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元件頻率越來越快,系統板頻率隨著元件增加時,常常會出現EMC問題,傳統上EMC被視為一種黑箱的藝術,實際上來說,EMC可以使用電磁學上的馬克斯威爾方程式概念來解釋,我們等一下會推導數學式來敘述幾項重要觀念。首先我們先來解釋一下EMC與EMI的定義:
EMC (Electronmagnetic compatibility)電磁相容:產品能夠在一電磁環境中工作而不會降低功能或損害的能力 。
EMI ( Electronmagnetic interference) 電磁干擾:電子產品中之電磁能量經由傳導或輻射之方式傳播出去的過程。
印刷電路版基本概念
首先,我們先談一下印刷電路版的基本概念,當我們要設計一電路板時,首先要考慮的是需要多少佈線層( routing layer)及電源平面。層數之決定在於雜訊免疫力、功能規格、信號分類、佈線的net與trace數目、VLSI元件密度、匯流排佈線、、、等等。
一般而言,訊號在傳輸線上的電磁特性,會隨頻率變化,當電路板上的工作頻率上升到夠高的時候,使用一般導線的佈線方式,會開始感覺到越來越不適當,開始考慮改用薄膜線來做佈線訊號,且地線與電源也開始改成大面積的薄膜面,而「電源膜面」與「地膜面」間的「間隙」距離,在耐壓可容許的範圍內,應越小越好,以建立大的電容效應,來消除雜訊引起的波動。
電磁效應之因應
由於高頻所引起的電磁效應,會改變原訊號波形,嚴重者會影響系統功能,所以系統有高頻訊號時,如clock,訊號線的Layout就必須很小心,必須改用transmission line或wave guide。在高頻區使用Transmission line傳送訊號有下列數點理由:
1. 它的傳送波速最快,V=1/(LC)^-0.5,式中L是指單位長度的電感量,C是指單位長度的電容量,波速與PCB材料之ε、μ有關,不同材料電路板,波速不一樣。
2. 電磁波是沿著transmission line分佈而且大量localized,互相干擾較少,且較穩定。
3. 一般導線的電路特性,沒有公式可以預知,但transmission line卻有建立好的公式群,可以推求各種想要知道的電路特性及參數,這是電路工程師最需要的依靠點,也可以避免實際線路與推算電路間的誤差。
電路板上最常用的transmission line是microstrip line與strip line,適當的使用microstrip及stripline方式在PCB層面壓制射頻輻射,會比在機殼或金屬圖裝之塑膠殼上下功夫好很多。因為使用埋入於PCB內之Ground和Vcc層平面是壓制PCB內Common-mode RF之重要方法之一,理由是這些平面會降低高頻電源分佈阻抗。
(圖一)顯示出兩個主要分類microstrip及stripline的差異,描述如下:
《圖一 電路板上最常用兩類transmission line》 |
|
1. Microstrip:
指PCB外層的trace,經一介電物質連接一整片平面。microstrip方式提供PCB上的RF壓制,同時也可容許比stripline較快的clock及邏輯訊號。較快之clock及邏輯訊號因為較小之耦合電容,會有較低之空載傳輸延遲。Microstrip的缺點是PCB外部訊號會輻射RF能量進入環境,除非在此層上下加一金屬屏蔽。
2. Stripline:
信號層介於兩個solid planes(Vdd或GND)之間,stripline可達到較佳之RF輻射防制,但只能用在較低之傳輸速度,因為信號層介於兩個solid planes之間,兩平面間會有電容性耦合,導致降低高速信號之邊緣速率(edge rate)。stripline之電容耦合效應在邊緣速度快於1ns之信號上較於顯著。一般而言,使用stripline的主要效應是為了完整遮蔽內部trace之RF能量,所以對射頻輻射有較佳之抑制能力。
訊號在高頻時,容易產生輻射trace,所以我們利用PCB層數來抑制輻射trace, 除了要注意的是輻射trace容易產生之外,其它內部連線或元件仍然會造成問題,隨著系統、元件、trace之阻抗,會存在阻抗不匹配(impedance mismatch)之問題。不匹配之阻抗會使RF能量由內部trace耦合到其他電路或是自由空間,進而產生EMC或EMI問題,所以除了使用元件之接腳電感最小可降低輻射現象外,阻抗匹配也是抑制EMC重要一環,我們選擇常用的microstrip line利用電磁學來推導地迴路(迴返電流)的存在與trace阻抗的計算。
如(圖二)所示在一△X長度內,相對應的電壓變化為△V,則:
同理,相對應的電流變化為△I,則(如公式二)
在steady state時δ/δt=jω,代入上兩式,共解分別得:
這是transmission line上的電波方程式之一,解之得:
此兩式是已經把time domain的影響並回公式中:
r=α+jβ
α的單位為neper per unit length (代表能量的單位衰減量為dB)
現在因為電路板越做越好,使得α≒0。
β單位叫做degree per unit length,β=2π/λ (代表波沿著transmission line,在同一瞬間,不同位置的度數變化)
(4)式中表示,在transmission line上,通常存在著相向而行的兩個波,一為含e的叫前進波,e含的叫逆向波(反向波)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迴返電流,在此得到證明。
Ζ0叫transmission line的特性阻抗,當transmission line沒有loss時,α=0,Ζ0=﹝L/C﹞,單位是ohm。Ζ0是高頻電路工程師,在電路板設計microstrip line時,必須預知的參數之一 。
選擇PCB層數的方法指引:
在談完trace以及阻抗匹配所引起的EMC效應後,接下來要談的是選擇PCB層數的方法指引,這些方法並非一成不變,可以依照上述觀念、功能要求及trace的複雜度需要而做適當的修改,需要把握的重要關鍵是每一繞線層( routing layer )必定要相鄰一個完整平面。
(一)兩層板:
一般而言,兩層板有兩種layout方式。第一種為較老之技術,適用於低速之元件,包含DIP包裝的元件排成矩陣狀排列,現今比較少用。第二種為現今典型之應用方式。
第一種方式如(圖三)所示,將Power及GND以格狀Layout,形成每一格的總環路面積小於1.5吋平方,且Power及GND以90°角度分佈,Power在一層而GND在另外一層,並在每一個GND及Trace交接處即每一個IC,放置decoupling電容。
第二種規劃方式如(圖四)所示,常用於音頻之低頻類比設計。作法如下:
1. 將Power trace在同一佈線層,由電源處至每一元件以幅射狀拉線,減少trace總長度。
2. 將所有Power及GND trace相鄰平行佈線,此舉可使高頻的切換雜訊之環路電流最小(環路電流後面會解釋),因此不會衝擊其他電路及控制訊號。
3. 電源的trace不能相互交錯,以免造成Ground Lo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