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數位併發症
 

【作者: 時報文化】   2013年01月11日 星期五

瀏覽人次:【5319】

回想一下,在2004年之前,臉書(Facebook)還無人聞問,但是到了2009年4月,單單美國人在臉書上逗留的時間,已經高達1百三十八億七千兩百六十四萬分鐘。再往前推一點,2000年時維基百科(Wikipedia)還不見蹤影,現在它被使用和重視的程度,已經超越老牌權威的大英百科全書。當然,還有許多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是它們構成了我們現在已經習以為常的數位世界。


在這個數位世界裡頭,不僅所有創新或變革的發生過程令人目不暇給、難以掌握,更重要的是,人們對於數位文化對我們個人或社會所產生的影響,一直處在想像與務實的矛盾辯證中,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本書編者蒐羅了上世紀末到近年來的一些重要文章或摘錄,這些文字主要都是探討網路或數位文化,觀點相當廣泛而不拘一格,樂觀或悲觀,正面或負面,或是兩者兼有。


編者把總共28篇文章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是「理性與感性」,第二部是「社交生活、私人生活、學校生活」,第三部是「文化的宿命」。雖然說這樣的分類,也許有編者自己的刻意考量,但其實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單篇獨立地閱讀,無須按照順序。甚至當你對某一篇文章特別感興趣時,書中也提供了原著的完整書訊。


對一般讀者而言,書中所提到的一些概念和觀點,可能耳熟能詳,例如:探討世代落差的數位原住民與數位移民、電玩與青少年的關係、維基百科與維基亞的發展與歷史、Web 2.0的真實意涵等。但也有一些一般讀者可能比較陌生的,例如:在數位環境下,人們的大腦結構或心理層面的變化、社交貨幣的概念、現代科技造成的多工處理現象,以及現代人的孤獨等;從所列的這些廣泛面向,就可以體會到數位或網路文化在何種程度上影響了我們。



圖一 :  數位併發症。
圖一 : 數位併發症。

正如編者所告訴我們的,數位時代的危機之一是,日新月異的科技變化,把我們對過去事物的記憶化為過眼雲煙,我們會隨之失去部分的人性,也就是失去了對新近自我的一種歷史認知。解決之道就是要「理解它們,而且要正確地評價它們以及它們所造成的改變」,必須有人持續地以其洞見來提醒我們。編者挑選了這些作者及其文章,正是基於這樣的想法。


相關文章
積層製造加速產業創新
積層製造醫材續商機
掌握石墨回收與替代 化解電池斷鏈危機
AI高齡照護技術前瞻 以科技力解決社會難題
3D IC 設計入門:探尋半導體先進封裝的未來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AI伺服器和車電助攻登頂 2024年陸資PCB產值達267.9億美元
» 15隊齊聚郵政大數據黑客松競賽 限36小時奪獎金120萬元
» 2024國家藥科獎揭曉 醫材軟體研發見碩果
» HLF高峰會首次移師新竹工研院 吸引全球10大創新生態系代表齊聚台灣
» 工研院眺望2025特用化學品發展 窺見一線低碳「生」機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117.232.215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