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電子市場對於智慧手錶開始重視,當時不斷有謠言傳出蘋果將推出iWatch。然,對於消費性市場而言,這項屬於全新產品的穿戴式裝置既沒有成功案例可循,且消費者調查結果也不能盡信,事實上就連三星、微軟、Sony這些大廠都曾在智慧手錶上鎩羽而歸,市場發展風險極高。
因此,在發展初期引發兩大派說法,一派認為這一股解放雙手的潮流將會成為科技業界的下一件大事;而反派意見則認為智慧手錶將只會扮演智慧手機輔助工具的角色,其重要性不如想像中的大,噱頭意味勝過實際應用。。
但是,就現況而言,穿戴式裝置正如火如荼的發展中。雖Google還未正式推出Google Glass,但是隨著2013下半年Sony、三星、高通等科技大廠紛紛推出智慧手錶等相關產品,已經讓穿戴式裝置市場瀰漫著十足的煙硝味,受到上下游供應鏈廠商的高度關注。根據Gartner報告顯示,2016年,穿戴式智慧電子產品的市場將達到1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
市場百家齊放
在歷經了2013年一整年的發展之後,2014年穿戴式裝置想必將會更加大鳴大放,浮現更多的商機與應用。2014年智慧眼鏡、手環、手錶、扣環及相機將會是主力發展的五種穿戴式智慧產品。
今年的CES展中,確實也見到許多廠商推出相關產品,市調公司Canalys指出,2014年將會是穿戴式裝置轉捩點的一年,市場的快速成長給了再行動裝置發展受限的零組件供應商、開發商新的發展契機,相關技術供應商也見識到了穿戴式裝置的成長潛力,正計畫進入此領域,更符合穿戴式裝置需求的軟硬體將會有更進一步的優化。Canalys分析師Daniel Matte表示,包括SoC、運動與健身的感測器、低功耗顯示器、作業系統以及相關材料或甚至設計都將會有更顯著的進展。
除了三星、Sony等市場主導者所主攻的一般消費性市場之外,穿戴式裝置還包含更多的面向,不僅衣物、手套、腰帶或者專攻特殊應用的產品在市場中時有所見,一反智慧手機市場掌握在幾家主要大廠手上的情況,在穿戴式市場中,有更多大大小小的廠商以許多創新的方式拓展其產品線,市場呈現百家齊放的熱鬧景象。
運動與健身市場當先鋒
當然,穿戴式裝置市場應用並不只侷限於資訊娛樂,更多的發展機會將來自於具備高進入障礙的藍海市場如醫療、零售、建築等產業,IDC也預估,2014年這些產業應用也將會快速發展。其中,當市場鎂光燈還聚焦於Google Glass或智慧手錶的同時,最先獲得消費者青睞的卻將會是健身和個人保健的穿戴式電子產品。
近幾年隨著個人保健及運動健身的意識逐漸抬頭,消費者對於個人健康更為重視。為了解決運動時,攜帶智慧手機的不便性,不少科技業者將主意動到穿戴式裝置上,開發各種具備計步器、活動監測、心律監測等功能的智慧手錶、腕帶、衣物或鞋子等產品,部分運動用品廠商也因應這樣的趨勢,開始建立穿戴式裝置的生態體系,以強化其品牌。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此類產品感到興趣,美國消費電子協會(CEA)一份報告指出,消費者對於運動與健身的穿戴式產品興趣已經從2012年的3%上升至2013年的13%,而這這個數字也反映在銷售量上,與去年同期相比,2013年健身相關的可穿戴式裝置銷量成長兩倍。CEA預測,這一類產品在2014年將有超過10億美元的產值,而具備身體機能監測或計步器功能的穿戴式裝置市場將持續擴大,而相關的App應用也將快速成長。
這一類穿戴式裝置市場的成長,也將改變消費者的生活,Angela McIntyre指出,穿戴式裝置將助長「量化生活」(quantified self)的潮流,透過將裝置配戴在身上,用戶可以追蹤個人生命跡象(vital signs)、活動等行為,並記錄一天的經歷為影像。穿戴式裝置成為最佳的數據收集器,不僅收集了環境數據,也收集了最完整的人類生理數據,即使非病人所收集之數據也一樣具有價值。
因此,除此了運動與健身之外,用於醫療與保健包括銀髮家庭保健監測、嬰兒心律、呼吸與睡眠監測等用途的穿戴式裝置也備受關注,透過這樣的科技,讓年長者可維持自力生活,同時也降低健康與個人安全風險。
科技與時尚的碰撞:智慧服裝
當科技大廠紛紛投入智慧眼鏡、智慧手錶等消費性穿戴裝置的同時,各個產業也都試圖加入穿戴式市場,這也引伸出許多不同的創新應用,例如服飾業者也加入了同一個市場。IEK資深分析師侯均元指出,穿戴式裝置並不是要與時尚相爭,而是要創造出一個「恰好可掛在手腕上的高科技產品」。
隨著標準平台的出現,讓更多的廠商投入市場,透過標準平台設計出各種不同的產品,滿足不同品味的消費者,而智慧衣服就證明了穿戴式技術也可以很時尚。搭上穿戴式裝置熱潮,紡織業者也將電子技術整合紡織品,在當中加入感測器、電子迴路、通訊元件等,讓衣物變得更為智慧化。
事實上,早在1990年代,電子大廠飛利浦就已開始探討電子結合服裝的商業機會,並且成立了一個專門的研究小組研究穿戴式電子產品的未來景象。當時研究團隊提出一系列概念服裝的應用,包括內建音訊控制、GPS和生物傳感器的電子運動服;具備嵌入式遊戲及安全系統的兒童互動服裝;針對青少年推出的結合MP3控制及耳機的服飾。菲利浦的目標是希望建立商業化的穿戴式服裝品牌。
因此,在2000年,飛利浦和Levi Strauss及義大利設計師Massimo Osti共同開發出第一款的智慧外套Levis ICD+。然而,礙於設計複雜、使用不便,並未獲得市場太多的關注,但卻也開啟了智慧衣物的可能性。
雖在過去,紡織品雖也有發展出類似的穿戴式技術,然而卻都只侷限於醫療等應用範圍較為狹隘的利基市場。不過近來,隨著穿戴式風潮興起,使的相關零組件更加微型化,並降低成本,讓智慧衣物開始有了近一步實現的可能,而人們對於運動、健身意識的抬頭,給了這些智慧衣物很大的發展空間。
為此,業者也發展出不同應用的紡織品,如發光紡織品,或整合軟性電路,透過不同布料的組合讓智慧衣物具備ECG(心電圖)織物電極測量、通訊、身體訊號擷取、外在環境提醒或者抗溼、抗輻射、防靜電等功能。而隨著這些電子紡織品技術不斷進步,智慧衣物也逐漸克服水洗的問題。
儘管智慧紡織品發展歷程較短,但相較於智慧手錶、手環能夠量測到的生理數據通常只侷限於身體某一部位,有限度的監測用戶身體狀況,智慧衣物則讓用戶可以將整套衣服穿上身,除了心律等生理資訊的監測之外,包括肌肉運動、熱量消耗等資訊也能一一呈現。也因此,其應用範圍更加廣大,市場預估智慧衣物將在20年內能夠普及,且2020年後,將會成為紡織市場的主流產品,屆時將會有更多想像不到的應用產生。
結論
整體而言,2014年穿戴式裝置將會持續蓬勃發展,更多元化的產品將會不斷出現,不過侯君元指出,市場成功關鍵在於業者何時能跳脫傳統思維,不再將穿戴式裝置視為智慧手機配件。對此疑慮,Gartner 研究總監 Angela McIntyre認為,未來隨著無線近身網路(wireless body area network, WBAN)的發展將會降低穿戴式裝置對智慧手機的依賴性,成為獨立產品。
McIntyre解釋,一個WBAN所設計出的穿戴式電子產品將由可無線技術連線的感測器、運算裝置及通訊裝置所組成,因此即使不需智慧手機,也可透過裝置內建的Wi-Fi或蜂巢式存取模組來進行資料溝通或語音訊號處理,如次將可大幅提升穿戴式裝置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