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Design House、Design Foundry與Design Service
 

【作者: 黃俊義】   2001年12月05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13604】

在全球性的產業分工中,台灣居於主要IC設計者的地位幾乎可以確認了,但IC設計業仍可分成好幾個層面,因為在越來越精密複雜與規模化的專業領域中,並不需要每個流程都要精通全包,事實上這也是越來越不可能的事,所以將來IC設計業者也會自然形成其特殊的上、中、下游分工體系。最近有許多廠商興起所謂Design Service(設計服務)的概念,這種新服務主要能提供業者一些設計的工具環境、媒介IP元件,以及其它Consulting工作。但在既有IC Design House與Design Foundry(創意電子所提出的概念)的劃分中,兩者與Design Service的內涵仍有重複模糊而難以界定之處。


傳統上一般IC設計公司都叫做Design House,或者也有人戲稱他們是半導體產業中的「Foundriless」,即沒有晶圓鑄造廠的IC工業。其實IC設計業在半導體產業中扮演著垂直整合的角色,從基礎電子產品(如DRAM、CPU)到應用電子產品(如通訊IC、消費性IC),業者間在所專精的領域上就有很大的區別。將來在SOC的趨勢下,除了傳統Digital與Analog種種技術專門開發者外,配合應用系統的混合處理,必須將IC業者劃分得更為細膩,才能顯現出其本身的特色來。但這只是IC設計業一種橫向的分類而已,我們還要根據業者之間的分工關係來劃分其定位,以便業者能夠認清方向、各司其職,同時也能夠相互之間展開合縱連橫的工作。


對於IC設計業橫向與垂直的分門別類,我們可借用IT產業來加以說明,IT產業中橫向的專業領域如做各類電腦主機、印表機、掃描器...等等,每一種都可分出不同的業者型態,而IT產業的垂直的分工體系如上游的規格系統設計、中游的製造加工與下游的軟硬體整合,也是重要的角色區分與產業定位。所以IC設計業除了目前橫向的專業領域劃分外,建立垂直的分工體系也是勢在必行。我們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將來所謂Design House可以扮演比較上游的角色,他們不見得需要了解細節的設計程序,反而應該注重idea或概念的落實應用,初步的架構成立了,就可以交由Design Foundry來代工設計。Design Foundry必須是設計製程的專家,他們能夠幫助上游業者快速的達成設計成型的目標,隨時又都能配合調整客戶的需求,並且銜接後續程序的驗證乃至於實體量產。


至於所謂的Design Service,雖然在IC設計的各階段都有需要服務幫助之處,例如幫忙尋求適用的IP、初期的試驗等,但他們的定位應該要偏於下游的整合服務,例如軟硬體的整合與驗證、Layout P&R服務等,這幾乎是過去EDA廠商的角色,其實Design Service的發明,正是EDA業者加入IC設計分工體系的新名號。但現在Design Service者連設計的方法也要過問,就有一點反客為主了,或許這是因為經驗上累積的心得,EDA業者「愛之深、責之切」,Design House不聽老人言,恐怕也會落得「吃虧在眼前」哩,不過這都只是產業分工初期的模糊現象,將來定位清楚之後,當做一種參考建議就可以,並且這也是上中下游間正常而良好的互動模式。


過去的IC設計工程中,一個Design House內部也要分Designer、CAD engineer與DFT engineer等,這也是一種垂直的分工體系,在這個體系中當然每一個環節位置都同等重要,但就通常了解,成品一出來總是由Designer出盡風頭,CAD engineer也算是功臣一個,而默默耕耘的DFT engineer則不被突顯重視矣。這在過去IC設計較不複雜的情況下,倒也不令人意外,但如今走向SOC的複雜整合設計後,也許Design House還是要有這些職司者,但很多部分也都會被Design Foundry與Design Service分工去了,將來隨著整合設計與驗證之重要性與規模化,CAD與DFT engineer也會水漲船高,出路則更為寬廣了。總而言之,在產業垂直分工中並沒有高下之分,不管是Design House、Design Foundry或Design Service當會逐漸界定清楚,將來互通有無、合作競爭,也不過是各司其職而已。


相關文章
以數位共融計畫縮短數位落差
智慧無線連結:驅動現代生活與未來創新
感測器融合:增強自主移動機器人的導航能力和安全性
生成式AI為製造業員工賦能
IEK CQM估製造業2025年成長6.48%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工研院開發智慧舒眠睡墊 可監測使用者心跳等睡眠數據
» 資策會通過ISO 17020國際認證 助半導體與電子製造業突破資安挑戰
» 工研院SiC技術亮相日本 助攻電動車產業升級
» MIT新創公司革新能源技術 以低成本地熱煉氨
» 微波技術革新氫能生產 韓國研究團隊大幅降低製氫門檻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49.254.35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