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政府在2011年宣布启动工业4.0后,全球各工业大国就陆续跟进,制定相关政策,台湾制造业与全球产业紧密连动,同时也是国内的经济命脉,必须与时俱进保持竞争力,因此包括产官学界都全力投入,协助国内业者进行新一波产业升级。
台湾从2012年开始推广智慧制造概念,经过3~4年的市场教育,整体市场大约在2016年开始启动,观察发展至今的态势,科技业是其中走得最快的产业,大型传统制造业次之,最慢的则是中小型业者。
产业特色不同 导入时程各有所别
科技制造业的智慧化速度发展较快有其先天背景。首先是科技业的技术先进程度向来位居其他产业前端,对各类新技术、新概念的接受度也最高,因此只要能确实强化产线效能,业者多半会有意愿。其次是科技制造业因产品精细、制程快速,在良率与效率的考量下,多数厂商都早已建置高度自动化系统,在既有基础往上延伸,难度会比其他制造业者低。
最后则是科技制造业的制程繁杂精细,必须藉由大量数据控制良率与产线效能,而智慧制造的特点就是整合IT与OT两大系统,让产线数据可以无缝流动,为企业内各环节所用,以提升其价值,
在此态势下,智慧制造就成为各业者提升厂管效能的利器,也因此科技业者对其投入意愿一直高于其他制造业。
图1 : 科技产业的制程精细,产量庞大,需要智慧制造的数据精准控制产线。(source:EPSRC CDT) |
|
大型传统制造业因生产系统庞大,涉及的制程设备过多,因此初期多采观望态度,不过这两年开始,行动已转趋于积极。传统制造业者投入智慧转型的意愿,也与其各自的背景有关。食品、药品、汽车制造等自动化程度较高,而且有撷取数据以作为生产履历的需求,因此多半会主动升级智慧制造。
值得注意的产业是金属加工,金属加工属于劳力密集产业,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不过近几年情况开始有所转变,因受少子化影响,台湾劳力资源逐渐下降,再加上年轻劳力投入金属加工的意愿不高,让厂内的人才产生断层,为了让企业永续经营,企业主必须让资深人员的经验以数位方式记录、传承,智慧制造的导入就成为必须。
在此同时,台湾企业近十年步入世代交替期,50、60年代创立企业的第一代开始交棒,接手的第二代经营者改革意愿通常较强,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也较高,因此台湾近期不少金属加工厂商都开始投入智慧制造,国内的多家工业电脑厂商近期也开始针对金属加工产业推出整体解决方案,因此发展潜力可期。
至于中小型制造业,因受制于有限的资源,数位转型的速度向来较慢,不过此一族群的个体企业规模虽然不大,但整体数量非常惊人,因此无论是西门子、施耐德、洛克威尔这类大型自动化业者,或是国内的工业电脑厂商,都会为中小型制造业设计合适的解决方案,因此业者若真有数位转型意愿,要在市场找到合适的导入厂商与智慧制造产品架构并不难。
确保不被边缘化 智慧化导入已是必然
虽然上述三大族群的智慧制造导入意愿与发展态势各有不同,不过在智慧化成为全球制造产业趋势的今天,深度倚赖国外市场的台湾制造业,其实已没有太多选择,智慧制造已是必走之路。
作为全球产业供应链的一环,台湾厂商所有的动作都必须与上下游紧密嵌合。为了精准掌握生产现场的状况,全球大型制造业一直都会要求上游供应商提供完整的产品数据,除了确保规格、数量与当初要求一致,另一方面也可作为产线运作的依据。
近年来,这些全球大厂纷纷展开数位转型,建立起智慧制造架构,让制造现场的生产数据透明化,并与其他系统链结,延伸出更多元的价值,作为上游供应商的台湾业者,也必须融入智慧化系统中,让自身产品的数据格式可与客户的系统对接。
因此,智慧制造的建构已是制造业立足全球市场的必要动作,已有订单者,如果脚步稍有延迟,就会给予竞争对手可乘之机,反之若有完整的智慧化系统,即便目前非客户的第一顺位,但仍可在自身的充分准备下,掌握住每个随时出现的机会,逐步扩大企业的营收规模。
图2 : 科技产业的制程精细,产量庞大,需要智慧制造的数据精准控制产线。(source:EPSRC CDT) |
|
智慧化不只对以外销市场为主的制造业影响至深,以内销市场的制造业,也会面临这场工业4.0浪潮所带来的冲击。在1980年代,台湾工业有第一波转型,自动化技术大量取代了手工业,当时不愿转型的业者被快速边缘化,短时间内就消失在市场。
这次的智慧化将引爆第二波转型,而且在全球化趋势日益炽烈的今天,台湾厂商要面对的不只是国内的竞争者,更包括挟庞大资源而来的欧美中日制造商,在此态势下,台湾厂商无法只凭借在地化优势应战,产线制程、商业模式都必须进化,将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更多元的价值,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步。
数位转型方法论 厘清目标才是关键
对台湾制造业来说,智慧已非「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何时做?要做到什么程度?而既然已须严正面对,业者就必须审慎因应。对于智慧化系统的导入,市场有一套方法论,也就是企管常用的5个W,Why(为何做)?做什么(What)?从哪里开始做(Where)?谁来做(Who)?怎么做(How)?
在这5个W中,「Why」的用意是企业必须先厘清问题所在,才能知道智慧化系统的导入是为何而做;「What」则是找到系统导入改善的目标;「Where」是抓出可改善制程效能的最大痛点;「Who」是建立内部专职投入的团队;最后的「How」则是从事厂寻找最合适的技术,让智慧化系统可以发挥预期功能。
从这5个W可以看出,在智慧制造中,技术并非位于首位,厘清目标找出问题才是系统成功的关键,也因此并非所有的数位化系统建置都必须投入巨大资源,意愿与精准判断,才会是智慧制造系统成功导入的关键。
**刊头图(source:Forb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