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對這件事耿耿於懷的程度,從他八月接受日本媒體《日經電子》採訪的言談中即顯而易見。在採訪中,他毫不掩飾其挑戰三星電子的決心,郭台銘直接明白地表示,台灣要做日本企業的朋友,南韓則是一個既難纏又危險的對手。他對日本企業發出呼籲,與富士康聯手,戰勝南韓企業。
三星電子在去年整年的銷售合併額是唯一超過鴻海集團的電子產品製造公司,南韓可以說是台灣最大競爭對手,想戰勝南韓,得先了解他們如何難纏。南韓在1997年金融風暴後,專注於學習日本的技術,當時日本在手機、半導體、液晶平面顯示器、汽車、家電等領域擁有深厚的研究開發基礎,南韓為了在金融風暴後站起來,徹頭徹尾地向日本學習。
學過日文的人就知道日文這個語言系統跟中文完全不同,但與韓語相近,可歸類成同一種語系,因此韓國人比台灣人更容易學會說日文;並且韓國在緯度和地理位置等條件上比台灣更靠近日本,一樣向日本學習,南韓人就比台灣人學得更為精細徹底。靠著這樣先天的優勢及徹底地學習,南韓以日本企業為標竿逐漸壯大。
為了延攬優秀的人才,南韓企業可以開出讓人無法拒絕的條件。曾經有一段時間,日本企業工程師跑到南韓工作,把技術教授給南韓企業;有些人礙於家庭的關係,以私下「打工」的方式,假藉出國旅遊向公司請假,實際上是去南韓工作一小段時間。這樣的情況曾經有一度引起日本企業緊張,會對出國旅遊的員工謹慎詢問旅遊目的地,要去南韓的話更是特別詳查拷問一番。
南韓壯大的模式基本上是這樣:首先徹底學習、模倣日本廠商的技術,接著在設備上進行大量投資,把生產效率拉高到極限,提出更具價格優勢的產品或技術,最後一舉超越日本企業。以這樣的模式,南韓企業如三星電子、LG、現代汽車等目前都擠身世界重要企業之一,有些生意甚至超越日本企業,比日本企業更加成功。
在開發創新技術似乎擁有特別優異大腦的日本企業,可惜的是對擴張國際市場的野心不夠大。十年前即便在世界各地都充滿了Sony、Panasonic、夏普、東芝等日本品牌的科技產品和家電,但日本企業在經營品牌和銷售時,主要考慮的還是國內市場的消費者,而非更大的國際市場。南韓很不一樣,他們的眼光落在更遠處,打算擁抱的是更龐大的中國、全球市場。
FTA打開自由貿易大門
攤開世界地圖,在南韓人眼中,這是一張處心積慮要逐一成形的貿易拼圖,他們明白要在全世界的市場裡競逐,一定要與世界接軌,讓貿易深度自由化。為強化在全球市場的貿易能力,南韓是近幾年與其他國家簽署最多FTA(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南韓已簽署生效的FTA有新加坡、智利、歐洲自由貿易協會(EFTA)、東南亞國協(ASEAN),這些國家佔南韓出口比率總和約14%。
去年,南韓計畫與澳、紐、加,南美的墨西哥、哥倫比亞、秘魯,以及包括沙烏地阿拉伯在內的海灣合作理事會(GCC)等七國簽訂FTA;歐洲已於今年二月批准南韓FTA,並且在七月開始生效了,五年內90%以上的南韓貨品關稅降為零;也許部分因為與歐洲的FTA開始生效,三星電子準備在歐洲市場急起直追,因此有意延攬為宏碁電腦的筆記電腦產品打下歐洲市場的前執行長蔣凡可蘭奇(Gianfranco Lanci)。
《圖二 南韓與各國的FTA情況 圖片來源:Private Equity Korea》 |
|
另外,南韓與美國的FTA也進行到了臨門一腳的階段,正式通過生效以後,三年內95%的消費性和工業產品可獲得免稅優惠。最後的拼圖,就剩下土耳其、中國、日本、俄羅斯、巴西等南美國家,如果與以上國家全部簽定FTA,那麼以後南韓80%以上出口的產品,將可免去關稅。先不講自由貿易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在財務上,減少繳稅跟利潤提高是同一回事,台灣少了和他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獲利空間立刻比南韓壓縮至少百分之五以上(視貿易種類而定)。
《圖三 商場如戰場,鴻海期待與日本企業攜手合作,不過是否能對抗來勢洶洶的三星,結果還有待觀察。》 |
|
在背後全力支持的政府
在世界各國積極擴大自由貿易版圖,讓南韓企業在全球市場遊走,擁有更多從商力量外,另外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南韓政府對企業的支持和掌控,也是一個將南韓企業推向國際舞台的重要因素;三星電子因為受到南韓政府在背後的大力支持,企業的發展等同於國家的發展,這的確讓許多台灣製造商既羨慕又忌妒。
郭台銘就提到,Sony、LG、三星等三大電視品牌都使用三星康寧(三星和美國康寧的合資企業)的玻璃,連競爭對手LG都受到壓力向對手採購玻璃,那個背後壓力就是來自南韓政府。但他也指出,在政府的壓力下,南韓企業在大螢幕液晶面板團結起來,反而展現出強大的力量。這樣的力量,在液晶面板市場面臨的挑戰愈來愈嚴峻的情況下,對南韓的產業形成一種保護,特別是對於資本支出很高的面板產業。南韓政府能指揮各大企業團結一致,為了產業的生存,集中向某一家公司採購零組件,這在台灣和日本就不容易實現。
聯日抗韓
台灣因為政治局限的關係,加上金融運作系統較為保守,無法擁有像南韓一樣和許多國家簽訂FTA的優勢,但在去年台灣和中國簽訂好ECFA後,引起南韓緊張。中國市場是台灣企業有機會贏在起跑點的地方,但同時必須更加小心謹慎。南韓看待中國大陸的定位非常值得深思,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說南韓把中國當作「第二家鄉市場」。以這樣的心態去經營中國市場,跟台灣企業把大陸當成低成本製造工廠,結果一定是非常不同的。
自從去年鴻海爆發員工自殺風潮後,郭台銘改變很多。在接受採訪時他表示,能創造利潤的並非依靠便宜的人工費,而是人才價值。郭台銘很聰明、學習快、也改變得快,他提高中國員工薪水,在成都重慶等內地蓋工廠讓員工可就近工作等等作法受到稱讚,但其實也是在佈建銷售通路以降低整體銷售成本。調整一個新的態度和戰略來看待中國市場,對企業的未來發展無疑是非常重要。
經營企業都非逐利不可,商場如戰場。鴻海想要更上一層樓,跟日本企業合作是非常有機會的,日本和台灣企業不像三星電子一樣有政府在背後支持,攜手合作的確非常有利。鴻海成功和夏普合資設立面板銷售公司後,對其發展中小尺寸觸控面板技術的提升很有幫助,又傳出蘋果電腦可能投資夏普以確保手機和平板電腦螢幕的供應來源,降低對三星電子零組件的供貨依賴,鴻海也因此很有機會承接部分代工訂單,無疑是個好消息。不過技術的競爭和市場的變化永都是很殘酷的,眼前的三星電子如此強大,鴻海期待聯日抗韓,能否奏效,值得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