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次:【5299】
WiMAX Forum標準制定活動
以通訊標準而言,WiMAX技術基於IEEE 802.16系列標準,目前已揭露的標準有以固接WiMAX為主的802.16-2004標準和支援移動性功能的802.16e標準,以及網路管理相關的802.16f標準等,另外包括802.16g、802.16h、802.16i、802.16j等標準陸續訂定發表後,WiMAX將可提供更加完備的寬頻無線接取服務,於是WiMAX Forum組織也因802.16系列標準的制定而產生。WiMAX論壇依據IEEE 802.16標準和ETSI HiperMAN標準以及市場需求,結合各界力量以組織的形式加速WiMAX發展,其成員包括系統建置、晶片製造、軟體研發以及服務供應相關廠商。WiMAX論壇提供一個溝通平台讓所有的廠商有機會達成共識,今年共舉辦三次的全員大會,讓下面所有的工作小組有機會互相交流。今年的第一次大會於二月在美國奧蘭多舉行,第二次於五月選在愛爾蘭都柏林,第三次則是十月在台北。除了這三次的全員大會之外,每個工作小組也有各自的面對面會議(Face to Face Meeting);以TWG(Technical Working Group)與CWG(Certification Working Group)為例,平均一至兩個月就有一次會議舉行,而中間當然也穿插不定期的電話會議。
WiMAX Forum Relay規格推動近況
近年來資策會耕耘中繼站技術,除了擁有許多IEEE 802.16j標準制定經驗,並且也配合著實作開發,所以也希望在WiMAX Forum TWG(Technical Working Group)推動Relay規格把成果繼續延續下去。以小組任務的分工而言,TWG是屬於技術性質的工作小組,目的在延伸與維護IEEE 802.16標準,這是因為IEEE組織只定義了R1介面的部份,許多牽涉到後端的問題僅註明「out-of-scope」,所以有關於後端網路技術、系統拓墣架構都留到WiMAX Forum來制定。
TWG裡面又分為多個子工作小組,其中有一個Relay Study Group專門負責討論WiMAX Relay的議題。今年三月的CWG/TWG F2F會議在眾人力拱之下,由Runcom的Peretz當選主席,Alcatel-Lucent的Philippe與資策會顧問羅耿介也被推舉為共同主席,其他參與討論的公司也包括:Fujitsu、Nokia Siemens Networks等等,還有許多公司則還在觀望。不幸的消息是,先前一直對於WiMAX Relay活動最投入的Nortel因財務問題已經宣佈淡出,對於Relay規格的制定來說無疑是一大打擊,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所幸後來又有一些公司陸續加入這個Relay Study Group,所以目前也能夠保有一定的貢獻程度,而相關程序也都還正在順利進行中。
WiMAX Forum TWG簡介
在介紹Relay規格制定之前,必須要先介紹TWG,如上文所述,TWG基於IEEE 802.16技術標準制訂與維護一致性和互通性測試認證規範以及認證規範,以確保所有經 WiMAX Forum 認證之產品具有良好的共同運作能力與互通性。
《圖一 TWG制定規範程序》
資料來源:資策會整理
|
WiMAX Forum所舉辦之插拔大會(Plugfest)是讓WiMAX設備供應廠商將其所開發之產品,在進行正式互通性測試之前,彼此間先進行互通互連預先測試的活動,以驗證是否符合標準的要求,並對產品作必要的修正以增進產品的互通功能。參與插拔大會的廠商在取得產品的基本互通功能驗證後,WiMAX Forum即會頒予參與測試的設備供應廠商通過互通驗證的活動標章,廠商可將其列於行銷文宣中進行宣傳。
WiMAX Forum各應用面的認證規範是由TWG和CWG所制定,執行認證時需依頻譜、頻寬、雙工模式(TDD/FDD)選定認證測試項目,經WiMAX Forum核准成立之WiMAX測試實驗室將依論壇所制定之。
(1)通訊協定實現一致性說明(Protocol Implementation Conformance Statement;PICS)
(2)通訊協定實現測試需附加資訊(Protocol Implementation Extra Information for Testing;PIXIT)
(3)測試目的(Test Purpose;TP)
(4)測試組架構(Test Suite Structure;TSS)
(5)抽象測試組(Abstract Test Suite;ATS)
等以上文件進行認證測試,認證測試主要可分為無線電一致性測試(Radio Conformance Test;RCT)、通訊協定一致性測試(Protocol Conformance Test;PCT)、以及互通性測試(Interoperability Test;IOT)等三種,WiMAX設備只要通過上述三種認證測試後,將會核發WiMAX Forum認證標章予設備供應廠商。
另外一件TWG的重要任務則是訂定WiMAX Forum Mobile System Profile,截至目前最新的版本是Release 1.5,然後下面再細分成三份子文件,分別為: Common Part、TDD、以及FDD,這些文件都包含了MAC、PHY、Security的部份,換句話說就是WiMAX Forum各廠商對於IEEE標準達成的一些共識。
WiMAX Relay Profile推動
Relay規格制定可以分為幾個程序,並且牽涉到多個WiMAX Forum工作小組,其間的關係如圖二。首先,因為IEEE 802.16j已經定義了WiMAX Relay的標準,其最新版本是於今年二月發布的Draft 9。另外一方面,WiMAX Forum的SPWG(Service Provider Working Group)也制定了一份Multi-hop Relay的需求文件「Requirements and Recommendation for Multi-hop Relay profile for WiMAX networks」,其最新版本則為2008年發布的V.1.0.0;之後,TWG就扮演了關鍵角色,除了根據SPWG需求文件訂出相關Relay標準,也肩負起審視IEEE 802.16j標準的責任。通常一個標準的誕生之後還會伴隨修正版,所以可以說,IEEE 802.16j的維護小組就在WiMAX Forum TWG進行,在發現問題而欲修改可以再回饋到IEEE標準組織。
SPWG的需求是由系統服務業者所提出,代表有實際的市場價值;TWG必須去檢視這些需求,訂定相對應的功能以及技術細節;再者,與後端網路相關的訊息與架構的修改必須交由NWG處理,如此一來才能讓Relay相容於整個WiMAX系統。最後,CWG也要定義相對應的認證測試項目,所以經由認證測試後的設備才能具備互通一制性。
《圖二 Relay規格制定相關工作小組流程》 資料來源:資策會整理 |
在TWG的Relay Study Group,資策會也陸續提出貢獻。因為IEEE 802.16j的功能太多,很多功能也都列為選擇性。以標準的觀點來看這樣的規格書比較完整;但另一方面,對於想要實作的廠商來說卻像是一場惡夢。於是,TWG會先評估SPWG對佈建Relay的需求,然後圈選出幾個可行的feature-set。基本上各廠商的想法都是想要簡單化,其次就是考慮向下相容16e的問題,16j當中很重要的精神就是MS(Mobile Station)不知道中繼站的存在,換句話說就是不能更改MS原本的行為。所以RS的設計上面,就有許多考量必須注意。以TWG的觀點來看,現在正在制定中的Relay Profile最後必須相容於現有的WiMAX Forum Mobile System Profile Release 1.5,可能先變成一份獨立的文件,也有可能直接整合在之後的Release版本當中。
從今年初到現在的討論中,Relay Study Group還是在找可行的feature-set,各大廠爭議較多的是哪些功能應屬於必備功能(Mandatory)而哪一些又該屬於選擇性功能(Optional),這些不只牽涉到實做上的難易程度,可能也包含各廠商在專利上面的佈局或是其他商業利益考量,接著就讓我們來分析Relay到底有哪些分類。
圖三則是針對訊框結構(Frame Structure)將IEEE 802.16j所有可能的組合列出。從最上層來看,先分為穿透式中繼站(Transparent Relay)與非穿透式中繼站(Non-transparent Relay),在穿透式中繼站的下面又可以分為TDD(Time Division Duplex)與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兩種。另一方面,非穿透式中繼站這邊可以分為STR(Simultaneously Transit and Receive)與TTR(Time-division Transmit and Receive),最大的差別是中繼站台的射頻模組處理能力。
STR中繼站要同時處理兩塊射頻模組的接收(RX)與發送(TX),可以參考圖四,可以發現STR中繼站同時操作在兩個頻率,在R-link與Access link使用的頻率是不同的,對於R-link來說,中繼站就像是一台MS;對於Access link來說,中繼站則像是一台BS。圖五則是TTR的訊框架構,因為已經以時間分隔為兩個獨立的傳送區域(Zone),所以對於同一組的射頻模組來說,傳輸模組和接收模組並不需要同時動作。
綜合以上所述,STR最大的好處是可以維持和16e相同的訊框結構,而TTR必須去分割原本的訊框結構,中間會浪費切換的gap時間(R-TTI)。以效能而言,STR因為可以同時收與送,所以傳輸的吞吐量自然大於TTR,但是不諱言STR實做上要同時處理兩塊射頻模組,還需要考慮干擾的問題,所以複雜度上面可能較高。如果想更清楚了解其他中繼站相關技術,讀者可以參閱六月份的雜誌報導。
《圖三 IEEE 802.16j Frame Structure分支》 資料來源:資策會整理 |
《圖四 TDD STR訊框架購》 資料來源:IEEE 802.16j |
標準制定會議的開會地點都是在住宿飯店的會議室,而這些跑標準制定的各公司與會代表,就像是空中飛人一樣,必須全球飛來飛去。在五月份的Dublin會議的Relay Study Group專屬的議程中,主席Peretz與共同主席Philippe向TWG成員報告Relay Study Group目前的進度,還有討論未來方向。其中的重要包括:
持續進行conference call討論。
七月舊金山會議提出Liaison letter請SPWG解釋Muti-hop Relay需求不明確之處。
計畫於八月提出Working Items(WI),並將此Study group升格為Subgroup。
《圖五 TDD TTR訊框架購》
資料來源:IEEE 802.16j
|
WiMAX Relay規格未來發展趨勢
五月份愛爾蘭的WiMAX Forum大會上,TWG的議程表中有Relay Study Group專屬的時間,也藉此獲得更高的能見度,吸引其他廠商加入。其實除了在會場的正式討論,私下也進行了幾次會外討論(off-line meeting),大家取得的共識是要儘快將Relay features釐清,並且針對SPWG定義不明確之處以Liaison letter方式要求釋疑。
除此之外,Relay profile應該要分為幾階段完成,考慮到低成本以及Time-to-market,在最初階段只討論TDD情形,其中包含了Transparent Relay與2-hop的Non-transparent Relay;第二階段討論TDD Nontransparent(2+ hop);然後FDD的需求則放到後面的階段再討論。因為中繼站的初衷就是要以簡單、低廉的技術,延伸訊號涵蓋範圍,並且降低營運商的佈建成本,如果一開始就包山包海,不僅會拖慢整體的時程,也有可能讓Relay規格胎死腹中。如下我們將討論內容分成幾個階段。
Phase 1:
●TDD Transparent Relay
●TDD Non-transparent(2 hop)
Phase 2:
●TDD Non-transparent(2+ hop)
Phase 3:
●FDD Transparent
●FDD Non-transparent(2+ hop)
總而言之,在WiMAX Forum的運作下,Relay規格的制定還是得以順利進行,而資策會在裡面也扮演推手的角色,適時提出貢獻。近年來全球的WiMAX發展已經到了實際佈建階段,這時候營運商對於Relay也開始感興趣,因為加入了Relay後不只可以增加網路覆蓋率、還可以改善傳輸效能並且降低維護成本,所以有人說Relay技術是WiMAX的大補丸,實在一點也不為過。
Relay Study Group目前還是以研究討論為主,接下來的目標是在八月的會議提出工作項目(Working Items)並且轉變成Subgroup的形式,想必之後的工作會將更加具體化;最後,Relay規格的制定已經邁出成功的第一步,接下來希望更多廠商的投入,讓規格更具實用價值,亦如同再幫WiMAX產業注入一股活水。
---作者任職於資策會網路多媒體研究所---
參考文獻:
1.IEEE Std 802.16e-2005, IEEE Standard for 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Part 16, Amendment 2: Physical and Medium Access Control Layers for Combined Fixed and Mobile Operation in Licensed Bands, Feb 2006.
2.“IEEE Standard for 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Part 16: Air Interface for Fixed and Mobile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Systems Multihop Relay Specification.” IEEE P802.16j/D9, Jan. 2009.
3."Requirement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Multi-hop Relay profile for WiMAX networks", version 1.0.0, WiMAX Forum SPWG, Aug.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