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指出,台灣市場目前導入衛星車隊管理系統的客戶類型至少有下列18種:危險品運輸業、一般貨運業、貨櫃業、物流業、公車、計程車、遊覽車、交通車、廢棄物清運業、警車、消防車、保全業、業務用車、徵信業、傳統產業送貨車(飼料∕沙拉油∕菸酒)、高科技業送貨車(IC晶圓∕封裝測試∕液晶面板)、拖吊起重業、及醫療救護業。
其中,危險物品運輸業(如:中美和石化)屬於先期導入者,其需求考量點為安全控管,緊接著2002年開始,運鈔車及保全巡迴車加入車隊管理系統的行列,到了2003年,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要求甲、乙級清運業者必需安裝衛星車機,同年導入者還包括各地方縣市的警車及消防車,之後陸陸續續還有公車、計程車、遊覽車、物流貨運等業者,跟上衛星管理風潮。
目前導入衛星車隊管理系統的產業別相當多元化,但整體數量仍偏低,估計導入者僅佔商用車市場的3%,換句話說,未來還有97%市場空間等待被開發。
車隊管理系統效益 質化量化兼具
綜觀目前已導入車隊管理系統的企業,可發現其效益主要在於下列幾點:
第一、 控管油耗。
隨著油價日益高漲,控管油耗已成為企業降低運輸成本的首要課題,然而過往在無法掌握車輛行蹤的情況下,很容易增加不必要哩程數及油耗,例如:怠速時間過長、駕駛員駕車去處理私人事情、或是為了私藏回數票,捨棄高速公路改走省道等,但在導入車隊管理系統後,可以有效避免發生上述情形,所節省油耗成本視車隊規模而不一定,平均來說,系統導入後可降低5%的油耗成本。例如:竹科園區交通車公司導入系統後,每月油料節省新台幣75萬元。
第二、 降低電話溝通、聯繫的通訊成本。
車隊管理系統讓溝通形式由電話語音轉變成文字訊息,同時為企業與客戶節省溝通成本,從車隊營運最常出現的兩種電話溝通類型來看,一為派遣員向司機即時發佈派遣訊息之用,假設一台車一天減少三次電話聯絡的頻率,每一通電話的通訊成本為七元,那麼一個月就能節省630元,當車隊規模越大,電話溝通越頻繁,所省下的成本也就越多。
第二種則是客戶向司機確認抵達時間,目前大部份後台管理系統均有Web Base版本,只要預先設定登入帳號、密碼及權限,客戶就能透過網路連上系統,自行掌握車輛行蹤,不需要經過電話確認的程序,對企業來說,透過IT幫客戶減少營運成本,雖然無法帶來直接量化的效益,卻在無形中提升服務品質。
第三、 掌握實際車輛利用率。
在沒有系統前,企業只能憑感覺去揣測車輛利用率,其答案往往只有「很高」、「不好」等模糊不清的詞語,而車隊管理系統會詳實紀錄車輛進出的時間與次數,明確計算出目前車輛利用率為多少百分比,如:70%、80%等,作為企業提升車隊利用調度效率的基準,台灣某一上市公司物流配送車隊,導入車隊管理系統後,在不增加車輛狀況下,配送頻率由原本一日二次調整為一日三次,節省車輛及人員費用約1,200萬元。
上述所言為可量化的效益,此外,在質化效益面,則有確保司機會遵守公司訂的行車規則、降低管理風險及肇事率等。
發展瓶頸:從硬體穩定度轉變為使用者心態問題
早期在推動商用車隊管理系統時,SI廠商最常面臨車機穩定性的問題,由於汽車內部屬於高溫、易震動、粉塵多的環境,尤其是南台灣夏季來臨時,氣候更為炎熱,電子產品如果要在這種惡劣環境下維持正常運作,在機構設計、材料選用上都必需非常謹慎,但IT業者一來不了解汽車特性、二來沒有經驗,導致車機穩定性不足,容易出現故障、停機的情況,所搜集的行車資訊不完全、甚至不正確,無法創造更深一層的管理價值。
然而近年來,經由各種檢測與認證,不斷地修正產品品質,車機已能滿足市場對穩定性的要求,寶錄電子國內業務部副總經理黃日耀表示,現階段瓶頸反而是使用者的心態問題。
所謂使用者分成駕駛員和企業主兩個不同角色,先就駕駛員來看,運輸車輛在沒有安裝車機以前,司機在駕車過程中,可以自在地做任何事,即便累了停在路邊午睡個一小時,也不用擔心被發現,但是有了車機以後,企業可以掌握所有的運輸行為,令駕駛員萌生一股被監視的感覺,自然會想盡辦法反彈,甚至破壞車機,以前便曾經遇過駕駛員以安裝開關、灌水、破壞GPS天線等不當手法破壞車機的案例。
面對駕駛員的反彈聲浪,企業該如何解決?首先,高階管理者必需明確表達導入決心,再者,要學會站在司機角度來說明車機的導入效益,如:可以準時下班,才能令他們欣然接受。
當車機只做為監控用途時,司機多半會心生抗拒,但若加上調度派遣功能後,反倒變得樂於接受,此時車機在駕駛員心中,已不再被定位成監視者角色,而是一種可以提升工作品質的生財工具,傳統派遣模式乃是由派遣員以電話告知駕駛員,容易衍生各種人為錯誤,不是駕駛員抄錯、聽錯,就是派遣員報錯訊息,如今所有資訊通通顯示在外接的螢幕上,減少錯誤訊息的出現頻率。
至於對企業主來說,車隊管理系統則是一場管理上的大變革,在沒有管理系統的年代,企業沒有設置後台監控中心的必要性,如今不只要管理運輸車輛,還包括車上的科技設備,黃日耀認為企業在導入車隊管理系統時,不是只有金錢投資而已,連管理模式也得隨之重新調整,倘若企業主無法認同科技管理的價值,自然不肯同意如此重大的轉變。
其實,大多數企業主並非不認同車隊管理系統的價值,只是無法評估其投資報酬率,也就不願投入成本,企業主雖然清楚導入車隊管理系統的效益,但卻不了解這些效益究竟能創造多大價值,舉例來說,掌握每一部運輸車輛位置有什麼價值?調度最近的車輛可以省油,但該如何計算可以省下來的油錢?因此,SI廠商在推動車隊管理系統時,第一件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協助企業主估算效益。
以品質為車機評估依據 才是導入成功的開始
此外,投資成本也是造成企業主卻步的原因,車隊管理系統的投資成本分成三部份:建置費、通訊費及軟體使用費,建置費為只需支付一次的固定成本,通訊及系統使用費則為月付制,但若採取專案建置模式,則系統成本將被歸類到建置費用中,也就不需要按月支付使用費。
若進一步分析初期建置費用,可發現車機所占比例為最大宗,也因此,企業在導入時最在意車機成本,王建三表示,目前車機的市場售價從新台幣幾千元到上萬元都有,造成價差的原因包括製造商、IC晶片等級、功能、通過的認證數量等等,正所謂一分錢一分貨,價格低廉的車機,不只功能較少,在品質穩定性上也容易受到挑戰。
偏偏台灣企業在進行IT投資時,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價格導向,也就是在採購時,以價格為第一考量,造成車隊管理系統在發展初期,常出現客戶導入失敗的狀況,不過,也正因為曾有過的失敗經驗,讓這些企業在第二次導入時,變得特別重視產品穩定性。
其實,穩定性一詞相當抽象,無法從外觀來判斷,企業該如何評估與選擇?業者提出兩點建議:第一,要求系統整合商提供一到二個月的測試期,根據車機在測試期間的表現來做決定,第二,審視廠商所擁有資源的豐富度,如果SI廠商屬於服務導向,那麼當產品發生問題時,將派員親自到客戶處維修或更換零組件,但若純粹只是交易買賣性質,則會要求使用者自行肩負維修或更換之責任。
在車隊管理系統的未來發展上,硬體端已臻成熟,軟體端則大有可為,主要會強化系統的管理功能,舉例來說:增加示警功能,當出現不合常理情況時(如:不該出車時段卻有出車紀錄),便主動發送SMS簡訊給相關管理人員;或整合行車紀錄器,導正駕駛員開車模式,以達節省油耗目的;或提供Data Push服務,主動且定期地將報表e-mail至管理者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