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協會在2008年,終提出新一代的USB 3.0傳輸規格,將USB的頻寬上推十倍達5Gbps及全雙工雙向傳輸;相容的連接器設計,確保裝置的向下相容性,並提升供電電流從5V 500mA至5V 900mA。隨著裝置端及主控端的控制晶片陸續問世,Intel及AMD陸續將USB 3.0主控端納入參考設計,並計畫推出原生支援晶片組,USB 3.0的普及終成定局。而其中普及的關鍵,就是由intel訂定的主控端介面規格定案版本:eXtensible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xHCI)1.0。
USB 3.0系統架構及主控端設計
USB系統的實體裝置包括三種類:主控端(Host),周邊端(Peripheral)及集線器(Hub)。周邊端(Device)負責提供單一或多樣的功能性,例如提供人機介面裝置(Human Interface Device):鍵盤滑鼠;影像裝置:掃描器、webcam…;儲存裝置如外接硬碟,隨身碟等。集線器介於主控端及周邊端,提供上下層資訊的傳遞與交換以提供簡單易用的裝置擴充聯接性。
...
...
使用者別 |
新聞閱讀限制 |
文章閱讀限制 |
出版品優惠 |
一般訪客 |
10則/每30天 |
5/則/每30天 |
付費下載 |
VIP會員 |
無限制 |
20則/每30天 |
付費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