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穿戴式系統設計關鍵任務
應用多元 基本架構不變

【作者: 姚嘉洋】   2014年04月21日 星期一

瀏覽人次:【8750】


毫無疑問,穿戴式電子將是2014年科技產業所重視的議題之一。由於應用層面廣泛,現階段穿戴式電子的發展狀況可用「百花齊放」來形容。從SONY在CES 2014所發表的智慧手環 SmartBand SWR10,再加上先前早已發佈的智慧手錶SW2,又或是CASIO或是NIKE等業者所發表的穿戴式產品與Google Glass等,其實都不難發現,不論是運動品牌或是消費性電子大廠都對這塊市場躍躍欲試。


產品即便多元 但基本架構不變

然而,因為穿戴式電子產品非常多元,在半導體元件的應用類別上也就呈現相當混亂的局面。不過,大致上,不論是哪一類的穿戴式裝置,原則上都不脫:感測、處理器與無線射頻這三大元件的核心組合。


就感測元件而言,大概就是以MEMS(微機電系統)元件為主;處理器方面,則是以MPU(微處理器)與MCU(微控制器)來擔綱;至於無線射頻則會由GPS、藍牙等技術來負責定位或是資料傳輸的工作。透過這樣的組合,穿戴式電子產品就能扮演資訊傳遞的媒介或是產品控制助理的角色,像是音樂播放控制、生理訊號的記錄與重要訊息瀏覽等,只要設計得宜,這類產品有助於消費者在進行運動或是其他行為的當下,提升其便利性。


而就目前已推出市場,並開始進行販售的穿戴式裝置中,觀察其功能規格,藍牙傳輸可以說是基本配備。像是CSR或是博通,早已針對此領域進行布局。其他像是ANT+與GPS等無線射頻技術,也有一定的能見度。



圖一 : 考量到電力的問題,過往一直訴求低功耗的藍牙技術,在這波穿戴式熱潮中發揮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尤其是要與智慧型手機連線,藍牙更是不可或缺。(Source:genynewsonline.com)
圖一 : 考量到電力的問題,過往一直訴求低功耗的藍牙技術,在這波穿戴式熱潮中發揮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尤其是要與智慧型手機連線,藍牙更是不可或缺。(Source:genynewsonline.com)

需求不同 MCU等級也有差異

檯面上較為知名的穿戴式電子產品,莫過於Google所推出的 Google Glass或是三星、SONY等推出的智慧手錶有較多的討論熱度。儘管目前的產品面向十分多元,但也有不少業者表示:「釐清產品功能需求,大概就能了解所需要的半導體元件有哪些。」


以Google Glass為例,由於功能性相當豐富,所以也具備了:MEMS麥克風、微型投影元件、動作、壓力與溫溼度感測器等MEMS產品,同時亦有無線收發的功能在;但如果是SONY的智慧手錶,由於功能性與定位不同的關係,所需要的元件自然也就有所不同。


ST(意法半導體)技術行銷經理楊正廉認為,目前穿戴式電子市場應以智慧手錶有較多討論的空間,主要的原因在於有較多的產品投入市場,從Nike、EPSON到三星與SONY等都有產品推出,只是在市場定位上不甚相同。系統設計上,從ARM的M0到M4架構的MCU(微控制器)都能符合智慧手錶的設計需求,端就實際的應用定位來選用不同等級的MCU。


以Nike的智慧手錶為例,僅需要M3等級的MCU就足以應付,但若是三星或是SONY的產品,就必須要有MPU(微處理器)搭配M4等級的MCU來因應系統需求。楊正廉直言,採用MPU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搭配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像是Android等,來滿足較為複雜的運作與應用,但畢竟MPU的功耗遠高於MCU,再加上穿戴式電子的門檻之一就是系統功耗要處在極低的狀態,若能讓MCU分擔MPU不必要的工作,就能讓功耗下降來延長整體系統的作業時間。



圖二 : 為了要運行作業系統,MPU是必然的存在,若要分擔MPU的工作負擔,M4架構的MCU就相當重要了。(Source:SONY)
圖二 : 為了要運行作業系統,MPU是必然的存在,若要分擔MPU的工作負擔,M4架構的MCU就相當重要了。(Source:SONY)

簡單應用 就應搭配簡單MCU

楊正廉進一步談到,一般來說,搭配MPU的MCU等級,大多落在M4等級的MCU身上。至於為何不用M0架構的MCU,理由在於M4與M0相較,前者的性能仍然凌駕在M0之上許多。他也指出,ST的M4 MCU本身就具有動態調整頻率的能力,可以在完成工作之後自動進入休眠狀態,若換成是M0 MCU,其表現恐怕就不如預期,反而會讓整體系統的功耗拉高,這對系統本身來說並不是件好事。但換個情況,若是一般的運動型手錶或是訴求低價策略的產品,僅需M0 MCU就可以完成系統設計。


儘管ARM架構的MCU業者們全力搶攻這波穿戴式電子商機,但不代表其他架構的MCU業者們就毫無動作可言。EPSON技術行銷處主任工程師胡志偉觀察,採用ARM架構的MCU是運算能力相對較強的產品類別,適合較為複雜的應用。至於功能單純的產品類型,採用較為簡單架構的MCU會更適當。



圖三 : 不同等級的處理器架構,對應的應用也相對不同,對照於SONY  SW2的複雜性,此款麥哲倫的產品就僅是採用了Silicon Lab的32位元MCU來設計系統。(Cortex-M3)(Source:Silicon Lab)
圖三 : 不同等級的處理器架構,對應的應用也相對不同,對照於SONY SW2的複雜性,此款麥哲倫的產品就僅是採用了Silicon Lab的32位元MCU來設計系統。(Cortex-M3)(Source:Silicon Lab)

以ARM目前的作法來看,全系列的處理器核心都是採用32位元架構,但有些較為簡單的應用,或許採用既有的16位元架構就能滿足。舉例來說,有些應用產品其實只是需要資料傳輸的功能而已,整個系統只要有MCU搭配BT4.0低功耗版本就能完成設計,以SONY在CES 2014所展出的手環型產品來看,其實就是屬於這類功能簡單、外型大方的類別。



圖四 : SONY在CES 2014所展出的智慧手環走的是外型簡單大方的路線,在功能不多的情況下,所需要MCU的性能自然也就不會太高。(Source:SONY)
圖四 : SONY在CES 2014所展出的智慧手環走的是外型簡單大方的路線,在功能不多的情況下,所需要MCU的性能自然也就不會太高。(Source:SONY)

廠商需求多變 晶片供應商作法各異

胡志偉觀察,穿戴式應用可能還是以運動類別相關領域的產品為大宗,而EPSON過去早有手錶產業的相關經驗,像是這類運動類型的手錶產品對EPSON而言其實是相當熟悉的領域。就設計實務上,手的擺動與腳的步伐同樣都可以用作跑步計算之用,但產品擺放位置的不同,演算法也會有所差異。胡志偉指出,設計者可選擇已支援這類演算法的晶片及參考設計來加快開發速度,雖然某程度上失去了一點設計彈性,卻也能提供一定品質的訊號精準度。


不過,楊正廉的看法則稍有不同。他會建議客戶群自行建立研發團隊,投入較多的研發資源來開發自有的演算法,讓自已的產品與其他競爭對手形成「差異化」。但他也強調,ST雖然不會針對穿戴式電子提供參考設計,但在台灣其實早有長期配合的第三方演算法開發業者,若客戶有需要就能提供適當的支援,身為晶片供應商,他們也投入大量的支援人力來因應。


在實務上,穿戴式裝置的使用頻率不會像智慧型手機這麼高,因此晶片在休眠狀態下的電流損耗表現就十分重要,胡志偉直言,至少要有「μA」的等級才有機會獲得客戶們的青睞。另一方面,若要專攻手錶類應用,計時功能就不能進入休眠狀態,但也必須要以極低功耗維持其運作;同時,若要喚醒整個系統,反應速度也要比一般用途MCU來得快才行。


應用多元 想像空間自然也大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諸多穿戴式電子的產品上,大多都有搭載顯示功能,像是STN或是AMOLED面板等。不過,擅長電子紙領域的EPSON針對穿戴式電子也開始採取行動。EPSON技術行銷處主任工程師王聲銘便談到,電子紙顯示相較於其他顯示技術的優勢便在於可撓式與高度省電,因此在去年就有大陸業者開始嘗試將該顯示技術導入手錶應用。


王聲銘分析,手錶應用如果需要經常充電,某種程度上就失去了手錶既有的方便性,若可以在不犧牲使用續航力下來豐富其功能性,這樣子的設計才有意義。這也是為何產業界開始思考電子紙導入穿戴式電子的原因。但王聲銘也不諱言,儘管電子紙擁有不少優點,但畢竟也有反應速度過慢跟僅有黑白顯示的問題存在,若要導入功能相對複雜的手錶產品,就不甚符合其設計需求。


除了智慧手錶和眼鏡,穿戴式的應用其實還有很大的想像空間。相信各位多少都有過一種經驗,在出入捷運車站的時候,突然找不到悠遊卡,明明悠遊卡可能在包包裡的某處,但就是遍尋不著。為了解決這問題,就有人將儲值卡晶片從捷運卡上取出,再嵌入3D列印機印出的戒指中,如此一來,使用者戴著戒指就可以方便地進出車站。此一應用已經出現在香港的八達通上。


這類應用自然亦可被定義在穿戴式電子的範疇內,但這類應用的系統設計就相對簡單許多,外觀的客製化設計反倒是較為重要的部份。



圖五 : 穿戴式電子的外觀五花八門,在功能極為簡單的情況下,發揮創意的外觀設計反倒成了重要的主角,而3D列印也會是關鍵之一。(Source:www.3ders.org)
圖五 : 穿戴式電子的外觀五花八門,在功能極為簡單的情況下,發揮創意的外觀設計反倒成了重要的主角,而3D列印也會是關鍵之一。(Source:www.3ders.org)

看來穿戴式電子的浪潮已勢不可免,各家大廠也正磨刀霍霍準備搶食市場商機。從現有的發展狀況來看,產品的多元性,反倒讓更多半導體業者們有機會在該市場發揮所長。值得關注的是,穿戴式的設計需求五花八門,而且愈來愈多的創意來自個人或新創團隊。晶片業者不該再只依大客戶的需求去定義新產品功能,而該設法貼近這群Startups和Makers們,從創意源頭去掌握需求的脈動。


從這角度看,開放硬體會是晶片業者不該忽視的佈局策略。


相關文章
掌握石墨回收與替代 化解電池斷鏈危機
AI高齡照護技術前瞻 以科技力解決社會難題
3D IC 設計入門:探尋半導體先進封裝的未來
SiC MOSFET:意法半導體克服產業挑戰的顛覆性技術
意法半導體的邊緣AI永續發展策略:超越MEMS迎接真正挑戰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史丹佛教育科技峰會聚焦AI時代的學習體驗
» 土耳其推出首台自製量子電腦 邁入量子運算國家行列
» COP29聚焦早期預警系統 數位科技成關鍵
» MIPS:RISC-V具備開放性與靈活性 滿足ADAS運算高度需求
» 應材於新加坡舉行節能運算高峰會 推廣先進封裝創新合作模式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222.113.135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