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科技發展沿革
究竟顯示科技為何?這就要從顯示器的歷史開始說明。19世紀末,科學家發現陰極射線在真空中撞擊螢光介質時會發光,而發明了陰極射線管。經過多年的研發,到20世紀30年代,這項發明才開始進入民生家電;電視、攝影機等產品,並且快速地普及。20世紀後半,個人電腦大量普及,人機介面的簡易化,使得顯示器成為電腦周邊產品中的最大產業。陰極射線管顯示器由於發展歷史悠久、技術成熟,影像品質符合電視與電腦用顯示器的要求,所以被廣泛使用。但其缺點是過於笨重與光電轉換效能不佳,因此自1950年代起,科學家就積極尋求更佳的替代品,液晶顯示技術就是其中的一種。目前的液晶顯示技術包括非晶矽薄膜電晶體(a-Si TFT-LCD)、低溫複晶矽薄膜電晶體(LTP TFT-LCD)液晶顯示技術,以及電致發光的有機薄膜電晶體(OLED)顯示技術。
《圖一 甫於今年8月落成的交映樓,為交大聯合顯示中心所在,該樓是交大與華映在顯示科技前瞻技術研究產學合作的基地之一》 |
|
整合資源以提供良善學習環境
交大聯合顯示研究中心隸屬於交大顯示科技研究所,聯合顯示研究中心將顯示、光電、電子、材料、應化、電物等系所凝聚在同一個環境,以執行大型科技計畫,強化彼此互動與建立合作模式,期許發揮整合性的團隊功能。桃竹苗地區是台灣顯示影像產業最密集、最主要的設計與研發及生產基地,其共佔面板整體產值的80%。聯合顯示研究中心座落於此,正可提供學生一個良善的學習環境,以訓練台灣優秀的顯示技術人才。
《圖二 新落成的交映樓所使用的教學軟硬體相當完備,圖為教學教室之一》 |
|
學生是最好的產品
顯示科技研究所所長謝漢萍博士表示,台灣目前的光電環境屬於後知後覺型,看到利潤才急起直追。以往業界的觀念只著重在生產,而不注重研發人才的培育。但是,只有具創造力與學習力的人才,才是一個產業可以不斷更新運轉的動力來源。所以交大要做的事,就是幫業界培育具有思考能力的創作人才,不但具有專業素養,還能夠持續研發與創新。
針對「學生」這項產品,交大推出5年學制方案,畢業即可拿到碩士學位。謝漢萍博士表示,現在的學生,浪費太多時間在網路上,因此希望以修課的方式,讓學生能早日完成學業,而且課程不全是技術層面的教育,也包含著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例如兩性相處之道。謝博士希望從交大畢業的學生,接受的是全人教育,除了知識上的養成外,也能夠兼顧生活風格。
《圖三 中心學生所實驗研發的液晶面板控制IC原型電路》 |
|
專利上的共生關係
除了幫業界訓練人才外,謝博士希望與業界共築專利上的共生關係,業界可提供學界資源,進行產學合作,而學界可提供專利使用權,以充實業界的專利數。專利是一個很重要的武器,尤其在國際的競爭上,遇到國際專利訴訟時,判決往往對專利數多的那一方有利。因此,業界需要透過學界的專利研究來壯大自身專利數目,才能打贏專利訴訟的戰爭。
這個共生關係能夠讓學界與業界達到雙贏,業界提供資源讓學界無後顧之憂的在技術上進行研發,而學界的優勢在於可以從更多角度去啟發研究上的創新,比較沒有商業競爭的包袱。加上老師帶領實驗室的學生專心致力於新技術的發表,並默默在理論層次的累積上耕耘,如此的研究才會厚實,台灣的產業才能向下紮根。
對台灣光電產業的呼籲
台灣是彈丸之地,卻是螞蟻雄兵,竄起的速度引起國際相當大的重視,但是能持續多久,就是台灣光電產業需要去面對的問題,要保持永續的競爭力,光靠學界單方面的努力與業界短暫支援是完全不夠的。永續是一種長期不斷努力的累積,只有這種深耕的努力才能有持續性的競爭力與紮實的產業體質,而不是登高一呼,大家蜂擁而至,一窩蜂過後漸漸褪去。謝博士表示,政府在政策上必須以更長遠的眼光進行考量,也希望業界可以有更長時間的合作,畢竟教育是百年大計,不是一朝一夕可見其成果。但也唯有透過人才的思想培育與知識理論層次上的琢磨,台灣光電產業體質上才會強健,有強健的體魄才能維持永續不斷的競爭力,這是台灣在國際維持競爭力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