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旬由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所舉辦的半導體設備/零組件/材料展上,國內半導體產業主管機關經濟部有鑒於國內半導體設備大部分需仰賴進口、自製率不到10%的情況,特別發出希望半導體業者「愛用國貨」的呼籲。而身為全球半導體生產重鎮的台灣,向來以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在全球市場聞名,本土IC產業從前段的設計、製造到後段的封裝、測試一應俱全,在技術層次與品質上也都具備高程度水準,卻在做為半導體生產重要基礎條件的設備產業發展上顯得較為軟弱無力,確實是值得注意與探究的問題。
半導體製程設備的發展與半導體製程技術發展可說是息息相關,但半導體生產成績傲人的台灣為何在設備產業的發展上未能搶得先機?據了解,半導體設備產業之研發,需結合電子、機械、光學、化學、材料、控制等不同領域的先進技術,所需投資金額也十分龐大,而由半導體代工起家的台灣,在三十年前產業發展之初,不但經濟基礎尚稱薄弱,技術方面也是處於跟隨者的階段,並無餘力投入需要先端科技配合的半導體設備產業;而由於目前全球半導體設備業仍是由具備半導體高階技術的美國與日本主導,關鍵技術與專利權也掌握在國外大廠手中,使得台灣近年來雖然在半導體技術的程度與投資能力上已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半導體設備需求度也為全球數一數二,但跨入設備產業的路途上,卻有著許多仍待克服的重重困難。
但儘管如此,台灣若不能抓緊時間掌握半導體設備產業發展趨勢,積極展開相關技術研發與製造,而讓進口設備繼續霸占國內市場,對於半導體製造廠商來說必須繼續付出較高成本,我國也將在設備技術上失去主導權,對於半導體產品的研發、生產的時效性以及整體產業的再升級都是負面的影響。要生產具備高效能與高品質的IC產品,相關製造設備的技術之配合,可說是重要的關鍵因素;半導體設備產業雖然資金與技術的門檻皆高、經營風險也不小,但卻是我國半導體產業鏈不可忽視的一環,不管是政府相關單位或是產業界,都不可忽視其發展。
目前政府為改善此一情況,特別在「兩兆雙星」計畫中,將「加速半導體製程設備本土化」加入半導體產業發展目標,期望透過租稅優惠與研發補助等方式,輔導我國半導體設備業之成長,或吸引國外半導體設備廠商來台投資,而在五年之後將設備自製率提升至20%,此一政策與企圖心值得相關產業肯定與支持。而我國有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為數眾多的IC設計業者以及產能數一數二的後段封測廠商,精密機械、化學材料與控制工業等產業也已有發展基礎,若是能以成立產業協會或聯盟的方式,結合各方資源投入研發工作,配合政府的輔導政策必定可以事半功倍,對於國內半導體設備需求者來說,也可享受到成本降低與就近服務等優勢;如此對於整體產業皆有正面影響的做法,或許是政府相關單位與產業界可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