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別於美國AMP計畫係基於自有研發能力強,卻因為委外生產,導致生產與服務銜接落差,無法快速回應消費端需求,而盼藉資通訊加值服務,吸引製造業回流,重新取得國際製造競爭力領先地位;德國產品雖然強調高階製造,惟延伸價值服務仍有落差,且面臨人口老化與網際網路不夠普及問題,而希望以其隱形冠軍為基礎、CPS網(宇)實(體)系統為核心,建構智慧工廠,以維持全球製造領先優勢。台灣則期盼基於中小企業的特色,結合兩者優勢與日式精實管理,推動生產力4.0計畫。
行政院除了從今(2015)年3月起,便由政務委員顏鴻森召集經濟部、科技部、農委會、教育部、衛福部、勞動部跨部會合作,分就「生產力4.0產業與技術發展策略」、「前瞻製造科技與創新應用發展策略」及「工程智慧科技人才培育與產學連結策略」3大議題研討,加速推動製造業、商業服務、農業等生產力4.0核心技術,並培育新一代工程智慧科技人才,以創造產業更富價值的競爭力。
進而在6月4~5日假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召開「2015年行政院生產力4.0科技發展策略會議」,共邀集10餘個產業公會代表,近200位海內外產學研專家共同討論台灣發展智慧機械、工業大數據、產業價值鏈互聯網科技等方向,以作為行政院研擬1+8年期「生產力4.0科技發展方案」之重要參考。將由行政院院長毛治國主持閉幕,並聽取部會結論報告與海外專家代表的相關建言後,預定於7月底將草案送科技會報討論審議,期望在9月底研提完成,作為各部會研提106年(2017)科技發展綱要計畫依據。
官方定調台版「生產力4.0」 為製造、服務與農業加值
首日會議由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主持開幕致詞時指出,隨著近年來德國發展工業4.0戰略,係結合物聯網蒐集生產設備上的感測器(sensor)所得到設備運轉資訊後上傳雲端,再透過大數據深入分析,將物聯網、雲端、社交媒體、行動通訊等資通訊產業新發展趨勢與製造業深入結合,「不僅自動化,還要求能達到智慧化」;美國AMP則期望能藉此,促使3D printing等先進製造技術在美國紮根,吸引製造業回流;台灣因為多年來便以製造業為主要經濟命脈,尤必須對此回應。
行政院目前所提出之「生產力4.0」策略比起世界各國4.0版本,更涵括了製造、商業及農業領域。「期待跳脫傳統製造業僅以生產製造為主,過度強調技術,而往往忽略創造產品服務層面的價值。」即便現在屬於製造設備供應商,未來也很可能轉型成為服務業,所以須在發展基層技術和上層應用的同時思考。張善政特別舉台積電為例,就是由製造業加入服務元素,造就非常獨特的Business module,在IC設計資訊平台就包含著服務加值營運模式,以用來改善晶圓代工生產流程。以及美國某大廠在所有卡車輪胎附加感測器,追蹤日常運行的里程、監控胎壓,就能在接近壽限時,主動提前告知卡車司機,未來還能將類似概念導入交通運輸系統,這也是跨部會規劃的必要性。他強調:「無論是製造或商、農業,要想成功都必須擴大到更多領域應用。」
張善政對此提出3大期許,期望在推動「生產力4.0」過程,能首要兼顧技術開發與應用發展之平衡,還能保有國際競爭力;其次,政府應該要投資在高成本、高風險的先進核心關鍵技術,讓企業能得到成本較低且可行性高的技術,以協助發展出具有特殊性的商業模式;加強發揮與工業4.0的差異性,涵括範圍不僅傳統製造,還要擴及法人科專、專業人力應用。
海內外專家演講 剖析德、美政策都源自於人
會中並邀請台灣西門子公司鄭智峰博士及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石昭明,分享德國工業4.0與美國製造政策的變革經驗,以及針對生產力4.0產業與技術發展策略議題,與業者進行面對面討論。
鄭智峰表示,據他觀察德國Industry 4.0、美國AMP政策都是基於國家經濟與製造業面臨的全球化、人口老化大趨勢,導致產品生命週期縮短、需求多樣化、人工成本增加等競爭,造成消費習慣和生產結構改變,使得以智慧化、網路化、數位化為中心的工業生產模式,備受各國重視。
而德國工業4.0除了希望影響製造業,達成3大目標:縮短上市時間、提高靈活性、增加效率;也關注如何在網路時代促進產業經濟提升,涵括:附加價值網路的水平整合、整體價值鏈及工程規劃的無縫整合、垂直整合與網路生產系統。所提出之CPS & CPPS(Cyber-Physical Production System)訊息物理融合及生產系統,係期望透過更「智慧化」結構,降低複雜性。
石昭明也分享他在美國實際參與AMP計畫的經驗,並建議台灣,一個夠好的製造業政策必須能促進業者更快速、靈敏地貼近客戶,掌握新的市場商機;更有永續性,越來越依賴高階技術員工。「除了軟、硬體之外,更重要的是高階技工,能調校出機器的『魂』。」而未來政府還應聚焦於3個系統性領域,包括能綜覽製造業創造的價值、定位價值鏈,以及加強政府長期評估和協調政策的能力。
後續兩日議題,則分別由經濟部工業局、技術處、商業司及農委會針對製造業、商業及農業,提出中長期推動生產力4.0的產業與技術發展策略,以快速提高生產力,活化台灣薪資水準。
其中,工業局基於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型態,將藉由智慧自動化為基礎,優先選定具備IT及自動化基礎的中堅企業及其供應鏈之7大重點產業,包括:3C、金屬加工、工具機、食品、醫療、物流、農業先行。再透過中衛體系示範複製擴散,逐步帶動中小企業升級,提升產業附加價值與生產力,帶動整體產業結構優化。未來還將透過「鏈結先進工業國家」、「健全產業發展環境」、「催生產業跨域服務團」、「發展產業創新營運模式」及「促成產業典範轉移」等製造業生產力推動策略,來達成製造業人均提升、帶動投資及就業人數。
技術處將建立自主智慧應用產業核心研發能量,積極搭建跨界整合創新技術應用平台,以強化網實整合(CPS)、數位設計模擬、智慧聯網及巨量資料、智慧機器人、微機電感測、人機協同等系統整合技術開發;並運用台灣具優勢的ICT技術與產業聚落,擇定優先產業領域推動示範應用場域,促產業發展全方位系統整合解決方案。並透過鏈結國際研發合作,加速產業國際布局,藉以帶動新創事業、促進研發投資並提升產業附加價值。
「農業生產力4.0」則從智慧生產與數位服務兩大面向,導入感測、智能機器裝置(IR)、物聯網(IoT)、巨量資料(Big Data)分析等前瞻技術,期望透過推動智慧農業生產,降低勞力需求與負擔。並建置智慧農業巨量資料平台,加值數位化產銷資訊,降低產銷落差,提升農業生產與產品安全風險控管能力;藉由生產資訊串接與運用,以解決農業勞動力不足問題,推升高質化農業生產效率與量能,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安全的信賴感。
毛揆宣示啟動 聚焦關鍵技術自主、A-team與產學連結
在最後一天閉幕儀式上,毛治國再度強調,推動「生產力4.0(Productivity 4.0,Pro 4.0)」主要為因應台灣產業面臨全球競爭轉型壓力,以及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將從今年後持續下降的危機,必須藉此建構典範移轉。並提出2大目標及3大主軸方向,期許各部會落實。前者係讓政府藉由生產力4.0推動期程,帶頭加速產業創新加值轉型與產業加值化,進而為為國際市場提供嶄新的產品生產與服務;後者則包括:關鍵技術自主化、與產學連結培育人才、擴大複製產業A-team模式,以創造螞蟻雄兵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