包括科技與社會、文化、倫理層面的關係。相對於此,科技則是嚴謹、腳踏實地,而且通常不觸碰研發本身以外的領域。因此某種程度上,科幻是應用科技的前驅,也可以在人群中扮演科技發展的推手角色;而科技則是多數科幻創作不可或缺的基礎。科幻這個隸屬於文學與媒體的領域,可以與任何一個科學與技術上的領域整合,創造出更大的效益。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我想,這都是一個非常值得持續觀察的發展方向。(作者為科幻小說作家,merlyn@ms37.url.com.tw)


注釋:

  • (1)熱力學第二定律,講白一點就是:覆水難收,耗散的能量無法重聚,孤立的系統必將走向熱平衡,意即一切變化都不再發生。在艾西莫夫的討論中,我們的宇宙是孤立系統,所以最後能量必將完全耗散在宇宙空間中,一片死寂,唯一的生路就是逆轉熱力學第二定律。


  • (2)一里格(league)約等於三英里。


  • (3)援引國立交通大學副校長蔡文祥教授2003年11月15日於倪匡科幻獎頒獎典禮的致詞。


  相關新聞
» 探索黑洞的新視角 臺灣師大與中研院天文所助力事件視界望遠鏡新發現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鑽石儲存技術新突破 資料保存迎向百萬年
» 電子紙應用再進化 從閱讀屏到時尚手袋的跨界創新
» 富邦證券攜手富果打造全新Python API
» 波蘭實驗室研發鑽石「微刻印」技術 有望終結血鑽石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5.15.31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