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這個名詞,一度成為網路發展中猶如洪水猛獸一般的代名詞,因為在2000年起的網路泡沫化中,有太多的投入者中箭落馬,而這些投資者中更不乏砸下重金的財團事業,最後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鈔票燒光,然後黯然退出市場。
然而,所謂「真金不怕火鍊」,電子商務的發展並沒有被這些現象給嚇倒,它的便利和需求是無庸置疑的,只是需要摸索出合乎現實的一套玩法。想要在最後勝出,除了資金槓桿要能撐得久外,還得提出一套被市場接收的模式,而且要耐心地等待整體環境的成熟。
幾曾何時,在網路上訂貨消費已成為很普遍的事了。今年度對電子商務環境的調查尚未看到,不過在去年(2003年)經濟部商業司92年度的「電子商務環境整備及企業對個人電子商務推動計畫」中,根據該計畫調查結果分析,2003年我國B2C電子商務市場規模達新台幣220.9億元,較2002年157.5億成長近40.3%;在電子商店經營方面,2003年中已有28.3%的電子商店獲利,市場規模則以線上旅遊一枝獨秀,佔整體B2C市場48.5%。
與B2C同時在推動的,則是B2B企業間電子化計畫。由於這個部分的投資規模甚大,而且牽涉到產業面的連結整合問題,因此很需要有政府出面來提供補助與督導。當然,面對市場的快速變化,電子業的B2B發展腳步是最快的,尤其是在供應鏈管理(SCM)的部分,國內的廠商三、四年前起就紛紛收到國際大廠的通碟,言明若不能在期限內完成連線,將會失去訂單,在這樣的壓力下,即使是不可能的任務也要達成。
然而,這種產業性的電子化動力,並不限於電子產業而已。對B2B的需求效應,持續地在各個產業中發酵,而政府也繼續推動「體系企業間電子化計畫」,並將面向擴及到機械、紡織等其他產業當中。
一般人的印象中,或許還以為機械或紡織這類產業是人力浩繁、工作環境惡劣的傳統產業,其實不然。由於台灣的人力、土地等成本偏高,真正屬於勞力密集的生產段大都已遷往大陸,留在國內的,不是以台灣為運籌總部或設計中心,就是引入科技生產管理的作法,利用國內的高素質人才來從事高附加價值的生產工作。
這些產業不僅是在生產工具上需要高科技的輔助,在整個生產流程中,也有太多屬於資訊流的部分,更是需要提升資訊化的管理能力。特別是在消費者導向的今日,客製化產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在小量多樣及產品生命週期縮短的情況下,業者必須拉近與上、下游體系間的關係,才能更快掌握到市場的脈動,並且能迅速的回應這些需求。
這在機械、材料等產業中,感受也是很明顯。由於他們屬於電子產業的上游或週邊產業,自然也免不了被扯進這場與速度競賽的漩渦中。
在這幾年的推動中,工具機等機械行業也已陸續推動了數個以中心廠為核心的B2B供應鏈整合計畫,大多能體驗到電子化的效益。不過,當垂直性的中心廠體系供應鏈數量增加時,就開始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有許多的協力加工廠不只服務一家中心廠,而不同中心廠的資料連結方式不盡相同,這時就會造成協力廠資料處理上的很大困擾及負擔,而交易訊息無法跨體系相互流通,也就無法擴大交易對象,電子化交易的成效有限。
這正是產業訊息交換標準的需求所在。由於不同的產業都有其不同的特性,因此又需要制定個別的產業標準。在整個資訊流的標準制定上,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即由上而下的商業流程標準、文件格式標準、訊息處理標準和底層傳輸標準。其中以訂單類文件格式標準最為單純而基本,往往也是標準制定的第一步工作。
然而,要突破跨體系訊息交換的瓶頸,關鍵其實在於底層傳輸。雖然透過企業入口網站的瀏覽模式,體系間成員仍能獲得一些有用資訊,但真要做到有效率的協同研發及生產,最快的方式還是讓企業與企業間的系統能彼此溝通,而這就需要一個共通的平台與定義好的資料格式。
由於電子、半導體業在B2B的發展腳步最快,因此已有如RosettaNet的RNIF電子化標準,但對於其他產業來說,卻有適用性與高成本的問題。若要從頭開始制定出機械產業專屬的底層標準,則需要大量專業人士的參與以及經過縝密仔細的討論協商,這是費時費力的龐大工程,因此最好的方式是採用目前主流的IT技術與架構,在這個基礎下再導入適合產業的特性與需求,就能達到降低制定成本與快速導入的目的。
若考慮以往的DCOM、CORBA到Java RMI等技術,雖然能整合企業內的應用程式,但卻不能解決企業間溝通的問題。為了解決這類異質平台的資訊整合問題,一個新的標準架構 - Web Services,為企業點亮了一?明燈。
簡單的說,Web Services是一種可透過開放式網路通訊協定存取的應用程式元件。它在XML的互通性與可擴展性的基礎下,提供了共通的網路環境(SOAP)與共通的描述語言(WSDL),在這樣的軟體服務介面下,可以讓其他的應用程式使用。因此,企業可以利用Web Services建立一個以服務為導向的應用程式架構(Services Oriented Application,SOA),來滿足企業應用程式所需要的彈性與整合。
利用Web Services來包裝一個企業的資訊格式,有很多的好處,除了讓企業內異質系統上的應用程式、資料與流程能整合使用外,也能提供給外部廠商與電子市集一個整合式的介面服務。以產品查詢的這項功能為例,來自全球的潛在客戶不再需要找到特定公司的網站,只需要連上Web Services的電子市集,就能找到所需要的資料。
這無疑為產業開拓了一個很有潛力的新商機。至於對於資訊透明所帶來的衝擊,則需要以其他的經營利基來因應,例如更滿意的服務、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或更多樣的功能等,而最重要的前題是,讓更廣大的客戶知道自己有什麼、能做什麼?
因此,採用Web Services來發展產業電子化標準,該是一條既符合資訊技術趨勢,也很實用的康莊大道;各個產業若能依此而為,不僅能滿足自己業內的資料交換需求,也能推廣到與其他產業體系間的整合上,例如是從庫存掌控到與物流業者的配合;不僅如此,從B2B再到B2C也不是什麼艱鉅的新工作,而是水到渠成的事而已,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團結一向不是人的天性,經濟力量往往才是動力所在。我們期待更多的產業主動去整合、推動自己的產業電子化標準,但也相信,即使今日有人仍在觀望,有一天還是得做,要不然只有等著退出這個資訊化的全球市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