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Plastic AMOLED超薄優勢解密
三星面板下一個震撼彈

【作者: 陳光榮】   2012年12月07日 星期五

瀏覽人次:【11565】

回顧過去十年,AMOLED與TFT-LCD一直在規格上競爭,起初TFT-LCD挾持著成本優勢將AMOLED遠遠拋在後面。台灣廠商曾經是比三星更早投入AMOLED研究開發,但是終究無法抵抗現實環境而放棄AMOLED。


然而,三星內部卻醞釀著要來一場絕地大反攻。


自2009年開始,三星開始量產AMOLED,推出AMOLED面板手機試探市場反應。2010年,以Galaxy S智慧型手機全球銷售超過500萬支,讓三星更確定AMOLED面板技術是正確的選擇。2011年,Galaxy S2智慧型手機銷售一舉超過1000萬支,證明AMOLED所帶來的薄型化設計(Slim Design),正是行動智慧手持裝置的未來趨勢。


今年,三星趁勝追擊推出Galaxy S3手機,在高階智慧手機市場又掀起一場規格大戰。



圖一 :  AMOLED與TFT-LCD之競爭,未來將有兩項殺手級之應用,一為輕薄設計和耐摔,二為軟性(Flexible)。
圖一 : AMOLED與TFT-LCD之競爭,未來將有兩項殺手級之應用,一為輕薄設計和耐摔,二為軟性(Flexible)。

iPhone 5瘦身計畫

Apple在這場智慧手持裝置大戰中,目前為止仍是領先群雄,薄型化設計則是未來智慧手機開發重點。


以iPhone 4S厚度而言,因為觸控面板採用外貼方式,因此整體面板模組厚度為2.98mm。市場預測iPhone 5將採用In Cell觸控技術,使得原本iPhone 4S之觸控玻璃將會消失,並且少一層貼合膠材,而貼合膠材也將從光學膠改為水膠,未增加In Cell TFT-LCD玻璃面板之強度,Window Glass可能會改為0.9mm之厚度,因此iPhone 5所採用之面板模組總厚度預估為2.54mm,此瘦身計畫縮減iPhone 4S面板約15%之厚度。



圖二 :  Apple iPhone5瘦身計畫:採用In Cell TFT-LCD。(圖片厚度來源:凱基預估)
圖二 : Apple iPhone5瘦身計畫:採用In Cell TFT-LCD。(圖片厚度來源:凱基預估)

三星手機面板再瘦身:Plastic AMOLED

Apple iPhone頭號勁敵非三星Galaxy莫屬,目前三星在面板產業是穩座龍頭寶座。


在智慧手機薄型化的設計上,三星採用AMOLED面板可省去TFT-LCD中之背光模組,與一片偏光片之厚度,一舉省下約TFT-LCD 30%之厚度,這正是目前三星Galaxy系列手機所採用之方法。


此一瘦身幅度已是業界之冠,但三星並不滿足,正加緊腳步開發下一代瘦身秘密武器:Plastic AMOLED。簡單來說,Plastic AMOLED改用Polyimide (PI) 塑膠材料取代玻璃基板,能將厚度由原先的0.3mm再縮減到0.1mm,而且不需封裝蓋玻璃。


此技術改用薄膜封裝(Thin Film Encapsulation ; TFE)方法封裝,TFE封裝厚度僅有幾個微米,幾乎可忽略TFE封裝厚度。TFE上層則需要一圓偏光片(Circular Polarizer)讓顯示畫面變為全黑色,最外層仍維持0.7mm厚度之強化玻璃,增加防刮、防撞等特性。


改用Plastic AMOLED面板後,整體模組厚度相較於LCD模組,節省了70%的面板模組厚度。這正是三星手機採用AMOLED面板後,再度大舉突破薄型化限制的一項秘密武器。



圖三 :  三星AMOLED面板瘦身計畫之秘密武器:Plastic AMOLED。(圖片厚度來源:SAMSUNG)
圖三 : 三星AMOLED面板瘦身計畫之秘密武器:Plastic AMOLED。(圖片厚度來源:SAMSUNG)

三星Plastic AMOLED準備量產

三星投入薄型化AMOLED開發已有時日,其看好薄型化上AMOLED所需之薄膜封裝技術,併購美國Vitex公司,佈局下世代AMOLED之關鍵技術。


2008年採用Vitex薄膜封裝技術在玻璃上所製作出來之Flapping AMOLED面板雛型品,厚度僅為0.05mm。2009年展出之6.5吋Flexible AMOLED則改採PI塑膠基板,厚度小於0.1mm。2010年採用目前玻璃AMOLED上之LTPS TFT量產技術,成功在PI塑膠基板上試製2.8吋Flexible AMOLED,厚度也只有0.24mm,此舉讓Flexible AMOLED商品化機會大步邁進,意謂著Flexible AMOLED量產時程指日可待。


從公開性資料看來,三星最近一次展出Flexible AMOLED面板雛型品是在2011年美國CES消費性電子展,其4.5吋Flexible AMOLED之雛型品已是接近商品化規格之Plastic AMOLED,厚度約為0.3mm。2011年5月,三星與日本生產PI材料大廠宇部興產宣佈共同合作開發,打算進入Flexible AMOLED量產階段。


自三星於2011年宣佈採用PI塑膠基板量產Flexible AMOLED後,韓國LG在2012年也宣佈跟進三星量產方法,放棄原先採用的Stainless Steel方法,改用PI塑膠基板。日本SONY於2012年展出之9.9吋Flexible AMOLED雛型品,也改採用PI塑膠基板。


相較之下,台灣工研院早在2008年展出Flexible AMOLED雛型品時,就已經採用PI塑膠基板,領先韓國三星與LG,並且已將技術移轉給國內友達光電。


很顯然地,這場AMOLED戰火將從目前玻璃AMOLED上延伸到軟性塑膠基板之AMOLED。


工研院絕地大反攻:FlexUP關鍵技術

工研院開發之Flexible Universal Plane技術,簡稱FlexUP技術,可利用目前玻璃量產設備,並相容於TFT與OLED製程方法,在玻璃上獨創一層De-Bonding Layer(DBL)。它位於PI塑膠基板與玻璃之間,可符合TFT製作中之精密對位與黃光、微影、蝕刻等製程,並可在高真空下完成OLED蒸鍍製程。軟性封裝後之Flexible AMOLED面板,可借由簡易切割方式將面板取下,有別於三星採用之Laser方式。


此革命性之關鍵技術除了榮獲2010全球百大研發科技獎(R&D 100 Awards)外,更擊敗Nokia、微軟、福特等國際知名企業,榮獲2010「華爾街日報科技創新獎」金牌獎(The Gold Award i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s 2010 Technology Innovation Awards),這是台灣首度摘下華爾街日報科技創新獎最大桂冠。


在玻璃AMOLED上台灣面板廠商目前落後韓國三星與LG,工研院這項差異化創新技術將全力協助台灣面板產業在未來Flexible AMOLED技術上持續突破,甚至影響國內品牌系統廠商在產品上創新革命。這是一項在未來行動智慧裝置上重要之關鍵技術,也是台灣手中握有可與韓國對抗之武器。


圖四 :  工研院開發之FlexUP技術,採用革命性簡易取下Flexible AMOLED的方法,超越韓國三星的Laser取下方法
圖四 : 工研院開發之FlexUP技術,採用革命性簡易取下Flexible AMOLED的方法,超越韓國三星的Laser取下方法

Plastic AMOLED大解密

未來行動裝置Slim Design已成趨勢,在電池薄型化進展速度緩慢下,面板薄型化已經是關鍵零組件中重要縮減厚度來源。然而,薄型化AMOLED面板帶來的問題,是面板容易破裂,因此採用塑膠基板的Plastic AMOLED就成為解決問題之關鍵面板技術。


拆解Plastic AMOLED各層薄膜厚度分析,軟性PI基板厚度介於0.01~0.1mm之間,軟性基板上之阻水、氧氣(Gas Barrier)層厚度約為0.005mm,一般薄膜電晶體(TFT)與Pixel Define Layer(PDL)層,厚度約為0.003mm。OLED發光層厚度約為0.001mm,薄膜封裝(TFE)厚度約為0.005mm,然而厚度最厚的是圓偏光片(Circular Polarizer),約為0.1~0.18mm,總體厚度約為0.124mm~0.294mm之間,相較於目前玻璃薄化後之面板厚度約0.8mm, Plastic AMOLED可說是真的「超薄」!



圖五 :  Plastic AMOLED面板厚度拆解。(圖片來源:工研院)
圖五 : Plastic AMOLED面板厚度拆解。(圖片來源:工研院)

由玻璃材質轉換成塑膠材質,在材料特性上就是一個明顯的差異化。再者,由於全固態軟性封裝結構,相較玻璃AMOLED中空氮氣封裝結構,在結構上以全固態結構對於外力衝擊有較佳之緩衝效果。因此以全塑膠材料打造之Plastic AMOLED面板,有別於玻璃AMOLED面板,造就其耐衝擊、不易破之特殊性質。


結論

即將針對智慧行動裝置推出的Plastic AMOLED,只是在目前產品架構下維持輕、薄、不易破之產品特性。對三星來說,開發Plastic AMOLED的更大動力是未來產品的「變型」。


隨著技術的進步,未來的Plastic AMOLED會朝向可彎曲、可摺疊、可捲曲之革命性行動智慧裝置產品發展。台灣在經濟部支持之下,工研院已掌握關鍵性創新技術,未來也將協助國內廠商絕地大反攻,在Flexible AMOLED技術上與韓國一較高下。


作者簡介:


陳光榮自1998年開始從事OLED研發與量產工作迄今逾13年,經歷台灣OLED興起與挫敗。目前擔任工研院顯示中心有機製程技術部經理,負責Flexible AMOLED關鍵技術研發。


相關文章
ChipLink工具指南:PCIe® 交換機除錯的好幫手
氫能競爭加速,效率與安全如何兼得?
智慧製造移轉錯誤配置 OT與IT整合資安防線
創新光科技提升汽車外飾燈照明度
以模擬工具提高氫生產燃料電池使用率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茂綸攜手數位資安共同打造科技新未來
» 英國公司推出革新技術 將甲烷轉化為高品質石墨烯
» 韓國研發突破性半導體封裝技術 大幅提升產能並降成本
» 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發布新規定 加速推動C-V2X技術
» DigiKey第16屆年度DigiWish佳節大放送活動即將開始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46.152.147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