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知識經濟的活絡之道
將知識當成虛擬化的物資 如此的新經濟將無路可走

【作者: 黃俊義】   2002年11月05日 星期二

瀏覽人次:【3289】

自從知識經濟一詞被提出以來,全世界不知有多少文章報告,都做過相關的闡述評論,至於趕流行、附會時尚而提及知識經濟者,更是多得難以計數了。然而絕大部分的人所談的知識都只是環繞在「物化」的層次上,因此使得知識經濟仍只是一種空洞形式化的論說,簡單而言他們就是直接把物質虛擬化而已,根本尚未跳脫舊經濟的思維模式。所以,現在所談的知識經濟,充其量只是資訊工業、資本經濟的延伸與極致發揮,難怪至今仍找不到出路,相關經濟活動則在邁向高峰之後,迅速衰退且欲振乏力。



也就是說,如果只把知識視為一種物化的無形資產,那是非常不智而危險的一件事,一般所謂的「智慧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IC)或「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指的就是這一個層面。就連我國行政院推動的「知識經濟發展方案」也不脫此一巢臼,該方案對知識經濟的定義為:「所謂的知識經濟,就是直接建立在知識與資訊的激發、擴散和應用之上的經濟,創造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與效率,凌駕於土地、資金等傳統生產要素之上,成為支持經濟不斷發展的動力。」可見領導知識經濟發展的政府機關也只是把知識當作比土地、資金彈性更大、功能更強的資產而已,現今高科技產業對於知識的重視與管理也著眼於此。



其實知識經濟是一種發自良知與良能的活動,因此他所具體呈現的內涵應是心物不異的,或者說是心物合一的,也可以說是即心即物、即物即心的。如果把知識當作唯物,其價值將被作無限上綱的想像;如果把知識當作唯心,其價值就像空花水月,也像是紙上談兵、浮樑一夢。因此,發展知識經濟首先要秉持知識份子的良知,也要具備一定的行動熱誠,才能據此而成大功、立大業。



但可能是知識之後掛上經濟之名的緣故,人們很簡單地把知識給一起物化了,反過來說,把經濟當作經世濟民的大事,讓具知識者能夠得到大眾的尊重供養,並且擁有相當的社會地位,這樣來談知識經濟的基礎,也是很具體可行的一件事。所以知識並不諱言經濟,且應是一種良性健康的經濟發展結構,因為當社會經濟地位高者為知識份子,那麼就不會產生金權政治的污名,甚至可以達到進一步的「哲人政治」理想,最後則能夠走上具正知正見的思想或宗教。如此的知識經濟則不僅永遠有方向目標,也隨時會產生新的活力源泉。



至於談到知識的養成,從來有所謂「知易行難」、「知難行易」與「知行合一」之說,三種說起來都有道理,這端賴我們從什麼角度來觀看應用。對於偏於心法理論的人,我們該提醒他道理說起來容易,但要真正去執行它則困難重重,也只有做到了,才是真正的真知灼見,這就是應用「知易行難」的好處;另外對於行動魯莽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我們該提醒他知道怎麼做很容易,但要了解為什麼要如此做或了解其原理原則就很困難了,這就是應用「知難行易」的好處;至於對知識與行動都沒有特別偏執的人,則要讓他了解「知行合一」的本質,唯有即知即行,知識才能創新活用,也唯有即行即知,才能創造新的知識。



總而言之,知識經濟的提出,實在是人類近代歷史發展的一個契機,他能為後工業時代的經濟結構找到新的出路,重新建立敬老尊賢、自尊尊人的社會倫理,也能創造一個充滿熱情活力與蓬勃均富的經濟環境。但是如果把知識當作虛擬化的物資,那麼將適得其反,我們將進入一個更瘋狂混亂與自欺欺人的黑暗時代,誠如《雙城記》開頭所言:「這會是一個最好的時機,也會是一個最壞的時機;這會是一個有智慧的年代,也會是一個最愚蠢的年代;這會是一個有信念的時代,也會是一個多疑惑的時代...」,結果會如何,就看這些高舉知識經濟的科技新貴與所有知識份子的良知了。



相關文章
感測器融合:增強自主移動機器人的導航能力和安全性
生成式AI為製造業員工賦能
IEK CQM估製造業2025年成長6.48%
智慧建築的新力量:從智能化到綠色永續
實現AIoT生態系轉型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全科會揭幕 魏哲家:多功能機器人是重要產業趨勢
» 日本SEMICON JAPAN登場 台日專家跨國分享半導體與AI應用
» AI推升全球半導體製造業Q3罕見成長 動能可望延續至年底
» 應材於新加坡舉行節能運算高峰會 推廣先進封裝創新合作模式
» SEMI:2024年Q3矽晶圓出貨量增6% 終端應用發展冷熱不均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45.71.243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