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將事物關係連結整合的感測系統
基本零組件之系統觀(三)

【作者: 亭心】   2006年04月01日 星期六

瀏覽人次:【6329】

電子產品的感測裝置與應用非常廣泛,如果不含括電能傳遞所產生的信號處理與能量轉換,就剩下與外界接觸的感測元件比較接近一般的認知範圍,但為了整體了解,內部的信號傳輸與混合應用也應該納入整個感測系統中,否則人們將難以了解,為何感測裝置後端還可以產生各種的處理與變化。但內部電路或元件間的信號需透過量測儀器的觀察,才能體會其中I/O的感測傳輸現象,這是因為它們不是一般感官可察覺的東西。所以,感測是一種事相上的對待問題,是純類比的事物運作溝通,而且包括許多的層次範疇。


然而針對專門與外界接觸的感測元件而言,它也是繼邏輯元件與記憶體元件的高度發展之後,成為各類資訊系統的重點發展目標。因為不論是邏輯元件或記憶體元件,在晶片集積度與速率不斷提升下,可以應用的空間也相對擴大許多倍,這些多餘的能力就可以用來處理更大量的信號,因此更精密的感測元件就成為行情看漲的發展領域。


感測通訊的整體觀

感測與通訊有何關係呢?可以說因為二種東西之間有通訊的需要,所以必須感測訊號;反過來也可以說,因為感測到了信號,所以產生通訊傳輸的結果。從器物的角度來看,不論內部或外部都有實質的距離存在(小至原子,大至地球中的環境都是如此),而且根據其發生的功用與運作的架構,來了解之間輾轉相依的信號是什麼。例如電荷透過電子輾轉相依而產生電流與反方向的電子流,基本上就是因為有「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感應能力。但是在本文裡,談到太細節已屬不必要,所以下面從已構成的元件,以及再組合而成的裝置來看整體感測通訊的架構(圖一)。


《圖一 整體感測通訊架構示意圖》
《圖一 整體感測通訊架構示意圖》

元件與元件之間的通訊

其實元件既有大小,也有簡單複雜之分,原則上在這裡所定義的元件是指一個系統裝置內部所使用的零組件,其中有可能是離散元件,也可能是IC元件。這些元件用來過濾、放大、存取或轉換相關信號,也有經過複雜程序再處理而產生的類比與數位信號。無論如何,它們都具有收發(I/O)信號的功能,以便元件與元件之間能夠溝通而相互應用,或者說產生一種感測通訊的作用也可以。


因此,去除能量控制轉換的元件是最底層次、材料性質的傳輸供應外,許多功能性的元件都是在處理電能產生的類比信號或數位信號,並透過一般電路來傳輸。以半導體材料(特別是矽、鍺)來設計的電路控制最為穩定好用,目前大部份的固態元件都是以半導體材料所製成,有些是用來存取信號的記憶體元件,有些是用來控制信號的邏輯元件,也有些是純粹用來傳輸信號的元件,例如放大器、濾波器,甚至ADC、DAC等,雖然它們有的經過了邏輯運算,但也可以說是裝置內部一種專門的感測元件。


裝置與外界之間的感測

一個系統裝置要與外界取得聯繫,就要有感測外界特定信號的能力,能夠收發外界信號的元件,就是一般所定義的感測元件,例如影像感測、聲音感測、溫度感測、材質感測、慣性感測等。另外,收發無線電波的射頻元件(RF)也是一種對外界信號的感測元件,只是它收發的信號也是人們感官所察覺不到的載體,所以一向不被列入一般感測元件。


大體因為裝置是為人所用,而人們想要透過裝置感受的信號也以人體感官的需求為主要範圍。但感測元件對外界信號可感測的精密程度也不一,就好像有的人馬馬虎虎,有的人卻是明察秋毫,不過基本上耳聰目明是應有的追求目標,也才具有較高的競爭能力。對於外界的信號,例如光感測,如果超過不同的頻率範圍,則已不是精密與否的問題,而是產生不一樣的信號、不一樣的結果,紅外線或X光的感測就是如此。換句話說,電子產品上的感測裝置,就是要與外界非電能產生的信號來溝通。


裝置與裝置之間的通訊

所以有些信號是專門設計給裝置之間溝通用的,例如前面說的RF信號或紅外線信號,然後裝置再解讀轉換出給人們可以感受到的信號。但很多裝置與裝置之間仍是靠一般有線電路來通訊,例如USB、RS232介面或Cable線、電話線等,所以也很類似於系統裝置內部元件與元件之間的感測通訊。有些元件或裝置還要控制其本身的運作狀況,因此還要做一些特別的感測,例如為防止晶片過熱,必須在晶片上加裝溫度感測器,以便適時予以降溫處理;還有一些電源管理的裝置也是要用到特別的感測元件,以便適時的節電或充電。


裝置與裝置經過通訊後,也可以說產生了另一種自動化的運作機制,不須要靠人的感官去判斷,就能從容的完成一件事。所以這一類的感測元件也是重要的一塊輔助領域,有些人類感官無法查覺或不方便,甚至有危險性的環境,都要靠這類感測元件的應用。


感測元件、訊號種類與辨認功能

不管是那一類的感測元件,直接或間接,最後都是要達到服務人類的目的,科技還是以人為本而有所發展應用,所以我們應該先了解人類感官有那些功能,再看看周遭有那些可配合的東西。雖然每個人的感官能力又有些差別,但不外有六種感測能力,這就是電子產品據以為標準與仿傚的發展方向(圖二)。


《圖二 六根、六塵、六識的原理與感測元件發展方向示意圖》
《圖二 六根、六塵、六識的原理與感測元件發展方向示意圖》

感官六根與感測元件的發展

人的感官有六種,分別是眼、耳、鼻、舌、身、意,又叫做六根、六處或六入。這六根可以說是人體裡的六種感測元件,並據此接收外界的各種信號,接著再產生認識判斷的作用,也就是說因為有六根的中介,才能對外界產生「能識」與「所識」的聯繫。對於人而言,六根都可以經由訓練而更敏銳,某些人還具有特別的天賦,總之不管先天或後天,六根的作用還是人人不同,且可能千差萬別。以一般狀況來看,人的眼、耳、鼻、舌或身根,很多動物都比人還強,如老鷹的眼、狗的鼻,但意根還是以人類最強。


因為有很多動物的感官比人強,難怪人們要發展機器裝置來感測更精細的事物,接著機器再跟機器比,科技人再跟科技人比,所以這是生存競爭後的結果。但這些感測元件的發展也是一步一步來,先從低階的能力開始應用,接著再超越人體感官的水準,例如影像感測功能,就從數十萬畫素發展到了千萬畫素。種類也是從影像感測元件(眼根)、聲音感測元件(耳根),再準備發展到香氣感測(鼻根)與味道感測(舌根);現有的溫度感測器或壓力感測器等則屬於身根,這一類的種類繁多,也還有待進一步發展,至於意根則比較抽象,可能要配合軟體的應用來達到,如用OCR來對文字的辨識閱讀。


境界六塵與信號的種類

六根所相對的境界便是六塵,分別是色、聲、香、味、觸、法六種緣境,其中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法,這就是六根所識別的東西。所以六塵也可以說就是六種信號,實際上一個物體本身就存在這六種信號,只是我們必須用不同的器根去感受,例如一片樹葉會發出色相、音波、精香、苦甘、質地與規則等信號,所以從不同感測角度來觀察樹葉也會有不同的認識與感受。


雖然六塵是依人的感官來觀察,但前述元件與元件、裝置與外界、裝置與裝置三種狀況的感測通訊,也不離這六種信號類別,只是所要求的精細程度與範圍有所不同而已,也就是說,小到一個原子就有這六種信號,但我們都是以電能來控制驅動其背後所代表的、人們感官可接觸的、變成方法規則的類比信號或數位信號罷了,至於若要再把它們分成是Video、Audio或Data等信號形式,那也只是再反過來劃分一樣的意思。


分別六識與產生的辨認功能

我們知道六根是介於對象的所識與內心的能識中間的官能,所識為六塵,而能識就是背後生起的辨別認識能力,接著可能還會有進一步的處理與信號轉移。相對六根與六塵和合產生的能識作用就是六識,分別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與意識,例如眼根接收色塵而認知看到了紅色的東西,那麼這個能分別紅色或其它顏色的功能就是眼識,眼識可能做直覺性的處理,如遇到強光而縮小瞳孔,也可能把信號再交給意根產生意識,意識又連結記憶信號而判斷為遇到紅燈了,必須停下來等綠燈亮起再走。


所以,六識是最基本直覺的辨識功能,相對於一般感測元件而言,也都有這樣的作用,例如濾光鏡會將接收到的色光分成三原色,並把辨識到的信號傳給後端的ADC與DSP來做進一步的處理,然後再將信號轉移給其它元件應用。有這樣一體的感測處理概念後,我們對感測元件的定義與發展方向就更清楚了。


感測的標準與層次

也就是說,感測元件本身就要有認識作用與傳遞信號的功能。但同一個事物的信號有多元,精密程度也都不相同,因此必須訂立相互之間依循的標準,否則信號沒有透過協定,就像雞同鴨講一樣,沒有辦法溝通。


感測功能的三合一內涵

一個感測元件能夠收發信號這是基本的作用,但對信號的認識分別,這也是一種邏輯的作用,至於對信號的暫存與傳遞現象,當然也可以說是一種記憶的作用。以一個電源開關為例,我們可以說它是感測元件,因為必須感應導體或非導體的信號,但是否接通電流的設計就是其邏輯性質了,又當處於開或關的狀況時,也是一種記憶依持的現象。


但在感測元件的設計實務上,也沒有必要太呆板固執,應該以主體性為收發信號功能的元件就是感測元件,而配合嵌入的處理器或記憶體就可以做出更複雜精密的感測元件。所以,我們對感測元件必須充分了解其三合一的內涵。


以人類感官的接受性為標準

訂定標準就是為了信號能夠相互溝通,但感測元件是類比工程的設計工夫,通常要靠一些直覺與經驗值的調整,不能只有邏輯的Yes/No、Or/And而已,也就是說所設計的感測元件本身就要有誤差容錯能力,這些誤差的底限應以人類感官的接受性為標準,設計誤差容錯能力,必須小心處理,否則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可能會造成難以彌補的後果。


建立或依循的標準則端賴所使用材質的精密度,因而材料的研發製作便成為第一要務;第二是要能夠控制維持所測試標準的穩定度,因為包括外界與本身材質的環境條件變化快又多,如何排除干擾、維持常態做出正確的感測功能並不容易;第三是信號的傳達與處理轉換要精確統一。總而言之,越精密的感測元件,誤差容錯能力就越難控制,而所謂標準畢竟都只是一種虛擬的假設,而我們卻處在「測不準定律」所規範的現實世界當中,要如何拿捏掌握得宜並不容易。


超能力感測的應用

前面說過人類的感官是可以訓練發展來產生更大的作用,實際上本身都具有無限的潛能存在,當開發到超越一般人的標準時,便是所謂的「超能力」或「特異功能」,而每個人或多或少也都想要擁有「千里眼」或「順風耳」的夢想吧。有些人在特定狀況下也有一些不可思議的感應,例如心電感應或預知未來等現象。無論如何,透過電子產品感測功能的輔助,或多或少也能增進一些能力,就好像有了Web Camera來做影像感測,那麼地球另一端的即時影像也能被測知;本來肉眼看不到的身體內部,透過超音波儀器也可以被測知。所以,相信將來感測元件可以做的應用還非常的寬廣。


結語

感測元件其實就是將事物之間做關係連結整合的橋樑,不管多麼神通廣大,也不管多麼高明精密,都還是為人所驅使的東西,我們不可被它炫目的外表所迷惑,在表相下所要傳達的訊息,則可能有更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相關文章
ChipLink工具指南:PCIe® 交換機除錯的好幫手
氫能競爭加速,效率與安全如何兼得?
智慧製造移轉錯誤配置 OT與IT整合資安防線
創新光科技提升汽車外飾燈照明度
以模擬工具提高氫生產燃料電池使用率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Wills Hwang發言於2006.04.11 06:31:23 PM
有關感測系統的設計發展,可以說是繼邏輯元件與記憶體元件之後的一大革命性發展領域,例如影像感測元件已經是紅透半天邊的量大質精關鍵性元件,將來可以發展的感測元件還很多,不知大家對本文的概念及其它感測應用有何看法?
  相關新聞
» 豪威集團推出用於存在檢測、人臉辨識和常開功能的超小尺寸感測器
» ST推廣智慧感測器與碳化矽發展 強化於AI與能源應用價值
» ST:AI兩大挑戰在於耗能及部署便利性 兩者直接影響AI普及速度
» 慧榮獲ISO 26262 ASIL B Ready與ASPICE CL2認證 提供車用級安全儲存方案
» 默克完成收購Unity-SC 強化光電產品組合以滿足半導體產業需求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42.201.93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