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現實並非總是美好,科幻亦然
 

【作者: 李知昂】   2004年02月25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2326】

小時候,只要一談到科幻、未來、二十一世紀這種詞彙,就不免要跟乾淨、清潔、金屬光澤、以及天上穿梭交錯的磁浮列車連結在一起,而且還加上幾分憧憬的成分。誰知道一晃眼,二十一世紀已經到了,世界好像又不是自己作夢夢到的那個樣子。這種多少帶點幻滅感傷的情緒,可以從很多方面來談,不過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還是想要替科幻洗清罪名 ─ 對未來美好世界的過度憧憬,如果曾經發生過的話,我想頭號兇手絕不是科幻。


記得某咖啡的電視廣告曾經以台灣的火車站為背景,拍了我很熟悉的一個車站,可是卻讓我感覺一點也不熟悉。那個車站實在太美了,怎麼也想不到會是自己曾多次往返的那個地方。我們對於這樣的錯愕一定並不陌生,從風景區到預售屋,無遠弗屆的廣告,讓大家每天接收許多「經過美化」的資訊。而這些資訊,尚且還是有實物可資比對的,如果接收到的資訊或畫面,牽涉到未來願景,事情就更不容易釐清了。事情既尚未發生,又要如何評估資訊被美化的程度呢?


因此,隨著年歲漸長,經驗逐漸增加,我也愈來愈確定,自己小時候對未來的憧憬與其說是來自科幻小說,倒不如說是來自媒體、來自許多在想像中美化的未來圖景、甚至來自於實驗性質「未來城」的漂亮照片。說科幻作品美化或醜化未來,可能都不精確,若說它不斷嘗試提出未來的現實狀況(包括順境與逆境),則庶幾於真確,且有實證。


在促進科技發展的同時,科幻作品的「警鐘」效應不容忽視。從科幻小說的鼻祖之一,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開始,科幻作家對新科技可能帶來的危害與社會失調,幾乎可說不敢一日或忘。這種焦慮帶來的創作動力,恐怕絕不在對未來的浪漫夢想之下,而其表現方式也很多元。


假設人的惡念與貪婪不變,而隨著時代進步,惡念與貪婪也藉由更先進的工具來展現。這是一種基本的模式,很遺憾地,在現實上似乎也是個合理的假設。比較簡單的例子是古代用弓箭射人,現代用手槍打人,未來則換成光線槍和粒子炮,本質是一樣的。套用同樣模式而更有趣一點的則是電影《侏儸紀公園》,大公司扮演貪婪的角色,基因技術則成為他們製造恐龍、創造利潤的工具,最後恐龍跑出來就成災難了。


即使發明人和使用者沒有明顯的惡意,科技本身就帶來新的問題,這又是一種型態。實際生活中,這種麻煩我們已經開始遇到了,水污染與溫室效應都是例子。近來公視播出作家張愛玲的故事,她有一篇知名作品叫《傾城之戀》,其實科幻作家張系國教授也有一篇《傾城之戀》,內容提到某先進文明發展時間甬道,完整研究自己文明的過去未來,卻因而喪失奮鬥意志,導致淪亡的過程。這是科技衍生新問題的眾多故事中,一個很好的例子。同時亦說明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問題,其實未必是實質的災難,也可能是人文或心理上的挫折。


另一類風行的科幻題材則更為極端,基本上假設人類未來已經把整個文明世界搞砸了,四處呈現一種破敗的浩劫後景象。《魔鬼終結者》系列電影中的未來世界正是如此,滿目瘡痍;《駭客任務》也沒兩樣,人類個個都已變成「電池」,遭到豢養;其他還有凱文科斯納主演的《水世界》、《2013終極神差》……等,不勝枚舉(其實它們也多屬於科幻原著改編的電影)。


最後想提的,則是個稍微複雜的狀況。這類科幻作品並不強調什麼災難或淪亡,但也不過分樂觀,未來的現實情景從作者筆下娓娓道來,有股淡淡的哀愁。例如美國作家布萊伯利(Ray Bradbury)就曾寫過一個故事《火箭飛行員》,並沒有轟轟烈烈的場景,只是描寫火箭飛行員的太太孩子在家中等他回來,又總是期待飛行員早點退休。他們最擔心的是如果他死在某個行星上,當他們抬頭仰望星空,要如何排遣這份感傷呢?沒想到,在孩子的爸爸出最後一趟任務的時候,所撞上的卻是太陽。故事的結局是這樣寫的:「因此我爸爸死後好長一段時間……我們在午夜吃早餐,清晨三點吃午餐,晚餐則是又冷又暗的早上六點。我們去看通宵的夜景,日出時上床睡覺,所有窗子的深綠遮陽篷都緊緊拉下。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們唯一會出去散步的日子,就是雨天,沒有太陽的日子。」


於是我漸漸明白,科幻作品的誕生,是多麼期盼於貼近未來的一種努力。無論它對未來有多少便利、舒適、美好的預期,就像星艦系列(Star Trek)對二十四世紀人類生活所描寫的那樣,它還是無法對可能的危機與挑戰視而不見。這樣的安排,或許可以由劇情需要、市場需要、冒險精神、甚至恐懼科學的情結等方面來解釋,但我卻傾向於一個更根本的原因,就是科幻常描寫未來,而未來必定有好也有壞,有美也有醜。


現實並非總是美好,科幻亦然。而科幻最大的魅力,和它對我們營造未來願景的最大貢獻,或許,也是來自這種對「未來現實」的不斷預測吧。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117.78.215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