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在線量測針對表徵和控制晶圓接合極度薄化
元件封裝3D互連技術創新步伐

【作者: M.Liebens等人】   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瀏覽人次:【46085】


元件封裝技術的創新步伐從未如今日這般高速並且有趣。以往的資訊經是由導線傳送,而近年來,各種3D互連技術在封裝中直接將構件相連接。隨著3D互連密度呈指數級別的增長,線寬需要微縮至5μm或者更低(窄)。然而,目前的3D-SIC(3D堆疊IC)的互連技術並不能支持這樣高的密度。如圖1所示,通過並行的晶圓前段製程,並結合晶圓到晶圓(W2W)接合和極度晶圓薄化步驟,以及採用3D-SOC(3D系統晶片)整合技術方案,則可以讓3D互連密度提升。



圖1 : 針對3D-SOC應用的介電層晶圓至晶圓接合的整合方案。圖左至圖右分別為:上下晶圓對準、接合、薄化並進行下一步製程,例如TSV(矽穿孔)的後穿孔蝕刻、穿孔、導線和RDL(線路重佈技術)。
圖1 : 針對3D-SOC應用的介電層晶圓至晶圓接合的整合方案。圖左至圖右分別為:上下晶圓對準、接合、薄化並進行下一步製程,例如TSV(矽穿孔)的後穿孔蝕刻、穿孔、導線和RDL(線路重佈技術)。

在極度晶圓薄化製程的探索和開發過程中,文獻[1]和[2]中針對5μm的最終矽(Si)厚度規格,對不同的薄化技術,如研磨、拋光和蝕刻進行了評估。為了比較這些薄化技術,文獻中還定義了作為成功的薄化製程必須遵循的多項標準。首先,跨晶圓的最終Si厚度(FST)必須在一定的限度之內,這樣才可以保證諸如一個穩定的後穿孔蝕刻製程,並且到達正確的導線層。
...
...

使用者別 新聞閱讀限制 文章閱讀限制 出版品優惠
一般訪客 10則/每30天 5/則/每30天 付費下載
VIP會員 無限制 20則/每30天 付費下載
相關文章
進入High-NA EUV微影時代
跨過半導體極限高牆 奈米片推動摩爾定律發展
2024年:見真章的一年
小晶片大事記:imec創辦40周年回顧
運用能量產率模型 突破太陽能預測極限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臺歐攜手 布拉格論劍 晶片創新技術論壇聚焦前瞻發展
» 工研院攜手凌通開創邊緣AI運算平台 加速製造業邁向智慧工廠
» 工研院IEK眺望2025:半導體受AI終端驅動產值達6兆元
» imec車用小晶片計畫匯集Arm、日月光、BMW集團等夥伴
» SEMI提4大方針增台灣再生能源競爭力 加強半導體永續硬實力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B8AXPODASTACUKY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