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2001年電子產業的回顧與展望
 

【作者: 吳秉思】   2001年12月05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5657】

2001年遭逢多種負面因素的打擊,而使電子產業的市場受到相當大的衝擊,首先是2000年的市場預期過度樂觀,導致過度下單,庫存過多,連帶影響2001年的需求。其次是全球經濟衰退嚴重(表一),使消費者購買意願降低。當然911事件則更有雪上加霜的效應。這是整個大環境結構面的態勢。由於每個電子產品的產業特性不一,所受到的大環境局面影響之深度也不相同。逐一探討有助於更了解2001年電子產業發展概況的真實面,並預測2002年的大勢。


表一 1999~2002全球GDP走勢
年份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成長率 3.4﹪ 4.5﹪ 1.9﹪ 2.6﹪


Pentium 4和Windows XP無法拉拔PC出貨量之增加

在九○年代末期雖然業界提出行銷的「後PC時代」或「IA時代」的觀念,企圖以新概念的產品來平衡電子產業過度倚重PC的現象,但PC及其週邊設備所建立的基礎,不易在短期內撼動,依然是電子產業的火車頭。2001年的PC銷售量受到庫存和大環境的影響而不振。


原先在2001年上半年估計全年會有6%左右的成長,但在第三季時,已往下修正為-3﹪左右(表二)。造成PC市場低迷的另一主因是PC缺乏關聯性的應用,使消費者無意更新PC。美國IT產業在2001年的預算大幅削減,也使得PC在企業界的採購量大減。


Intel為了刺激PC的銷售量,決定推出Pentium 4,並連帶加上諸多有利的配套方案,如支援PC-133的晶片組在2001年第3季提前推出,使用戶不必擔心DRAM價格的沉重負擔,而樂於採用Pentium 4,加速Pentium 3和Pentium 4的世代交替。


另一方面台灣的晶片組供應商也相對推出支援DDR的額外選擇,在第四季Microsoft推出新版作業系統Window XP,配合Pentium 4的組合,可望重演往年的Wintel模式,刺激PC市場。無奈在欠缺關鍵性應用的情形下,此如意算盤並未成真。


此一現象或可解釋為後PC時代的前兆,只是在量與能可和PC相抗衡的新興產品尚未出現之前,對整體產業界的傷害是很大的。PC的表現不如預期,對於相關零組件市場的負面作用極大,諸如DRAM和LCD,就首當其衝。


表二 2001年全球PC出貨量預測
  Change(%) 1Q01 Change(%) 2Q01 Change(%) 3Q01 Change(%) 4Q01 出貨量(百萬台) 2000 Change(%) 2000 出貨量(百萬台) 2001 Change(%) 2001
Western Europe  
Best Case 5.9 -4.2 -1.0 2.0 29.0 4.8 29.3 0.9
Worst Case 5.9 -4.2 -4.0 -3.0 29.0 4.8 29.3 -1.4
Pervious Forecast 5.6 10.3 12.3 10.0 29.0 4.8 29.3 9.6
United States  
Best Case -5.1 -7.1 -7.0 6.5 47.7 8.9 46.3 -3.1
Worst Case -5.1 -7.1 -15.0 -4.0 47.7 8.9 43.9 -8.0
Pervious Forecast -5.1 -1.9 0.1 6.7 47.7 8.9 47.8 0.1
Japan  
Best Case 13.9 -3.3 -3.0 5.0 13.9 30.6 14.4 3.3
Worst Case 13.9 -3.3 -7.2 -4.0 13.9 30.6 13.9 0.1
Pervious Forecast 13.8 8.7 11.0 14.0 13.9 30.6 15.6 11.9
Asia/Pacific  
Best Case 15.5 12.2 8.2 8.6 17.3 29.7 19.2

11.0

Worst Case 15.5 12.2 2.7 1.8 17.3 29.7 18.7 7.7
Pervious Forecast 13.5 13.3 14.4 21.3 17.3 29.7 20.1 15.7
Others  
Best Case 1.4 -4.9 1.7 4.0 22.4 16.1 22.6 1.1
Worst Case 1.4 -4.9 -2.8 -1.2 22.1 16.1 22.0 -0.3
Pervious Forecast 1.4 -1.3 4.7 6.9 22.5 16.1 23.2 3.2
World wide  
Best Case 3.4 -3.0 -1.8 5.0 130.5 13.6 131.8 1.0
Worst Case 3.4 -3.0 -5.9 -2.5 130.5 13.6 127.2 -2.5
Pervious Forecast 3.1 4.0 6.4 10.1 130.5 13.6 138.4 6.1


手機市場將大有改善

事實上不只PC,從電子產業的其他應用產品的市場來看,在通訊和消費市場同樣受到相當程度的衝擊。(表三)


表三 全球電子產品市場預測
System Type 1999

00/99

2000 Change

01/00﹪

2001* Change

02/01﹪

2002* Change

Computer/Office 321 374 17% 325 -13% 339 4%
Communications 221 265 20% 224 -15% 230 3%
Ind/Med/Other 130 136 5% 137 1% 140 2%
Consumer 90 98 9% 93 -5% 96 3%
Automotive 53 60 13% 61 2% 61 3%
Gov/Military 38 39 3% 40 3% 43 8%
Total 853 972 14% 880 -9% 910 3%


通訊產品以行動電話手機最具代表性。由於1999年手機市場的大躍進,下半年即開始出現短缺的現象,使得業界在2000年看好市場成長的速度應不遜於1999年,而大膽下單,使產能吃緊的現象更加嚴重。估計2000年全年的手機需求量為3.91億支,產量卻高達4.56億支(表四),換言之至少造成6000萬支手機的庫存。2001年在大環境不佳的情況下,手機的需求減緩,加上需消化2000年留下來的庫存,使得實際生產量大幅衰退達兩成。展望2002年,情況應會比2001年好,理由是除了庫存的負面因素大為削減之外,若干新的需求也將造成刺激市場之效。


首先是手機面板的彩色化。在2000年彩色化的比率不過5%,預估2002年將逐漸增加,直至2003年達五成,2005年七成。


日本國內市場在2000年下半年即將開始全面性地推展手機面板彩色化,2002年歐洲和非日本的亞太市場將逐漸引進。北美市場稍後才會跟進,業界期待彩色面板的手機可使手機服務內容多樣化,進而刺激對彩色手機需求的良性循環。


此外1999年~2000年購買手機的消費者,在2002年將會感覺手機機種老舊,而有強烈的換機意願。歐洲在2001年秋展開的2.5G之GPRS服務,對於新手機都有刺激購買慾的動力。故2002年整體手機的市場將出現微幅的成長,雖不如1999年~2000年的高成長率,卻比2001年大有改善。


表四 行動電話手機市場預測
年度 2000 2001 2002 2003
需求 數量(千支) 390732 376452 385000 435000
成長率 38% -4% 2% 13%
生產 數量(千支) 455732 356952 389500 440000
成長率 None -22% 9% 13%


半導體市場在第三季確定到達谷底

2001年的半導體市場的衰退幅度是歷年來之最,主因是各領域都面臨需求明顯不振所使然。PC在2000年秋後所緊縮的庫存,拜PC產品生產週期較短之賜,在2001年第一季就大致消化至相當程度,各業者在第一季發現庫存有減少的傾向之後,在第二季開始下較多的IC單子。不料第二季PC的實際需求量比預期少,使庫存反而增多,並延緩至第三季。這便是為何原先業界判斷第二季為谷底(圖一),最後又延到第三季的原因。


DRAM業界在2000年終等到久未嘗的好價格,於是擴充產能十分積極。沒想到在2000年秋景氣急轉而下,DRAM開始供貨過剩。由於來得突然,和市場所預期相差過大,業界大都判斷只是一時的現象,在生產上仍維持全產能,而未有減產的動作。


在2001年初方完全確定景氣翻轉,供給過剩的結果,使平均單價一路下滑不止到第三季。雖然二三線業者都有減產的念頭,可是佔有率各達兩成的三星和Micron,為了維持市場頭等地位,以及打擊其他業者,堅不減產,遂使庫存消失緩慢,方是平均單價位下跌不止的禍首。


大部份的市場預測認為2001年的DRAM市場將有50%以上的負成長(表五),將創下歷年最大幅度的衰退。幸好在11月初,三星和Micron開始有關閉部份晶圓廠的行動,DRAM價格方有回溫的現象。


表五 全球記憶體市場預測
  2000 2001 2002 2003
DRAM 市場規模 31546 10526 8509 16550
成長率 36.3% -66.6% -19.2% 94.5%
SRAM 市場規模 7394 5351 5800 7500
成長率 62% -28% 8% 29%
非揮發性 市場規模 14199 10864 11822 16147
成長率 101% -23% 9% 36%


在2000年秋Internet的泡沫開始破滅,通訊基礎建設急踩煞車,使得通訊IC庫存惡化。大部份的新興網路和通訊服務業者缺乏資金之奧援,網路擴充戰爭停頓,使得庫存消失牛步化,到第三季方獲解決。手機也有類似問題,且同時存在手機和IC在各通路上都發生庫存的現象。所以第三季幾可確認是谷底。


由於經濟復甦遲緩,通訊和手機的需求依然不盡理想,幸虧庫存已近完成調整,會帶來若干新需求,第四季的情況會稍好。2002年的IC產值可望比2001年略為增加。


半導體業者在2001年受創嚴重,即使是TI、STMicro都在第三季轉盈為虧。各業者開始節制成本支出,預計全球2001年的成長率為-32%。由於2002年半導體景氣並無反彈的跡象,2002年的成本支出將更少,預估會有-25%的衰退。


表六 全球LCD產值和設備投資額預測
年度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生產值 9501 9789 9891 17702 22982 25380
設備投資額 2413 4610 2109 5003 8354 6094


LCD壓力可能延伸至2003年

2001年PC出產量的衰退,不僅重傷了半導體,對於LCD的打擊更大。儘管LCD的應用市場漸有分散的傾向,依賴PC的比重程度仍高。依LCD的生產面積為基礎,仍有70%的市場集中在PC,當中又以Notebook的比率為最高。


日本業界早在90年中期即已飽受LCD產銷不平衡週期性循環之苦,而極力擺脫依賴Notebook。如今業界並未真正脫離對Notebook的倚重,但卻另以擺脫CRT做為新的訴求。事實上儘管電子產業陷入空前的寒冬,顯示器業界在技術的開發上,出現了前所未見的多元化,如同IC一樣邁入多樣少量的新時代。


依德意志證券的統計,2001年的PC出產量較2000年減少3%,達1.24億台,當中桌上型PC的成長率為-5.1%,Notebook只有4.9%的成長。以LCD的總面積換算,Notebook佔了43%。至於LCD監視器,拜和CRT落差縮小之賜,2001年出貨量較2000年倍增,達1400萬台,以LCD的總面積換算,約佔了27%。非PC的應用領域佔了30%,分別由行動電話手機、電視機、PDA、數位相機等多種應用領域所瓜分。


展望2002年,Notebook的成長估計在10%左右,配合LCD監視器需求持續明顯的成長,2002年全年的LCD總需求量成長為24%(由14.1吋面板換算),2003年則為17%。LCD業界的生產能力擴充方面,2001年底較2000年底增加了25%,換算14.1吋之產能約為465萬片,產能過剩比率為10%。


由於2002年~2003年,每年的產能擴充速度大約為17%,據此推算,2003年底將有6%的多餘產能,因此LCD產能過剩的現象或許不比2001年上半年嚴重,未來兩年仍難發生產能不足的現象,LCD的價格壓力依然存在。


《圖一 全球半導體市場預測》
《圖一 全球半導體市場預測》

LCD產業經營激烈

2001的LCD產值成長持平,部份預測認為有微幅成長(表六),Nikkei Microdevices等則以為會有-5%的下滑。受到供過於求的影響,TFT LCD的平均單價大幅下滑,尤以2001年上半年最為顯著,是導致市場成長停滯的原因。


LCD業界在接連於1999年和2000年產業的投資,以因應當時產能不足的狀況,投資規模之大,是歷年所罕見。當中以台灣業界積極跨入此產業,貢獻最大。不過在2001年之後,投資的幅度顯然已漸緩和(表六)。


由於日本業界漸有退出PC市場的傾向,在大尺寸TFF LCD玻璃基板的投產量成長較為緩和。台灣業界有五家專注PC用面板的生產,聚能的效益逐漸發酵,未來幾年玻璃基板的投產量將可直追南韓和日本。日本業界將轉型在低溫多晶矽的技術統合上,並利用舊生產線轉型生產手機用小尺寸彩色面板,形成全球LCD產業區域性分工的現象,由於PC用面板價格競爭激烈,擁有多產能的業者應能掌握價格和尺寸的主導權。


故2001年出現了合併的熱潮,如聯友和達碁合併的友達,奇美跨洋吃下IBM的DTI。未來LCD將和DRAM一樣,走向少數業者分庭抗禮的局面。


顯示器業界積極分散市場

基於景氣的沉重壓力,各業界極思分散風險之道。顯示器業界即是一例。


LCD對監視器市場滲透的緩慢,以及受到PC景氣影響等大的負面因素,已明顯貶低了對監視器龐大潛在市場的正面效益之期待。屬於顯示器領導地位的日本業界,已痛下決心,朝分散市場努力。被視為可和監視器相比擬的大公司來自TV市場。惟在市場開發模式上,若將液晶TV比照一般TV方式行銷,勢必面臨和監視器類似的價格阻力及障礙,而需另結合新的概念,塑造液晶TV有別於一般TV不同的面貌或使用型態。最適切的作法是以液晶TV充當TV和PC的混合平台用顯示器,可從事Internet和「動態影像的應用」,或為「個人用TV」,尺寸設定在15~18吋。


這種市場定位多少和LCD監視器市場有所重疊,但額外具備動態影像顯示能力,使其應用範圍拉廣,並改在家電通路上行銷,單價可以提高,並和PC市場取向區隔,嚴格地說,屬於衍生的產品,而非原有的監視器市場導向。


此一結合新概念的市場導入方式,主流尺寸集中在15吋左右,利基型態的味道濃厚,並以日本此區域市場的接受度較大。部份LCD業者寧以大尺寸直接攻入一般TV,企圖以此法大量消耗LCD面板,傾向泛用品的操作,而非附加價值的賦予。


表七 全球LCD主要生產國玻璃基板投入片數預測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台灣 0 34 165 312 441
南韓 90 120 246 342 348
日本 192 204 248 365 483


LCD TV未來年成長率可逾100%以上

LCD TV的最大製造商為Sharp,在2001年第一季的佔有率為90%,其餘由LG、松下、Sony和三洋等業者瓜分。2000年全球LCD TV市場只有19.1萬台,全球的普及率僅有0.56%。由於自2001年第一季起,LCD TV平均每吋的價格,已由2000年第一季的94美元,遽降為70美元,未來市場將大有斬獲。


Electronic Jounal估計2005年時LCD TV的普及率為4%。Nikkie Mcrodivices認為LCD TV未來幾年的出貨量成長率可達100%以上,2005年時可望達1000萬台。在尺寸方面,LCD TV原有跟隨LCD監視器15吋化的主流走勢。在2001年Sharp推出零售價只有800美元的13吋LCD TV,平均每吋價格遠低於90美元,而造成熱賣,反使13吋的銷售量最好。


在LCD的領域裡,佔有率最高的業者應有辦法操控市場,由此可得明證。過去華映在CRT上,當策略性地在缺貨的狀況下,大量產出14吋,延後技術較不成熟的15吋出貨,而使15吋和14吋的世代交替往後遞延。


Sharp除了在中尺寸的LCD TV著力之外,2001年9月發表了30吋的LCD TV,正式進軍TV的主力市場。三星則試裝40吋的LCD TV,並聲稱2003年價格將壓低至和PDP相當。


表八 2001年前2季全球PDA製造商排名與市場佔有率
  2Q01出貨量(台) 2Q01佔有率 1Q01出貨量 1Q01市佔率 成長率(%)
Palm 898,000 32.1 1,790,000 50.4 -50
Compaq 450,000 16.1 278,000 7.8 62
Handspring 300,000 10.7 565,000 15.9 -47
Hewlett-Packard 192,660 6.9 130,437 3.7 48
Research in Motion 115,000 4.1 163,000 4.6 -29
Hi Tech Wealth 110,000 3.9 39,200 1.1 181
Others 729,937 26.1 584,657 16.5 25
Total 2,795,597 100.0 3,550,294 100.0 -21


LTPS在高解析度產品上比a-Si有利

LCD業界的另一個努力方向在於低溫多晶矽(LTPS),以有別於廣泛使用於PC的非晶矽TFT LCD(a-Si)。先驅業者東芝率先從中小尺寸下手,並在良率逐漸拉高,成本降低之後,再轉向Notebook,已推出14.1吋XGA。為了統合戰力,東芝和松下將在2002年四月成立合資企業,專攻LTPS的開發,並宣示a-Si時代已經過去。


東芝和松下在2000年的LCD營收分別為15億和12億美元,兩者合計的佔有率為10.8%,僅次於Sharp的16.6%和三星的12%,略高於LG Philips的10.4%,成為全球第三大供應商,之後的新公司,致力成為LTPS的領導者。首先是利用LTPS的高解析度特性,在2002年領先業界推出200dpi解析度的手機和PDA用面板,拉大和a-Si性能的距離。


現行主流手機所使用的畫素為QCIF(176X144),第三代手機(FOMA)為174X220,改用LTPS之後,可進階至CIF(352X288),遂使QCIF的100dpi一躍至CIF的200dpi。PDA則從現在的主流QVGA(320X240),在2002年昇級至VGA(640X480),4吋的PDA面板解析度超過200dpi。解析度提昇的同時,將增加驅動IC之成本,而LTPS可將週邊驅動電路在面板內集積,可降低成本。LTPS業界認為超過150~200dpi,LTPS比a-Si的成本有利。


除了Sony和三洋也是既有的LTPS積極推動者,並在小尺寸市場大有斬獲之外,若干新興業者也開始在LTPS佈局,如三菱推出2.15吋反射式LTPS LCD,並和Philips Mobile Display System結盟。Seiko Epson也初次開發LPTS的4吋透通型VGA LCD,2002年可能投入手機和PDA用2~5吋級的開發。在不景氣的當頭,LCD業界在技術的開發上依然呈現出蓬勃、多元化的景象。


表九 北美地區整合WLAN的Notebook出貨量預測
  2001 2002 2003 2004
SOHO 307,380 673,925 967,554 1,429,567
小型企業 450,531 806,351 1,053,487 1,473,642
中型企業 672,950 1,204,430 1,573,573 2,201,150
大型企業 1,207,853 2,161,789 2,824,349 3,950,766
教育 107,105 237,152 362,851 545,546
家庭 195,709 520,670 1,213,262 2,107,725
合計 2,943,528 5,604,318 7,995,077 11,708,397


PDA受景氣影響但業界未減熱絡態度

最壞的狀況常是新的機會之再造,緣起於九○年代初期的PDA,在世紀交接之際,廣受業界的重視,承接2000年的火力,仍可謂2001年最熱門的產品之一。2001年另一個最受注目的產品是WLAN,PDA和WLAN的結合也被視為未來最關鍵的應用。


其實受到景氣的影響,PDA在2001年第二季的表現並不理想,出貨量比第一季負成長21%(表八)。這種黯淡的結果不但未令業界卻步,反而加速開發。DataQuest估計,2002年時至少有20家以上的製造商將推出PDA新產品。在PDA的市場佔有率仍微乎其微的Sony,在2001年四月特別為PDA成立了「Handheld Computer Company」,其組織位階和Notebook相當。


2000年在日本PDA市場佔有率達23%,保持領先的Sharp,其著名的Zaurus一向採用獨自開發的作業系統,為了進一步進軍海外市場,新機種將採用Linux的作業系統。由於可見PDA的發展方興未艾,景氣不振所引發的一時之間的挫折,並無法掩蓋其明日之星的十足潛力。


事實上,原本具備絕對領先優勢的Palm 公司,在各方的圍剿下,2001年第二季的佔有率只有32%,聲勢大為滑落,證明只要肯在產品的差異化上下功夫,新進業者依然可保有不錯的競爭力。沒有一定的標準和型式、可運用的產品策略空間大、待開發的應用方式不勝枚舉等特色,造就了PDA特殊的發展和競爭模式,正足以彰顯PC老態化下此後起之秀的可貴之處。


PDA獲利不易卻不得不奮力一博

目前為止,PDA製造商很難獲取利潤,也不否認此市場經營的困難。PDA的款式多樣而少量化,不易在設計以及製造上取得經濟規模;可是由於競爭相當激烈,價格不易往高處看,因而使獲利空間相當有限。然而業界卻仍得大力投入。以PC製造商的立場,視PDA為次於Notebook的第三個核心製品,亦是向無線通訊扣關的敲門磚,重要性自難以否定,甚至寧以Notebook的獲利來支撐PDA的事業擴展。


PDA眾多功能的開發,不只是PC,也是數位家電產品的延伸,並橫跨企業用和消費用兩大市場。諸如店頭顧客資料的輸入、流通型POS端末的替代、庫存產品資料的接取等企業用途,以及影像、音樂檔案的下載,利用電子地圖資料的導航系統,和攜帶式電玩等娛樂性與個人資訊等用途。


因此,家電製造商亦不能放棄PDA此一市場。儘管PDA有如Notebook的微型化,擁有豐富人機界面設計和功能開發的家電業者,仍保有相當的競爭優勢。行動電話製造商則由所擅長的無線通訊和手機化的角度跨入PDA市場,頓時使PDA成為各界角逐的共同平台。


PDA和WLAN結合蔚成趨勢

自2000年初以來,業界對WLAN的發展潛力,寄予無比的厚望,而紛紛投入該市場的開發。Intel甚至認為WLAN將是Notebook近年來最重要的關鍵性應用,可因WLAN的引進,帶動Notebook下一波市場的活絡(表九),使Notebook可以維持過去輝煌的高成長。相較於desktop在新興應用的貧乏,Notebook似乎顯得較為樂觀。儘管Notebook和WLAN的結合,依然鎖定在企業用市場為主,在家庭市場的滲透亦將有相當出色的表現,因此WLAN對於Notebook的發展意義是多元化的。


然而近來對WLAN在PDA應用重視的程度與日俱增。PDA與Notebook最大的不同是前者是隨身攜帶的資訊工具,上網不能只限於企業內部用WLAN,且其體積小,開發歷史淺短,所需解決的技術問題要比Notebook多。以無線通訊的功能來看,PDA就得具備漫遊的能力,所需開發的技術不單只是WLAN,也需要行動電話服務的支援,挑戰難度較高。


從產品的意義來看,PDA更能貼近個人化的色彩,恰與Notebook形成互補。PDA的普及以及漫遊機能的結合,將掀起WLAN以及2.5G/3G漫遊服務的開創,並激勵VoIP技術的引進,在實質的意義上,尤勝於Notebook和WLAN的結合一籌。


MP3制度和環境面未臻健全難以發展

和PDA一樣在2000年被看好的MP3,在2001年的表現則不如預期。MP3自1999年開始引起業界的注目,並在2000年大舉投入之後,市場狀況並未如預期地樂觀。In-stat在2000年秋估計2001年將有480萬台的出貨量,後又修正為391萬台,但和實際的景況有相當的差距。各市場分析公司對MP3 player的預測出現兩極化,In-stat和DataQuest均認為2004年可超越或迫近1000萬台,但也有不到300萬台的悲觀見解。實際上這些都是魔幻數字。


MP3最大的特色是可從網路上下載,所需支配的電路性能不必十分強大,需要的儲存空間有限,故幾乎可以存在任何個人化的資訊或家電裝置上。然而業界真能從此具創意的功能上擴展商機,才是重點。


從上述MP3的各個特徵,的確有推動市場大幅成長的潛力。從硬體層面來看,不需要耗費極大的研發資源和成本,就可進入市場,並創造新的應用,頗有小兵立大功之效。可是鋪陳MP3的最關鍵條件-音樂版權保護和網路接取的親和力未臻健全,成為市場停滯不前的最大元凶。


MP3是新興網路公司可前進音樂市場最直接、最有效的利器,卻缺乏長期的金援,以便對傳統唱片業做持久戰。在網路泡沫幻滅之後,其處境更加艱困,自無力再擴展版圖。傳統唱片業對可能瓦解既有唱片通路型態的MP3,一方面採抗拒姿態,另一方面又設法提出自己的解決方式。


此一兩面手法,前者在於利用侵權議題撲殺新興網路公司,維持主流的地位;後者為一不得已的備案,萬一前者的成效不能達預期的效果,就得加入此一新戰場。當網路公司在金援彈絕和訴訟暫告失敗的雙重挫折情況下,唱片公司自然就缺乏動力投注在網路音樂事業上。MP3市場停滯並非代表此市場將如曇花之一現,而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潛沈,待包括軟硬體平台、版權保護、代費制度等整體環境健全化之後,方有再出發的可能。依DataQuest的統計,美國家庭當中只有2%曾因下載音樂而付費,此市場可待開發的潛力依然十足。美國一投資銀行Broadview International認為網路音樂市場必須再等兩年才能有所為。


結論

在2001年此最壞的年代,我們看到了業界在慘淡的當頭,依然奮力不懈,並從中找到新的希望。限於篇幅的關係,無法一一詳述,但由本文的介紹中,PDA、WLAN是令人十分振奮的產品;MP3則需要時間和制度的鋪陳;DRAM記憶體和PC用LCD亦得再等待,方有復甦的機會;另外在TV用LCD和LTPS又見到LCD的新機會,業界沒有沮喪的理由,只怕沒有更好的衝刺,持續努力。


相關文章
CAD/CAM軟體無縫加值協作
雲平台協助CAD/CAM設計製造整合
光通訊成長態勢明確 訊號完整性一測定江山
分眾顯示與其控制技術
Sony強力加持!樹莓派發表專屬AI攝影機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慧榮獲ISO 26262 ASIL B Ready與ASPICE CL2認證 提供車用級安全儲存方案
» 默克完成收購Unity-SC 強化光電產品組合以滿足半導體產業需求
» 新思科技與台積電合作 實現數兆級電晶體AI與多晶粒晶片設計
» 恩智浦提供即用型軟體工具 跨處理器擴展邊緣AI功能
» AMD攜手合作夥伴擴展AI解決方案 全方位強化AI策略布局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45.39.53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