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校長Rafael Reif教授自2012年接任校長工作後,非常積極推動創新,除到處走訪重要的業界校友,並於今年(2014)一月啟動 MIT Innovation Initiative。
大家可能想說是因為MIT以往創新做的不夠好,所以需要加強推動。但其實不然,Rafael Reif教授上任至今,我跟他見過三次,每一次他都會強調MIT校友師生在近二十幾年來,已創立了高達26500間新創公司,創造了將近三百三十萬個新工作機會,這些公司在2006年的統計,就締造了將近每年兩兆美元的年營收。去年起 QS 的大學排名更一舉將MIT評選為全球第一的大學。在這樣亮眼成果光環下,我實在很好奇推動 MIT Innovation Initiative 的原因和做法。
正好,台大今年透過時代基金會(EPOCH)開始加入MIT的全球聯盟,本周是EPOCH 每兩年一次的MIT論壇,由MIT Sloan School 和 CSAIL 安排了一整個星期的演講、參訪,有機會一探究竟。
原來Reif校長認為時代快速轉變中,MIT必須更快速加速地將創新轉換成社會效益(Impact),他在徵詢過各界的意見後,成立了 Innovation Center,專責四大方向:(1)推動 Idea-to-Impact 教學與研究;(2)建置涵蓋教師、學生、業界的創新社群;(3)針對全球化之需求,重組含資金、實體、數位之創新環境;(4)以科學化之分析作法協助新實驗室、題材之開發。
他更特別任命了兩位不同領域的 Director,一位是來自工學院的 Vladimir Bulovi? 教授,一位是來自史隆管理學院的Fiona Murray 教授。他們兩位負責人這次都特別抽時間跟我們碰面,現身說法詳細解釋 MIT Innovation Initiative 的做法和內涵。
在前述大方向下,他們發現真正影響未來更大的是IDE (Innovation-driven Enterprise),也可稱為「具創新動力的新新創事業」,強調創新技術本質,又能兼顧未來時代需求。而在鼓吹IDE的同時,則利用此新方向,加強與合作夥伴、師生間之合作。
Fiona 用了一個公式,我覺得非常值得我們深思。她說: Impact =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意思就是說只有創新,或是只有創業,對社會的效益的貢獻都微乎其微,唯有創新和創業的組合,才能發揮對社會加乘的效益。
對比於MIT創新方案(Innovation Initiative),今年我們在台大內部規劃台大未來五年中程計畫時,我們一致認為一定要跳脫以往只是行禮如儀的計劃書形式,才能真正帶動台大更多創新,並能以創新成果,迎接不久將來臨的百年校慶。當時,我並不知道MIT 有這樣的方案,而我們決定以「創意創業」( Creativity and Entrepreneurship)為台大的 New Initiative,卻正好與MIT有異曲同工之妙。
希望透過這次的學習,讓台大有躍昇之契機!
(本文作者為台大副校長,積極推動大學中的創新創業精神與環境;本文轉載自INNOMAM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