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佈局2020,搶佔科技藍海新商機
別被不景氣遮蔽了視野

【作者: 籃貫銘】   2012年01月06日 星期五

瀏覽人次:【9798】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年代?所有輝煌的過往,都已不復存在,曾經我們自豪的產能與產量,如今成了反噬我們的巨獸,一口一口吃掉我們胼手胝足建立起來的基業。DRAM、面板、LED、太陽能,這些過去我們驕傲的世界第一,現在是壓著銀行與政府喘不過去的龐大負擔。狀況好些的業者,營收停滯不前;營運不善的,則是業績對折再對折。看著一蹶不振的獲利,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大環境使然,還是我們真的技不如人?


我們必須找出對策,而且刻不容緩。


走出去,世界就是你的!

身為電子產業的媒體,CTimes對於產業的困境也感同身受,陪伴產業走了二十年的情感,不斷地提醒著我們,是該為產業做出貢獻的時候。因此,CTimes在成立二十週年之際,特別舉辦了《2012電子科技展望高峰會》。


本次的活動,共邀請了14位各別來自產官學研的先進人士參與,共同針對台灣電子科技的政策、技術與市場策略發表精闢的見解,希望透過全面、整體的討論,來為電子產業的未來發展,提出觀點與解決之道。


CTimes社長黃俊義在開幕致歡迎詞時,以「走出去,世界就是你的!」為題,期許業者能夠以開放的胸懷,來突破自身的瓶頸。他表示,CTimes零組件雜誌創辦20週年之後,電子產業面臨另一個風起雲湧的時刻,電子科技的發展,將不再侷限個別技術的領先,而是要透過整合應用來達到創新的價值。因此,未來產業中不管任何領域、任何角色的從業者,都應該對電子科技的技術與市場做全盤的了解,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


「未來是一個『大C』的世代。」黃俊義說道。


他表示,C代表的不僅是3C整合成一個大C,同時也是Cloud雲端的連結應用與虛擬整合。為此,身為C世代媒體的 CTimes責無旁貸,將從2011年起每年舉辦一次年度的《電子科技展望高峰會》論壇,集合各個領域的專業人士或熱門議題來展望新的技術與市場。


他也在會中提出一個全球化333策略(三方、三贏、三合),勉勵所有的業者,都應秉持著開放性的學習型組織,來達成知識經濟的目標。


「以前我們都說是Win-Win,但未來是Win-Win-Win的時代。」黃俊義強調,只有透過多方合作與互助,來取代更激烈的競爭與廝殺,才能早日走出景氣低迷的局面,並創造更多的獲利。


從效率驅動,到創新驅動

兩兆雙星產業,從一個成功政策,一下子變成4大慘業之首,除了紓困和催促整併之外,大家更想知道政府的下一個產業政策會端出什麼?另一方面,面對韓國的強勢進擊,政府口袋裡又有什麼樣的靈丹妙藥?所有的人都拭目以待。


「創新,是台灣未來的競爭力核心。」,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家詹文鑫引蘋果成功的例子,說明台灣將不能再走過去以大量生產為主的產業模式,而是該以系統整合、發展工業基礎技術,以及產業技術創新體系為發展主軸。



《圖一  全球趨勢環境總指標》
《圖一 全球趨勢環境總指標》

他表示,目前產業現況不好,許多人都把矛頭指向台灣的產業,缺乏技術獨立與創新的能力,但事實上,根據OECD的統計資料,台灣研究人力密度居全球第四名,僅次於冰島、芬蘭、丹麥;而台灣的研究人力密度,也由2005年每千位就業人口之8.94人,增至2009年的11.60人,逐漸超越日本、韓國、新加坡。所以台灣的技術實力,正逐年增加。


雖然技術實力提升,但台灣的產業榮景卻未能相應提升。以平面顯示器與半導體產業為例,就因無法掌握材料與設備,因此限制了發展空間。詹文鑫表示,台灣早期在發展半導體產業時,以承接美日製程及設備技術為主,並連同材料一起引進,這造成了業者採用台灣材料的意願偏低,而長期下來,台灣自己的材料與設備商因缺乏業者的支持,其技術能力便與國外差距擴大,而失去了自主獨立的機會,最終影響了整個產業的創新能力。


至於資通訊產業終端產品,也因以OEM/ODM為主,產品的規格由品牌商制定,新技術,新產品的創新能力大受限制。


而為了從效率驅動走向創新驅動,經濟部技術處提出了系統、工業基礎技術,以及產業技術創新體系三項產業發展政策。在系統發展政策方面,具體的項目有軟性電子與顯示、3D IC、雲端運算、以及智慧聯網;工業基礎技術方面,則是以發展半導體製程設備,和高階量測儀器;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方面,則是期望透過更多元、更具活力的科專專案,來帶動新興產業的發展。


《圖二  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家詹文鑫》
《圖二 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家詹文鑫》

產官學跨領域合作,打造創新應用平台

雖然台灣整體的研發投資金額已逐年提高,但投入研發的項目過度偏重在科技製造業上,造成人才與資源過度集中,間接減緩了其他產業發展的速度,而沒有其他產業的融合與刺激,讓台灣整體的創新力道明顯不足,這也是台灣目前發展異業合作與跨領域創新的一大隱憂。


要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光靠政府或業者,只有透過產官學的合作,共同建立起上下游整合的應用生態系,並結合文創內容與服務,才能把台灣電子科技產業再往上提升一個層次。


「台灣最大的機會與挑戰,在於重新定義與了解人心,以及如何利用科技的挹注,來達到觸動人心的目的。」工研院IEK主任蘇孟宗說。


他並引用賈伯斯推出第一代蘋果電腦時所說的一句:《如果我們能洞悉消費者的需求、感覺和動機,就可以生產出他們想要的東西。》藉此強調,只研發科技技術並不足夠,還必須精確掌握消費者的需求,兩者相加才是在消費市場成功的要件。


「我們都只知道消費者需求,但對消費者的感覺和動機卻不了解,這就是為什麼蘋果能夠領導市場的關鍵。」蘇孟宗說。


《圖三  工研院IEK主任蘇孟宗》
《圖三 工研院IEK主任蘇孟宗》

而要達成這項目的,蘇孟宗建議產官學界應該共同來發展「應用生態系」的新思維。他表示,台灣在1970年到1990年這段時間內,已經建立起掌握原料、關鍵零組件和生產管理等核心能力;而1990年到2010年間,又發展出強大的產業供應鏈,接下來的20年,將是發展系統平台、App加值應用、營運服務與在地文創的應用生態體系的時代。


「要從產業鏈,變成產業網。」蘇孟宗進一步解釋。


他表示,應用體系是產業點、線、面的整合。點的部分,就是強化基本的競爭能力;線是連結產業聚落;面則是將前兩者串起,發展出整合的應用系統與服務。透過這樣的連結,把產業上中下游都帶動起來,讓製程材料、零組件、終端產品、應用平台與服務彼此加乘,發揮整合的綜效。而其中,產官學界的跨領域合作與對話,將是成功與否的最大挑戰。


總體環境驅動,佈局2020年藍海商機

除了政府政策必須到位之外,想要突破當前的產業困境,長遠的佈局與宏觀的視野,也是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尤其是台灣企業長期以來,都有太過短視的缺點,對於中長期的投資策略總是顯得保守。因此,能否跳脫出目前的思考框架,並正確掌握住未來的環境趨勢,將是台灣電子產業突圍成功的關鍵所在。


「國際競爭力的高低,決定了獲利率的高低。」資策會MIC所長詹文男一語道破當前產業獲利低迷的原因所在。


詹文男表示,並不是每一家電子公司都是「茅山道士」。以台積電為例,同樣是屬於“代工”的公司,但他們獲利率依然維持在20~30%,原因就在於他們具備核心競爭力,別人很難取代;又如組裝飛機的波音公司,能與之競爭的企業更少,因此在市場上的議價能力就非常強勢。


而除了培養市場獨占力之外,積極開創新的商機,也是目前產業急需突破的一環。不過詹文男提醒業者,「光靠技術並不足夠。」還要搭配整體的商業模式與多方面的經營來進行,而要達成此一目的,看清楚未來的“形”與“勢”就非常重要。


《圖四  資策會MIC所長詹文男》
《圖四 資策會MIC所長詹文男》

「從現在到2020年會有什麼樣的趨勢?你應該去觀察。」詹文男建議電子產業應以2020年的總體環境趨勢,做為發掘下一波藍海商機的觀察基礎,他同時提醒業者,不要以為2020年看起來還早,其實轉變已經開始了,佈局現在就要啟動,其中一個最大的方向,就是「人口規模與結構的改變」。


人口規模與結構的改變,將衍生「老年化」與「少子化」兩個主要的趨勢,而造成的社會環境轉變,就是醫療照護需求的大幅增加,以及家庭生活型態的改變,在具體產業面上,老人照護和一人家庭(單身)相關的產品與服務,就會是未來的一大熱門商機。


詹文男並提出一個GREAT的市場策略,他解釋道,G是Green,是節能、健康、照護、安全而舒適的綠色概念;R是Real,是擬真的科技應用體驗需求;E是Ego,為個性化的主張與設計;A是Autonomy,是自律、學習、成長與進化;最後是Transformation,是食(生技/醫療)、衣(輕薄/流行)、住(社會/照護)、行(汽車/交通)、文化(數位典藏)等跨領域的資訊電子技術應用與普及。


他認為,從現在到2020年,資訊電子產業將會以這五大面向為主軸來發展,政府與相關業者都應該及早佈局,搶佔可期的藍海商機。


結語

台灣技不如人嗎?當然不是!37家的跨國企業選擇在台灣設置研發中心,為我們做了最好的背書,這是我們的優勢,但卻也是必須打破的迷思。就因為過去我們太過於追逐技術,而忽略了文創、軟體與服務的重要性,這讓我們在現今強調整合的世代裡,失了先機。


但我們仍有機會趕上。


「連結科技,觸動人心。」是CTimes的宗旨,也是舉辦《2012電子科技展望高峰會》的目的,我們殷切的期盼電子產業的相關從業人員都能夠意識到,人,才是主角,科技只是橋樑。未來的商機不是只求技術領先,而是以人為本,同時兼顧環保與品質的“人性化”產品。當然,這不是一蹴可及,必須開放,必須深耕,所有的人都要一起努力。


相關文章
M2M應用快速拓展
不做第一 要做唯一
台灣電動車發展關鍵策略
iPad到底要打誰?
開創MEMS手持裝置應用新局!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AI驅動龐大資料生成 將迎來下一波雲端儲存需求挑戰
» MIT研發機器蜂 有望實現人工授粉
» AI 助力解碼基因:預測疾病風險的利器
» 世界經濟論壇聚焦微創神經介面技術 引領腦機互聯時代
» 貿澤與TE Connectivity和Microchip Technology合作出版重點介紹汽車分區架構的全新電子書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119.253.198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