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彭大磊:實在做事 創造科技產業「善循環」
 

【作者: 鄭妤君】   2002年12月05日 星期四

瀏覽人次:【4942】

《照片一 彭大磊認為,無論是一個人或一個企業,實實在在做事是最重要的,企業是有社會責任的,它只要能提供員工很好的工作環境與待遇,讓員工的生活與家庭獲得保障照顧,就可以形成一個「善循環」。》
《照片一 彭大磊認為,無論是一個人或一個企業,實實在在做事是最重要的,企業是有社會責任的,它只要能提供員工很好的工作環境與待遇,讓員工的生活與家庭獲得保障照顧,就可以形成一個「善循環」。》

本刊總編輯黃俊義(以下簡稱黃):半導體業景氣自去年的「911事件」以來一直低迷不振,而業界對於今年第四季景氣的看法,普遍也都不太樂觀;雖然目前景氣已有緩慢復甦的趨勢,但整體說來仍幾乎是停滯的狀態。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凌特的業績表現如何?您認為公司應該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採取怎樣的應變策略?


凌特台灣區總經理彭大磊(以下簡稱彭):半導體產業的景氣狀況不佳是公認的事實,但我從2001年1月擔任凌特台灣區總經理以來,凌特的業績表現每季都有所成長,而且表現不錯;以今年第三季(7~9月)的成長率為例,原本我們預期是在7%~10%左右,但實際成長率卻出現了20%的高水準;而預估2002年凌特台灣地區業績成長率可達到40%。凌特在不景氣中能有這樣的表現,也是經過一番苦戰,因為我們的產品是以類比IC為主,但客戶卻往往要求非常短的交貨期限;幸好我們擁有完整的生產線優勢,因此能完全掌控產品出貨的狀況,才能在不景氣中有好的表現。


至於在不景氣中的策略,我認為一般公司的策略應該是以國家的策略為藍本,而一個國家的策略擬定,則是應該跟著世界的趨勢走、不能自外於一方。然而目前我國正缺乏一個明確的策略方向,只因台灣的前途仍是一個未定數;這造成一般公司企業的策略也是且戰且走、短視近利,缺乏長遠的規劃;我想這是台灣業者面對不景氣時必須要深思與檢討的問題。而在整體不景氣當中,跟隨著市場需求研發好的產品,或許是在公司的策略無法明確時,一個可依循的最基本應變方向。


黃:凌特目前在產品策略與公司的經營上有哪些特色?您又將如何充分發揮在半導體業界近十五年的豐富經歷,使公司的經營策略能有效推動?


彭:凌特在主力產品─電源管理IC領域,致力提供客戶封裝體積最小、效能最高的產品,特別是在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電源管理元件方面,是凌特的競爭優勢;而凌特的產品單價雖然稍微高了一些,但是我們會由整個電源管理系統的角度讓客戶了解,只要選擇我們一系列的解決方案,其實在價格上絕對值得,因為凌特擁有完整的IC生產線,從產品的設計、製造、封裝到最後的銷售流程都可以完全掌控,也能保證出貨期的準時與產品的製造品質。


但是目前台灣的產業結構卻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大多數零組件需求者並不要求產品的高品質,對於產品的效能只希望堪用就好,反而更在意價格是否低廉、交貨是否快速等因素;於是凌特儘管對自家產品的高品質有信心,卻往往會在價格方面與客戶產生意見上的不同。為了要縮短與客戶之間的距離,凌特除了在研發高效能產品上持續投注心力,也非常重視對公司業務人員的培訓;我認為讓業務人員在與客戶交涉時,能有最適當的表現與談話,也是幫助產品在市場上獲得成功的重要關鍵因素。


在進入半導體業界之前,我曾在東元電機負責行銷業務的規劃許多年,除了銷售該公司自己生產的家電產品如洗衣機、電冰箱等,也曾經到日、韓等國外市場去採購錄放影機、液晶螢幕等電子產品回國代理銷售;我認為那一段經歷是我在培養對市場的敏感度上非常珍貴的一個學習經驗,也是後來進入我原本非常陌生的半導體業界,仍能夠在市場行銷的領域有所成就的一個主要原因。而在凌特,我也將繼續發揮這些經歷,徹底執行總公司的策略,並且與台灣的廠商客戶相互密切配合。


打品牌並非致勝唯一策略

黃:除了著重技術導向的發展,近年來對於行銷管理方面的重視,可說是整體半導體產業界的一種趨勢;您認為台灣半導體業者想要有所升級,應該如何在這一方面著手規劃?如今大陸業者已經逐漸取代台灣在製造能力上的優勢,台灣業者在這種情況之下,應如何建立品牌優勢?


彭:這個問題應該從兩個角度思考。首先是誰掌握了通路、誰就是贏家;我所謂的通路,指的是能夠直接與下游客戶面對面溝通的管道。其次是業者必須非常清楚地知道自身的產品定位在哪裡,唯有知道自己的優勢何在、缺點何在,才能決定品牌的策略。然而目前大部分的台灣半導體業者,包括檯面上的那些大企業在內,似乎都缺乏通路,也無從由這些通路管道得知自己之定位所在,在這種情況下,想要打品牌是非常困難的。


業者想發展自有品牌,無非是希望替產品的行銷表現加分,但若是不能達到確實的效果,我認為發展自有品牌的策略就變得似是而非;舉例來說,過去宏碁也曾經投入大筆資金在自有品牌的推廣上,可是不但沒有獲得成功,還一度面臨經營上的困難,必須仰賴政府的資金援助渡過難關。目前市場上的產品大多以價格戰的方式激烈競爭,業者若不先定位自身的產品屬性,就盲目投入自有品牌的建立,很有可能在競爭中招致失敗。建立自有品牌策略只是行銷的手段之一,業者仍能透過其他的方式來獲致成功。


實實在在做事的企業責任

黃:那麼就您認為,業者在公司經營的策略上還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還有哪些是獲致成功的方法?


彭:其實我認為無論是一個人或一個企業,實實在在做事是最重要的;以我過去在Intersil的經驗為例,我曾經獲得該公司連續兩屆「世界最佳行銷人員」的肯定,也曾經受到上級賞識而兩度擔任美國總公司的重要職位,這些成就或許是來自我過去的豐富行銷經歷,但是我覺得與我自身的行事準則也有很密切的關聯。在從事市場行銷的歷程中,有時會遇到與代理商之間的利益糾葛、有時也會與上級長官有觀念的不同,但我認為只要堅持心中的那把尺、不耍手段,所謂「人在做、天在看」,一定會有貴人保護與協助,獲得最後的成功。


有一個時常被拿來討論的問題:企業究竟有沒有社會責任?很多人都覺得沒有,認為一家公司只需要努力獲取利潤、對股東負責,與整個社會的發展與運作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我認為企業是有社會責任的,它只要能提供員工很好的工作環境與待遇,讓員工的生活與家庭獲得保障照顧,就可以形成一個「善循環」;因為社會是由無數個家庭支撐起來的,只要企業實實在在做事、不說一套做一套,讓員工能在這樣良好的企業文化中有所發展,自然而然也就能夠獲得成功,並給予社會正面的影響。


創造舒適而充滿信任的公司文化

黃:以您在Intersil與凌特的觀察,您認為以研發創新為主要目標的高科技公司,應該如何建構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讓不管是工程師與行銷人員,都能夠在其中充分發揮創意與能力?有的科技公司會嚴格要求工程師的上下班時間,這是不是會反而對這些所謂的知識工作者產生限制,而無法讓他們的工作效率得以展現?


彭:我記得從前曾經與總公司老闆討論過一個有趣的問題:「如何評估知識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但是後來我們卻無法得出一個明確的答案。要管理知識工作者的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以從事科技產品研發的工程師來說,當他們的創意在腦袋裡醞釀時,外人根本沒有辦法客觀評估他們是在工作或是在神遊;而在這種情況之下,我認為每個公司要創造一種文化,除了讓員工在工作時覺得舒適自在,也必須讓他們知道公司的規定所在。


以凌特目前採取的策略為例,我們會用最實際的方法來讓員工知道他們自身的價值所在,不但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也提供最好的薪資待遇來留住人才,這些條件都是員工可以確實看到的,而不是光只有打高空的理想。舉業務部門的管理為例,應該要給予業務人員一定的工作彈性,也必須建立工作團體之間的信任感,因為業務人員是代表公司的重要團隊,對他們除了必須具備信任、提供必要的保護,也要讓他們對上級長官不產生懼怕感,才能建立雙方良好的溝通管道與默契,為公司創造更好的業績。


黃:在IC設計的領域當中,類比IC設計一直都存在著優秀人才不足的問題,以類比IC為主力產品的凌特,是否也會面臨這樣的情況?


彭:類比IC設計人才缺乏的問題是舉世皆然,要培養訓練一個優秀的類比IC設計工程師,一直到他能獨當一面,甚至必須花上二十年的時間;也因為如此,過去大多數的IC設計公司或是想走IC設計的學生,為了求速成利潤,幾乎都是往數位IC的領域發展。但是隨著類比IC領域日益受到重視,IC設計業者跟著市場需求走,自然會往可獲得較高利潤的方向去投資,也會願意以較好的條件來吸引類比IC設計方面的人才。在這種趨勢之下,我相信應該也會有越來越多人因為看好類比IC設計領域的未來發展性,而不在乎辛苦、願意下功夫走這條路。


凌特是專攻類比IC產品領域的公司,也一直對所擁有的設計人才之專業素質信心十足;我們總裁曾經說過,其他同業若擁有一百億美金,或許足可蓋一座新晶圓廠、甚至與Intel等大公司抗衡,但是他們絕對無法挖走凌特的人才,只因為我們不但擁有最多、最優秀的類比IC設計工程師,也以實際的優厚條件與特殊的公司文化,讓他們樂於與凌特一起發展未來。


台灣面對大陸競爭的因應之道

黃:中國大陸的IC產業在近年來發展十分迅速,在IC設計領域方面的表現也越來越受到矚目,直追台灣業者;您認為台灣IC設計產業在大陸的強勢競爭之下,應該採取哪些因應之道?


彭:我曾經在美國任職很長一段時間,也接觸過很多在美國留學、工作的大陸籍工程師,而他們大多數都擁有一個大多數台灣人比不上的特點,就是對他們中國大陸“祖國”的熱情與向心力;這些大陸籍工程師都對他們的國家非常有信心,認為中國有一天一定可以成為世界第一強國,所以無論是在美國求學或工作,都非常認真苦學,希望有一天能將自身的所學與成就帶回大陸貢獻國家。然而在美國留學的台灣學生卻大不相同,多數出身富裕的台灣留學生,在美國的求學生涯都是在享受,平日真正努力學習而有所成就的不多,開著名貴轎車到處遊玩的還比較常見到,台灣的競爭力越來越薄弱,從這些地方就可見一斑;面對大陸的競爭,我想這是非常令人擔心的狀況,而無論是政府、社會、學校或學生本身,都應該好好思考這方面的問題。


我認為台灣的學生若希望有所成就,無論是在IC設計領域或其他領域,「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的觀念都非常重要;在學校求學的時候,若能先清楚知道自己想走的領域未來之發展趨勢,並且訂出一個完整的學習計畫,自然能朝正確的目標發展而有所成就;而在走出校園、開始就業之後,繼續吸收新知、充實自己也是必要的,尤其以高科技產業來說,學校所學往往只是一小部分,隨著相關技術不斷隨時間演進,工程師也必須更新自己的知識技能,才能在變動迅速的科技產業中擁有競爭優勢。(整理:鄭妤君/攝影:黃昱豐)


  相關新聞
» 台達榮獲「IT Matters 數位轉型獎」肯定 彰顯科技創新與數位轉型成效
» 台達啟用全台首座百萬瓦級水電解製氫與氫燃料電池測試平台 推動氫能技術創新 完善能源轉型藍圖
» 意法半導體新推出運算放大器 瞄準汽車和工業環境應用
» 司麥德推Ezi-IO EtherCAT AD新品 支援EtherCAT和8類比輸入
» 見證IC產業前世今生 「IC積體電路特展」多元化呈現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23.101.75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