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網際網路將顛覆企業傳統經營的遊戲規則?
 

【作者: 陳道遠】   2000年02月01日 星期二

瀏覽人次:【4285】

前言

西元前480年-長城烽火台;西元1837年-摩斯電報機;西元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機;西元1926年-電視機;沒錯,這正是人類科技文明的演化簡史。但同時也是「網際網路」的發展史。有人說︰「沒有電腦,能叫網路嗎?」相信戰國時代的守城士兵看到十里外的狼煙烽火一起,就跟我們在Age of Empire(註一)中受到連線對手的攻擊一樣,都是緊張而繃起神經的。所以網路並不是甚麼新玩意,而且早就和生活融為一體了。開宗明義的說,種種網路的價值與應用廣泛的程度在於這個網路在有限時間內能傳送的位元數(Bits),也就是資訊量的多寡。烽火台的作用在於以煙火示警,煙火一起就是有敵來犯,因此它傳遞的資訊量就是1個Bit;雖然簡單而迅速,但如果是守城的傢伙抽煙引起了火災,這錯誤的訊息依舊是傳遞下去了。因此,科技的進步解救了人們,文字(電報)、聲音(電話、廣播)、影像(電視)等更多的傳遞媒介豐富並加速了我們的資訊取得,但為了應付這更多的Bits傳輸,我們要有更強大而快速的資訊處理工具,此時,電腦的誕生適時的解決此一窘境;有了電腦處理龐大的資訊流動,才能帶動網際網路的催生。


每家公司都與網路有關

網際網路是由許多小型網路接組成的大型電腦網路,和電腦的發展原因一樣它的發展都是因應軍事需求,一九六九年美國國防部高等研究規劃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將四所大學的電腦網路連接在一起,其構想為避免冷戰期間敵軍的攻擊造成電腦之間通訊的中斷。為維繫不同電腦(又稱節點)間的通訊,曾制訂一種通訊協定,通稱網際網路通訊協定,其特色就是讓不同廠牌、型式、作業系統平台的電腦之間能進行資訊交換,共享資源。這個雛型網路就是著名的ARPANET。其後轉型成為純學術的研究網路(註二)。許多人要問,那商業性的網路呢?其實少了軍方的干預,學術和商業的資金與技術交流就十分迅速了。


令人驚嘆的是,短短的二十年網際網路的擴展腳步已漸漸追上發展近一世紀的電視了。當然其背後代表的龐大市場,實在已經可以獨立出一個跨地域、文化、產業的「網際網路經濟圈」。它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也是最複雜的經濟體制。在這個體制內的遊戲規則可能完全顛覆現有體制,小螞蟻扳倒大象的灰姑娘式童話不斷的上演著。任何企業體都不能自外於網際網路,也就是說在可預見的未來,「沒有所謂的網際網路公司,因為每家公司都與網路有關」。


我們現在就來看看Internet對於企業的經營效率、決策模式、與市場行銷、以及電子商務等領域造成的影響以及未來發展的趨勢。


讓資訊同時出現在需要的地方

有個舊觀念,就是「同一時間,資訊僅能出現在同一處。」但是網際網路帶來的主從(Server-Client)式觀念,卻讓資訊能同時出現在需要的地方。例如︰在VOD(Video On Demand)實現之前,電視或廣播的傳送方式,還是將大量非自需性的資料送到你的家。又例如︰以企業來說,企業的資源可以儲存在一個知識庫或資料庫(Data Ware- house)中,藉由群組與權限的管理決定資訊的流動方向與對象,而達到集中式管理的目標。使用者同時間都能藉由簡單的、低教育訓練的方式分享這些資源。除了藉由網際網路可以無地域時差限制的取得想要的資料外,更重要的是,在網路架構下的企業員工是被視為一個獨立的有機個體,能夠自我的發展與充實,員工也被鼓勵而樂意貢獻自己的知識,而使個人知識與經驗的累積都能因為網路的迅速流通而成為企業的整體資本。


事實上剛剛所說的就是企業資源規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的觀念。企業資源規劃早期是網際網路應用在企業內部的一個階段性目標,它所強調的是企業內部在引進一項整合性方案後,可以達到「追蹤企業內部各項資源,並達到增進效率與競爭力」的目標,但是現在的廣義ERP更延伸到B2B或B2C的層面上,目前市面上的企業資源規劃諮詢、顧問以及軟硬體非常多,但是導入的成功因素並不在於選擇那一種軟體或硬體,而是在於企業本身內部對於企業內部流程的瞭解,更重要的是有沒有強烈的意願要配合整個企業資源規劃的導入。一項來自中央大學資管所1998年的調查報告顯示(註三),台灣的企業對網際網路的重視與認知雖已有一定程度,但仍停留在「產品或服務的行銷推廣」、「企業介紹與形象建立」以及「商情資訊之蒐集」的包裝層次上,而真正導入全面性企業資源規劃的仍在少數。


實現「個人化」管理

有了良好的資源管理與規劃是不夠的,企業決策模式也隨網際網路的發展而有所改變。傳統的由上對下的直線式管理雖不曾被放棄,但是網路帶來的平行式發展卻不可被忽視。自1980年代末期,一種所謂高階主管管理系統(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 EIS)被開發出來,能將企業中各部門或各分公司的各式營運資料,經由事先規劃的運算模型與網路架構加以整合,並以報表或圖表提供高階主管查詢之用,而這些主管也可以線上即時抓取所需要的資訊。在強調組織扁平化的今天,主管與決策階層想要聽到看到的是以往聽不見的聲音,看不到的事,如果是以往網路不健全的時代,其中的資料整合與傳遞不知要耗費多少時間,這又將使管理者落入「事必躬親,事事不清」的深淵中,當然,決策的品質和時效性也因此而低落,對於一個跨國企業而言就像隻大恐龍一樣,被石頭砸了腳,半天才知道痛。對於任務專案執行上,平行式的網路作業能改變任務流程,通常可允許同時執行許多工作,因此工作的Schedule不會集中堵在一個人或部門上,同時因為資料(資訊)的流動都留有紀錄,日後對於相關經驗的再應用或是錯誤發生後的更正都有極大的幫助。


網際網路也對管理文化產生衝擊,在網路新經濟體裡,企業傳統的階層模糊化,員工的重要性可能比老闆還來得大,因此,主管的管理方式也必需朝「個人化」發展,知道每一位員工的個性、找出適合不同人的管理方法,才能讓員工被管得心服口服。最後是網際網路帶來的企業全球化產生的溝通問題,一家設在台北的公司可能在義大利成立設計中心,在東京成立行銷中心而在中國大陸製造,全球各地的員工之間的地域性和時間差是因網路縮小了,但是,溝通與文化差異性卻不會因此而改變多少,除非網路的溝通方式能和通訊協定一樣的統一,否則新的Collision還是會發生的。


由虛擬社群邁向電子商務

網際網路不只是對企業內部經營與管理造成影響,同時對企業與消費者,經銷商的關係產生革命性的變化。早期有一些對相同話題或產品感興趣的人利用網路進行對談與溝通,進而組織虛擬社群(Community),由於共同的意識逐漸形成,彼此之間也有了商品的交易,開啟了線上交易的時代。再緊接著,企業的組織化經營與資金的挹注配合網站的建設、客服系統的建立以及對經銷商完整的配套措施,如企業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使商品的流通更加迅速,同時也減低成本,對消費者而言也得到更好的服務;至此,電子商務的環境才算日趨成熟。


由於電子商務的龐大複雜,包括消費者前端服務的建構、後台經銷管理規劃、付款機制與交易安全,欲導入電子商務的企業都在尋求簡易使用而且低成本的解決方案,而一些軟體開發商也試著從基本面將繁複、困難的網路應用程式,轉化為簡便的套裝軟體,且根據企業規模的不同,經由模組化套裝軟體的簡便安裝(smart-install)設定,以建立電子商務的基礎架構。像是龍捲風、能得、英特連、怡申科技等都不斷推出讓網站業者能相當簡易地設置網站的軟體或服務,以怡申科技為例,它是以所謂的3C整合為訴求重點開發出互動社群網站建置工具的套裝軟體;此處所謂的3C是指社群(Commu- nity)、內容(Content)、及商業(Commerce ),更精確來說,是發展網路世界的虛擬社群與網站內容,吸引人潮(集客)而進一步達到商業交易的目地。


電子商務現階段受限因素

電子商務已成為新世紀的主要新經濟型態,有人甚至大膽預言未來企業販售與消費者消費行為中間的媒介只有網路仲介與運送服務,其實將這條觀念延伸到製造業,客戶量身訂作(Customized)的產品將得以實現;消費者可以繞過經銷商而直接與製造者對話,而能烘培個人口味的蛋糕或是訂製自己色彩風格的球鞋。但是電子商務的範圍畢竟不是無止境的,在現階段仍受限於幾個因素:


1.消費者對傳統服務的價值觀無法在短期內改變,面對面的交易才感到是真誠的交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才踏實。


2.頻寬的限制-企業如果無法在黃金40秒鐘(註四)之內吸引到瀏覽者的注意並提供商品完整的資訊,則電子商務的大門還沒開啟便被封住了。


3.對於那些大的塞不進盒子的商品如汽車或是不動產,或者是金額大而且難以作明確決定的商品,電子商務的優勢便不明顯。


4.服務的本質無法取代-你不能期待電子商務提供商品以外的無形服務,像是觀光、理髮、上醫院看診等,但是電子商務還是可以提供預約掛號,預定行程的前置作業服務。


跨網路整合趨勢

最後我要談到電子商務帶來的跨網路整合趨勢,我們可以看到一筆典型的電子交易是結合了網際網路(網上訂購交易)、郵政或快遞網路(交貨)、金融網路(信用卡付款),這帶動了各種網路的整合與轉型。未來的網際網路將無形的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家電用品、車子、房子都在網上線上,以往的坐在電腦前,打開數據機,耐心的聽完好像永不止息的嗶嗶聲,咒罵Loading不完的網頁的這些景象將成為歷史,偶爾上網將被時時上網取代。人們或許得到棺蓋合上的一刻才算下線(Off-Line),這些趨勢對人們生活文化造成的衝擊或正負面影響,我們姑且不論,但是在商論商,對講究迎合消費者口味甚至是去「創造」消費者需求的企業經營來說,是不能僅僅是追隨別人腳步而已。


網際網路的話題已近白熱化,各企業對於這塊新疆域(New Frontier)的爭奪與廝殺實不下於冷戰時期美蘇之間的星際大戰,分析現階段其中的參賽者實不出以下數種:


1.網路軟、硬體商-他們是最早下場來玩的拓荒者,卻不一定得到最佳的回報。技術和人才是主要的本錢,轉型成為大型ISP或是ASP並走向資本密集則是主流。


2.傳統大型軟硬體商-在注入網路的新元素後,厭厭一息的憂鬱巨人重獲新生,而飽受Linux威脅的Wintel組合也不得不思索以迎合消費者對網路的需求,因此網路部門紛紛晉升為企業的主要經營事業。


3.非資訊類廠商-挾著龐大的資金或者以異業結盟或者以成立子公司方式迅速吸引人才,企圖養肥網路這隻陌生的新金母雞。


4.小型公司或個人工作室-富有機動性的一群,當Yahoo或Amazon一夜致富的故事一幕幕的在NASDAQ上演時,就有許多滿懷希望與新奇點子的怪才在滑鼠與鍵盤之間創造自己的理想。


5.黑暗面的一群-原力總是要和黑暗勢力對決的,因此鑽安全漏洞的「蛀蟲」,搶先登記大企業招牌的Domain Name炒網路地皮、竊取信用卡號碼、搞色情網站、網上徵求援助交際等現實生活的非光明面,在網路上如雨後春筍一般的上演。因為網路跨國家地域、高流動的特性使得各種不法行動更容易掩蓋與逃逸。想提醒大家的是,網路不是大同世界,既然現實世界會發生,為甚麼一樣的事不會在網路世界發生?


頻寬大小決定一切

美國NII計劃政府顧問艾絲特.戴森(Esther Dyson)曾說:「網路之前,人人平等」。我認為這僅是針對個體的權利而論;每個人在網路中的確擁有絕對的發言權,但是卻沒有平等的行為能力。在網路的世界裡,頻寬的大小決定一切(The Bandwidth Rules),而頻寬非得仰賴雄厚的資金不可,也就是說網路中的使用者與競爭者仍需回歸現實面─資訊流量=人潮=頻寬=資本;尤其是網路基本建設仍處於開發中階段的國家,這些國家的人民在上網成本與資訊流量的比值上是遠高於已開發國家的。


結語

這樣說來,大企業的地位一定安穩嗎?網路的開放式環境能容忍像微軟這樣的封閉式系統多久?當許多小而獨立的軟體開發商都把支援對象轉移到Linux與FreeBSD上,Linux的佔有率也由1998年的4﹪昇為17﹪,而微軟則小幅下滑1﹪,這是不是意味著一種新平衡的出現。小公司以網路為工具,或者以獨立作戰或者以策略聯盟的方式進攻,也逼得這些大企業不得不採行「不能擊敗它就併購它」的策略,而大公司的部門主管及員工或因理念不合或因高薪引誘,又一再帶槍投靠發展中的企業;這種循環式的肥皂故事天天都會上演,在混亂的現況中或許唯一不變的就是機會與希望吧!


(作者任職於怡申科技)


備註

註一︰Age of Empire或譯「世紀帝國」,微軟出品之著名線上即時對戰遊戲。


註二︰見李天啟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教育訓練處發行「Internet快速入門」民國八十五年三月四版。


註三︰李保成,碩士論文,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1998年


註四︰根據研究顯示,瀏覽者對於首頁開啟的容忍時間平均約為40秒,亦即超過此一時間,瀏覽者便會關閉此首頁或轉移至其他網頁。


相關文章
影響力持續擴增 電子商務顛覆零售戰略
搜尋引擎下一波機會在哪裡?
科技產業直觀
量測和模擬PAM-4關聯性
「零」錢包革命 顛覆金融圈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好消息! Android回歸Linux核心懷抱
» [WOW]開放源碼手術機器人:Raven II
» Google I/O 2012觀後感(2):Android 4.1的重大改進
» Android平台將可望支援MIPS架構
» BMC Software為高雄榮總實現自動化批次排程作業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117.105.184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