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友嘉打造創新商業模式
掌握智慧機械核心技術

【作者: 陳念舜】   2017年03月21日 星期二

瀏覽人次:【12108】

尤其邁向工業4.0時代後,台灣正積極發展的智慧機械產業勢將跨足更多傳統機械業未曾觸及的專業知識、技術和服務領域。不僅將改變現有產品設計與製造方式,也會對傳統機械業以銷售產品為主的商業模式產生重大影響。如何透過自行研發、購併或合資、國際結盟等方式,讓台灣廠商能在投入相對較少資源和時間的前提下,與其他智慧感測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業者無縫整合;從而自擁有技術與產品的國外廠商取得,或藉二次開發出獨有的核心技術,乃成為未來智慧機械產業成敗關鍵。


因此,目前除了政府須加速檢討相關法規,建構足以支援的基礎設施和實驗應用場域;企業也應思考新的營運方案及獲利模式,避免可能的風險。包含未來異業合作已不僅止於單純的合作計畫或結盟,還要讓原來各有產/企業文化與商業模式的團隊,能經共同語言和協作平台整合,並分攤於數位化、虛實整合後的產品生命週期裡的新增內容及風險。


兼顧長短生命週期 硬+軟加速新品上市

前者如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於去(2016)年發表「產業科技創新之法制建構計畫成果」的國際研討會上,行政院科技會報副執行秘書葉哲良表示,當前行政院正推動的多項創新產業方案,皆須依附在台灣已相當成熟,可自行移動成長的傳統半導體、資通訊(ICT)、代工產業巨輪上共存共榮,才能攜手通往「硬+軟」的數位經濟。


然而,半導體產業因為可透過不斷研發、擴大規模,使成本穩定下降、需求成長,吸引支援的IT技術人才源源不絕,較為接近工業4.0水準,為機械業所望塵莫及,亟須思考可複製成功的商業模式。葉哲良認為,未來企業資本額必須夠大到數十億,才足以應付投入龐大的沉默成本,不知何時才能回收,台灣中小企業恐5~10年內都玩不起。


葉哲良表示,過去20年來雖台灣製造業確實靠自動化獲利,但到了近10年已開始逐步下滑,還須加入軟體以達到智慧化需求;進而因應各家單機或整線輸出(Turnkey)的不同商業模式,創造機器價值。「尤其現在每樣產品都要求空運、零庫存,才能加快交貨和產品上市速度。製造業唯有靠軟體SI拉平產品生命週期,才能跟得上需求。」鴻海集團則是全球最佳軟體SI廠商之一,可在模具智慧化領域,將原本須耗時30~40天的design cycle縮短為3天。但台灣雖有眾多硬體系統整合商(SI),卻少有軟體業者,猶待雙方加強整合。


擴大規模獲益 友嘉連結全球創新

友嘉實業集團(FFG)總裁朱志洋也在同場研討會,分享在產業技術研發與全球創新力連結的成功經驗和因應策略,該集團至今共併購超過40家品牌、60處生產基地分散在世界10大機械製造國,也屬台灣同業少見。


依Gardner最新統計,2015年台灣機械業生產及出口排名雙雙下滑,總產值約USD.40億元,昔日黃金縱谷有褪色疑慮。其中,來自車床&銑床等金屬切削機種貢獻產值50%,約USD.20億元左右;須再加上磨床,才大致相當於友嘉集團年產值約USD.23億元,而該集團在台灣5家品牌年產值合計約2億,約占8%,其餘92%皆來自國外。


朱志洋進一步表示,早在1989年工研院統計台灣前10大工具機廠排名中,友嘉實業當年營收不過NTD.100萬元,曾為台灣最小工具機廠,卻在短短30年間蛻變成世界第三大金屬切削工具機集團,係經一連串併購國際悠久品牌策略後,始提升於全球工具機市場地位。目前不僅旗下子公司分別在航太、汽車、能源應用領域分居前三名,軌道車輛排名世界第五;較鮮為人知的是,還有子公司屬「德國工業4.0工作小組」的創始會員之一,可在工業4.0跑道上搶占先機。



圖1 : 2015年台灣機械業生產及出口排名雙雙下滑,來自車床&銑床等金屬切削機種須再加上磨床產值,才大致相當於友嘉集團年產值約US.23億元。(資料來源:業者提供)
圖1 : 2015年台灣機械業生產及出口排名雙雙下滑,來自車床&銑床等金屬切削機種須再加上磨床產值,才大致相當於友嘉集團年產值約US.23億元。(資料來源:業者提供)

因應現今台灣政府提出的智慧機械推動方案裡,友嘉也將在「連結全球」課題上,持續透過國際合資、併購與研發合作,擴大全球市場、連結整合技術與人才。朱志洋認為:「目前是台灣工具機廠擴大規模的最好機會,不必擔心企業過小難以競爭,而不敢爭取權利。反之,應更瞭解製造與銷售利潤同樣重要,才能趁機跟進國際品牌,自主掌握通路。」


研發產業核心技術 與夥伴連結未來


圖2 : 友嘉集團率先發表可適用於客製化手機外殼的Turnkey示範生產線,整合了Siemens、KUKA等智慧製造和銷售系統聯網友嘉Cloud-based SCADA,呈現整廠監控管理的情境。(攝影:陳念舜)
圖2 : 友嘉集團率先發表可適用於客製化手機外殼的Turnkey示範生產線,整合了Siemens、KUKA等智慧製造和銷售系統聯網友嘉Cloud-based SCADA,呈現整廠監控管理的情境。(攝影:陳念舜)

至於「連結未來」,則將以工業4.0新架構,整合友嘉旗下40個工具機品牌,推動智慧工廠整廠輸出。舉集團內德國子公司所提供的工業4.0 Turnkey解決方案,在全球僅有3家做得到。只要客戶下單提供圖樣,就能從機台一路到夾治具、自動化倉儲系統配到好,且在台灣價格僅須原來1/3。


到了2016年芝加哥國際工具機展(IMS)期間,友嘉更與其他歐日系工具機大廠僅推出單機+感測器產品不同,破天荒發表可適用於消費電子客製化手機外殼(FSK)、汽車大量生產(FFR)的兩條智慧工廠Turnkey示範生產線,各有工具機、機器人及監控系統組成。前者整合了Siemens、KUKA等智慧製造和銷售系統,可經現場即時聯網,串接友嘉Cloud-based SCADA,以呈現整廠監控管理的情境,並連結到杭州、台中遠端工廠,依客戶輸入的手機品牌、型號、外殼花紋設計與簽名,生產個人化機殼。後者則透過Rockwell公司FactoryTalk,實現了可視化和遠端即時監控,以加速實現汽車連桿內徑的自動化精加工和檢查程序,降低生產成本。


朱志洋強調,未來工業4.0必須靠打群架,否則沒有一家企業能獨力完成。台灣的機會在於因具備ICT產業基礎,可從智慧機械、製造切入;再將大數據分析運用到極限,運行智慧工廠。友嘉也對此提供了開放式創新架構,可與Siemens、KUKA、Bosch、SAP、FANUC、B&R、Microsoft等全球11家領導夥伴聯手,確保從智慧工具機到智慧製造、智慧工廠等領域,都能符合各產業客戶需求。預計在2017年漢諾威EMO,還將向全世界展示5條先進的工業4.0示範線,涵括汽車、航太、軌道交通、IT/3C和精密模具。


打造成功商業模式 提供合宜解決方案

另依友嘉集團工業4.0事業部總經理馬仁宏在隔週舉行的「近代工程技術討論會」上演講,也提到工業4.0發展將引領全球產業、公司轉型,但仍有許多技術課題待解決。其中,因為老客戶也期盼整合、更新既有設備、軟體及資訊系統,而友嘉從旗下工具機品牌的單機開始,到整合軟體、製程Domain knowhow,形成Turnkey解決方案銷售,都為了加值工具機產業的核心。


「雖然歐系廠商在此領先亞洲甚多,友嘉與其他歐日系廠商最大不同,即是不僅在企業內部推行製造服務化、產品租賃制度,且更為開放及兼容並蓄。」包括可將現有工具機、自動化設備任意混搭組合,輸出整廠/線,與國內外產業專用機廠商緊密合作,而不限於自家單機的小圈圈,形成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當然最重要的,還有創新商業模式,這也是友嘉成為全球第三大工具機集團的主因之一,具體策略則是經由國際併購及合資、結盟,將在工業4.0扮演越來越吃重角色。馬仁宏分析未來工具機情境,將不再只是單一工具機,而是以之為核心的智慧工廠及製造,友嘉則可望建立一個以「工具機使用者(金屬加工業者)」為核心的智慧型企業,提升企業價值。


過程中雖有部分操作員會被可人機互動、具備學習能力的智慧機器人取代,解決缺工問題;仍有部份人力會通過進修學習,升級為工程師、廠長,負責管理廠內多部新舊或品牌不同的工具機,並加入各式不同類型的機器人、FA自動化及量測設備,均須經數位化溝通與整合,才能應付未來通訊互聯、重新組線的需求。為了更方便管理,也導致多種生產設備的軟硬體資訊、功能及分析、預測與先進ICT載具(VR/AR)變得很重要。



圖3 : 未來工具機情境,將不再只是單一工具機,而是以之為核心的智慧工廠及製造,友嘉則可望建立一個以「工具機使用者(金屬加工業者)」為核心的智慧型企業,提升企業價值。(資料來源:業者提供)
圖3 : 未來工具機情境,將不再只是單一工具機,而是以之為核心的智慧工廠及製造,友嘉則可望建立一個以「工具機使用者(金屬加工業者)」為核心的智慧型企業,提升企業價值。(資料來源:業者提供)

除了製造系統的數位化外,未來工業4.0還應涵蓋銷售在內的企業整體價值鏈及跨產業供應鏈系統等變數的數位化整合。馬仁宏表示,友嘉對工業4.0的願景是專注於客戶,並讓客戶感受到價值。不僅站在賣工具機的立場,限於製造流程中的硬體機械,還提供了所需整合解決方案與服務,以運用大數據分析各行各業客戶在廠內營運流程裡分散的整體價值鏈環節;從自家工廠開始,逐步成為工業4.0標竿企業。


由於未必每家客戶都適合採購工業4.0整套解決方案,馬仁宏重申台廠優勢,就在於能生產出各國推動工業4.0所適合負擔的裝備,客戶得以分階段目標投資、技術框架、產線需求、供應商能力,快速提高報酬率,且未來擴充性無虞。


在進入工業4.0時代後,各家End User核心技術未必是唯一競爭優勢,還可選擇掌握商業模式。也就是在初期設計階段,就與Turnkey供應廠商協同作業,共同開發出可行的設計加工技術;工具機廠也能與上游零組/配件、軟體供應商夥伴合作,提出可行的ECO system架構。重點在掌握核心技術的關鍵,繫於能否讓使用者二次開發,友嘉則負責提供所需機台、生產線、大數據等工具的解決方案,為客戶架設好平台。


相關文章
眺望2025智慧機械發展
可視化解痛點讓數位轉型有感
機械手臂提升高空作業安全
智慧機械盼加值替代進口
齒輪螺桿加工機朝數位轉型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台達代子公司Delta International Holding Limited B.V.公告 發行總額美金525,000,000元
» 台達電子公佈一百一十三年十二月份營收 單月合併營收新台幣387.39億元
» 台達榮獲「IT Matters 數位轉型獎」肯定 彰顯科技創新與數位轉型成效
» 浩亭2024財年展現韌性,2025財年目標突破10億歐元
» 台達啟用全台首座百萬瓦級水電解製氫與氫燃料電池測試平台 推動氫能技術創新 完善能源轉型藍圖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42.164.254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