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擺脫代工 台灣自動化產業新契機
機器人大軍來襲

【作者: 丁于珊】   2013年05月15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9715】

深圳是全球最大也是最受關注的世界工廠,富士康的龍華廠也位於此地,近24萬名來自中國各地的農民工聚集在這裡,每天做著重複的動作數千次,生產出富士康代工王國的地位。


然而,因血汗工廠汙名難以擺脫、員工抗爭頻繁、甚至跳樓事件頻傳等負面消息,使得富士康備受外界抨擊。面對這些接踵而來的勞工壓力,讓郭台銘在2011年中喊出,三年內要用一百萬台機器人取代人力,同時提高富士康的生產效率。


而後,也有消息傳出,富士康已開始在各個工廠中佈署機器人大軍,當時根據知情人士透漏,已有約一萬台名為「Foxbot」的機器人進入至少一家工廠的產線中,截至2012年底,預估有另外的兩萬台Foxbot會陸續出現在其他工廠中。


自動化顯然已是富士康製造過程的一部份,也許最終將取代120萬名人力需求。


自動化推動製造業回流

Foxbot是富士康自行研發、生產的工業機器人,儘管目前只能從事部分簡單、重複性高的工作,且一隻機器人的成本大在兩萬至兩萬五千美元之間,約為一位富士康工人的三倍之多。但是擁有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國家工程師、國家工學博士學位,現任臺大電機工程學系教授羅仁權指出,郭台銘的方向是對的,只是時間沒有這麼快。


事實上,早在上一個世紀福特汽車創辦人Henry Ford就已經有了想用機器人取代人力的想法,他曾感概到:「我只需要一雙手,但是總會有一個腦隨之而來。」經過一世紀的發展,機器人如今才開始慢慢進入到工廠裏頭,取代人類的那一雙手。



圖一 :  工業機器人目前只能從事部分簡單、重複性高的工作,但卻能夠24小時不間斷的工作,達到「熄燈製造」的可能(圖片來源:module-r.com)
圖一 : 工業機器人目前只能從事部分簡單、重複性高的工作,但卻能夠24小時不間斷的工作,達到「熄燈製造」的可能(圖片來源:module-r.com)

表面上看起來,機器人的成本效益似乎仍比不上人力,不過就長期來看,機器人能夠24小時不間斷的工作,達到「熄燈製造」的可能;加上目前各種電子產品大多講求輕薄短小,精密度要求也越來越高,僅靠人眼難以去辨識零件上的缺失,自動化產線不僅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且可以縮短生產線,減少土地使用率。


利用機器人取代人力、建立自動化產線不只有郭台銘想做,歐美日韓等國也都希望能夠透過智慧自動化生產,將製造業拉回國內發展,甚至連中國也在積極佈局自己的自動化產業,羅仁權形容:「這是鮭魚返鄉,」當所有國家都將製造業拉回自己國內,對台灣來說將會是一大威脅。


儘管成本較高,但智慧自動化提供更有效率、更精細的生產方式來創造產值,並透過服務來增加產品價值。


此外,根據2012年一份台商的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在中國許多台商普遍遇到缺工及人才、缺單、缺通路三大問題,其中缺工及人才就佔了68%,且中國勞工薪資也有上升趨勢,世界工廠的優勢已不如以往,因此有16%的台商計畫減資、轉地經營或者撤資回台。


但是當初因勞力成本過高而轉移到中國或其他地區,如今在台灣勞力成本沒有降低的情況下,如何才能吸引台商回台設廠,工業局副局長呂正華回應:「自動化是一大關鍵,如果沒有自動化,台灣將會生存不下。」在產線自動化後,台商不會有缺工的壓力,反而能夠找到更高階的人才,創造更高的價值。


不只自動化 還要智動化

台灣是全球的重要生產基地,擁有良好的製造技術及3C產業基礎,同時也擁有機、電、資訊等專業人才及完整的產業供應鏈,具備極佳的自動化產業發展條件。


事實上,台灣發展自動化產業時來已久,早在70年代,台灣代工業正盛行時,訂單應接不暇,為了創造更多利潤,但又添購不起昂貴的設備,一些工廠在原有設備上加入油壓、氣壓及部分簡單的PLC(可程式控制器)控制系統,開始低成本自動化產線發展,雖然靈活性較低,但是能夠達到大量生產、效率高的需求。


直到近幾年,隨著技術不斷進步,自動化產業更進一步升級為智慧自動化,過去的經驗,如今成為產業升級的優勢所在。呂正華表示,台灣在資通訊(ICT)產業與機械產業支援體系完整,有助於智慧自動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而就剛起步的機器人產業,工業局金屬機電組科長蔡妙慈也提到,機器人拆解開來,無非就是機械、電機、光電等基礎技術,台灣在這方面發展完整,即使目前機器人沒辦法超越日本、德國,但在國際間仍保有一定的優勢。如今最大的問題在於,機器人的穩定度及可靠度仍然備受考驗,而這兩方面必須依賴廠商累積更多的實務經驗來證明。


為了加速產業發展,政府也開始擬定智慧自動化產業發展方案,搭配台灣產業生態鏈,發展工業機器人,同時也向下紮根,掌握核心技術。然而台灣因為代工背景所致,在這塊領域上相對弱勢,許多核心技術沒辦法真正落實。 ,


「機械是工業之母。」呂正華表示,因此我們現在要回過頭來,把基礎技術紮穩,才能打國際戰,「否則我們一瞑大一吋,別人卻是大九吋,台灣永遠也追趕不上。」


技嘉根留台灣

同時,政府也成立智動化服務輔導團,透過示範案例來輔導產業升級轉型,技嘉就是智動化服務輔導團的其中一個示範案例。


技嘉是國內三大主機板廠商之一,也是目前唯一在台尚有製造工廠的主機板廠商,由於主機板上的電容器相當多顆,在導入自動化生產之前,一條產線需要40個人力需求,且採用人工安裝的良率僅有80%,沒辦法進一步提升。


因此,技嘉開始導入由工研院開發的四軸Delta Robot電容插件系統,節省了9個人力,卻又能夠提升15%的生產效率,每年產值提昇2.25億,同時良率也增加至99.5%,技嘉希望從一貫化生產邁向智慧自動化生產,預計3年內將帶動主機板產業新建以及更新產線。未來技嘉也計畫將餅做大,將擴增10條自動化生產線來增加產能,確保根留台灣。


雖就單一產線來看,自動化取代了部分人力,但若十條產線都在台投資,整體來說反而能提升台灣就業率。不過呂正華也提到,自動化是必須長期發展的產業,台商短期內不可能完全關閉國外的工廠,將生產全部拉回台灣,當前的目標是透過導入自動化技術,擴大台灣的產線,維持台灣的競爭優勢。


台灣當務之急:找人才

然而,儘管台灣自動化產業似乎前景看好,但這當中也潛藏不少危機。羅仁權語重心長的指出,台灣的製造業、機械業靠著過去代工經驗練就出一身功夫,如今面臨產業升級,卻不見人才,「台灣的Level Cost已經沒有優勢了,我們的優勢在於優化製程及優化管理,但是人才都跑到哪裡去了?」


曾在德國當過學徒的羅仁權舉例,德國的工人在進入社會前,通常需要經過嚴格且專業的學徒培訓。在過程中,學徒不只在學校學習理論課程,也實際進入工廠裡加強技能訓練,通過學徒培訓的學生在畢業後通常能獨當一面,而不會有產學落差的問題。


反觀台灣,注重快速且大量的生產,人力大多是分工流水線制度,工人無法掌握整體作業流程、獨立作業,導致人力容易被取代或淘汰。另一方面,葉妙慈提道,學校就像一道牆,將學生和現實世界隔絕於兩端,學生畢業後沒辦法符合業界期待,導致畢業即失業是許多學生普遍面臨的難題。


此外,由於缺乏自主技術,且德、日自動化系統品質較好,許多廠商傾向跟這兩國購買,但是如此一來,若原廠不肯開放原始碼,在這之後的軟體修改將受制於人;若原廠願意開放,廠商仍需花費時間學習,缺乏效率。


「自動化的系統、軟體要自己寫,這很不容易,」呂正華指出台灣長期以來的問題,受制於過去代工的產業背景,一直為缺乏軟體人才所苦。因此,軟體人才的培訓也是台灣推廣智慧自動化的重要關鍵之一。


圖二 :  富士康的Foxbot未來將解放人手,取代120萬名人力需求(Source: The tech block)
圖二 : 富士康的Foxbot未來將解放人手,取代120萬名人力需求(Source: The tech block)

從優勢出發找方向

儘管還有許多挑戰,但廠商導入智慧自動化生產仍然勢在必行。方向是什麼呢?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副組長蕭仁忠指出,汽車產業的焊接、噴漆、裝接等流程的自動化需求最多,台灣也可以往這方面發展,但若僅以台灣本身當作市場,發展就很有限,「如果能夠打進中國這個大市場,「雖沒有本土廠商的在地優勢,但還是相當可為。」



圖三 :  汽車產業的焊接、噴漆、裝接等流程的自動化需求最多,台灣也可以往這方面發展(圖片來源:abc.net.au)
圖三 : 汽車產業的焊接、噴漆、裝接等流程的自動化需求最多,台灣也可以往這方面發展(圖片來源:abc.net.au)

除了工業型機器人外,健康照護及文創觀光兩大領域也是機器人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但這兩方面目前還需要更多的努力才有可能真正落實機器人取代人力的目標。


工控市場仍帶來很大的商機,呂正華說到,「自動化、機器人是未來的趨勢,尤其對台灣的電子廠商,能夠提高更多的產能及效益,」不過相較於消費性市場,工控市場需要更多的技術及跨領域的整合,以政府的角度來看,並不會特別偏重於發展哪一方,而是均衡發展。


他舉例,過去的DRAM產業只有產能而沒有技術,就如同一個人頭小肚子大,當腦部沒辦法供應新技術、新想法,產能卻又不斷提升,要消化這些過多的產能很辛苦。


「工控市場,尤其是機器人這塊領域,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政府傾向將基礎技術紮穩後,再慢慢往其他地方發展成勻稱的體態。」而這需要產業、政府、學校多方面共同攜手,長時間的不斷投入發展,才能辦到。


相關文章
產業計畫測試新5G行動技術Six Nines功能
因應市場規範 掌握龐大節能商機
如何對5G測試投資進行未來驗證
後PC時代 嵌入式系統縱橫發展
工業過渡:實現可信的工業自動化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AI驅動龐大資料生成 將迎來下一波雲端儲存需求挑戰
» MIT研發機器蜂 有望實現人工授粉
» AI 助力解碼基因:預測疾病風險的利器
» 世界經濟論壇聚焦微創神經介面技術 引領腦機互聯時代
» 貿澤與TE Connectivity和Microchip Technology合作出版重點介紹汽車分區架構的全新電子書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35.184.124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