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的基礎就是「知識財產」或「智慧財產」。過去,我國電子業以勞力密集為主,但是,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崛起,業者被迫遷廠到對岸。這種做法只是治標之道,長期而言,對我國經濟的幫助是有限的。尤其,許多技術層次較低的生產線外移,對我國電子業的未來發展,其貢獻實在不大。
就資深研發人員的立場而言,電子產業外移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何建立起以「知識財產」為主的高科技,是大家共同的期盼。許多資深研發人才一過40歲都會遇到「進退兩難」的局面:一方面他們擁有豐富的技術知識和經驗,可是,受制於市場或其他因素,他們往往無法隨心所欲地發揮所長,甚或被迫離職、或改行,其實這都是浪費社會成本的。
另一方面,業界一味崇拜與採購國外大廠的技術、產品、工具、材料,摒棄「國產貨」,使有心從事「技術國內生根」的業者根本無法生存,「冰凍三呎,非一日之寒」,連新生代的年輕企業家也不敢冒險嘗試。這種現象在軟體、晶片、類比領域最嚴重,時至今日,這些領域的研發人才就最為缺乏了。
在權衡勞資關係和一起為我國的知識經濟打拼的前提下,下面兩點建議值得大家努力。
產業的「技術顧問」制度應該建立:由於技術領域一日千里,業主一方面要節省成本,另一方面又要準時開發出新產品,優秀的研發人才又非常難得,雇用經驗豐富的技術顧問將是解決之道。一般技術顧問只做短期性的系統規劃,所以,業主仍然需要雇用能將技術顧問的規劃內容,落實至執行面的一般員工。繼續「細部分工」將是高科技產業的常態,所以業界必須重視委外專案管理的質與量,並建立起合理的制度,讓資深研發人才對未來發展有信心,使技術真正能在國內生根,最後才能降低整體產業的研發成本和效能。
尊重「智慧財產」,並加強執法取締:知識經濟的成功在於業界能否普遍遵守保護智慧財產權的法律規定。反觀在中國大陸因為缺乏此共識,所以經營高科技產業很困難。「今天保護別人的智慧財產,明天別人也會保護你的智慧財產」,這種經濟秩序是由高素質的社會文化發展出來的,所以人文提升是科技進步的動力,知識經濟的成功與否大抵也是由人文素質決定的。
研發人才是電子資訊業發展的重要要素,「技術顧問」制度可以解決業界目前的人才荒問題,也可以節省人事成本和促進國內科技的發展,更讓資深研發人才有機會開創自己的事業。只要以契約約束,優秀的技術顧問將是我國邁入知識經濟的功臣。尊重「智慧財產」的口號已經喊了很久,可是主要是因為成本因素,少有人願意先尊重別人的智慧財產,再要求別人尊重自己的智慧財產。這種風氣需要大企業和政府執法機關的提倡和落實,今天不做,明天我們一定會後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