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近這幾年的電視連續劇,有一類以企業競爭為劇情主軸的故事,相當受觀眾歡迎;無獨有偶國內IC半導體通路業也出現類似的劇情,規模第一大與第三大攜手成立投資控股公司,原本絕對的競爭對手變成親密夥伴,企業購併原本不足為奇,但是除了金融業之外,以控股公司方式為整併手段倒是電子產業首例;另外,國內產業在面臨全球化競爭,積極以規模創造生存空間,是否真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頗值得觀察。
世平興業及品佳於3月27日分別召開董事會,通過共同以股份轉換方式,設立「大聯大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並計劃9月1日大聯大上市,世平、品佳同步下市,加上先前世平收購富威70%股權,新公司總資產350億元、營收超過1100億元,員工人數2400人,亞太服務據點達50處,隨即躍升為全球第三大IC通路商,積極挑戰半導體銷售營收均超過2000億元的全球前兩大IC通路商Arrow與Avent,目標直指全球第一大。
根據世平表示,此一企業購併動作是在建立起一個具有高市佔率的大型通路商,進而整合、安定整體通路市場的秩序,這對於整個通路產業的發展,具有正面而積極的意義,而對於下游大廠客戶而言,也會是比較具有效率的作法。而負責協助此樁企業整併的券商也表示,IC通路商有代理權衝突問題,若以過去合併成為一家公司,代理權進行換約,可能會出現損失,此次世平、品佳透過控股公司來合併,仍保留兩家公司實體性,新建立一個控股平台,未來可能還會有IC通路商加入,大聯大投控規模會日益擴大。
以控股公司的方法固然是因應代理商的業務型態,對於國內高科技產業來說也不失為一個相當值得參考的手段,這幾年全球化的風潮對於台灣產業的發展帶來很大的衝擊,其中固然有許多好的影響,但是直接而全面的競爭壓力,應該是許多廠商感受最為深刻的,國際大廠以規模優勢壓的許多國內廠商喘不過氣來,大如鴻海、台積電這類國內規模屬一屬二的大廠,與Intel、微軟相較都顯得小巫見大巫,更遑論國內大多數規模不大的中小型企業了。
所以利用控股公司的模式,讓國內高科技產業變成幾個具備足夠規模的大型IDM,整合彼此的力量,發揮最大的綜效,這幾年在高科技產業大出風頭的鴻海與Samsung不都是以不斷整併擴大自身規模,豐富技術、產品實力而獲致成功。不過,HP前執行長菲奧麗娜的下台,就是一個一加一小於二的失敗例子,殷鑒不遠,國內廠商在進行相關佈局之前仍然有須多因素需要全盤考量,在執行的時候還有更多挑戰有待克服。
而就另外一個觀點來看,國內一直以來的產業型態都是「小而美」,這類廠商更是台灣過去創造經濟奇蹟的主力,在多數媒體針對世平服膺大者恆大的市場潮流,勇敢挑戰全球IC通路業龍頭地位,給予一致喝采之際,筆者認為具備高度專業化與技術能力深厚的小型廠商,仍然擁有生存空間,因為一直以來創造高毛利的還是小型公司,所以未來產業該朝兩極化發展,受擠壓的是規模中等的廠商,每個廠商必須認清自身的優勢與道路,積極調整因應。而國內產業在歷經全球化競爭的轉變後,也希望能再造全球經濟的「台灣龍捲風」。(廖專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