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蘋果打造全新行動交易國度
行動支付秩序重新洗牌

【作者: 王岫晨】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瀏覽人次:【9297】


人類過去的交易行為,從最原始的以物易物,到後來的貨幣交易,再發展出塑膠貨幣的金融卡片交易,這些重大的轉變在於,從皮包掏錢演變為信用卡刷卡,之後變無突破性的進展。然而,蘋果對於現今人們仍然以較複雜(或者笨拙)的方式進行支付,頗不以為然。因此,從2008前起,蘋果便開始至著手研究行動支付的可行性,這個時間點遠早於Google在2011年推出電子錢包的服務模式。


市場研究機構iChecking指出,雖然蘋果一心想改變人們的交易方式,但更讓他們垂涎的,是金融市場長久以來所蘊藏的豐厚利潤。為了在這個舊勢力盤據的金融世界分一杯羹,蘋果提出一個嶄新的金融交易系統,希望能打破傳統金融體系壟斷的局面。


iChecking執行長戴子峻指出,在傳統金融體系裡,金融機構往往在收款方和付款方之間,扮演中間者的角色,而且通常在第一時間就知道有交易在進行中。但在蘋果所建立的金融交易系統中,行動裝置則躍升為主角,金融機構在這樣的角色裡,並無法像目前一樣立即知道客戶之間的交易行為,而是必須等到收款方和付款方達成某項交易協議之後,才會收到通知,然後再授權交易行為。


這樣的金融交易系統,所帶來的最大便利性,在於可以實現以智慧手機進行各種交易的可能,同時金融市場也為蘋果開啟了一扇門,因為蘋果可從每筆交易中收取部分的手續費,金融業者在這樣的佈局中,無法獨享全部的利潤,跟目前所有行動支付市場都是兩大金融機構VISA與Master卡說了算的現況,有很大的不同之處,而這也是蘋果覬覦已久的行動支付大餅。


儘管蘋果極力看好金融交易系統,然而該交易系統想獲得支持,必須有兩個關鍵因素,第一是交易便利性,第二是交易安全性,這兩者缺一不可。因此,蘋果行動支付藍圖的發展重點,就圍繞在這些關鍵因子上面。而這也必須從金融交易工具與金融交易型態兩大面向,來了解蘋果如何運用金融交易系統,來建構一個理想的金融國度。



圖1 :  在蘋果所建立的金融交易系統中,行動裝置則躍升為主角。
圖1 : 在蘋果所建立的金融交易系統中,行動裝置則躍升為主角。

金融交易工具

蘋果已經讓iPhone成為一種電子錢包,而現在iWatch也加入了行動支付的行列,可以預見的,未來各種型態的行動穿戴裝置,都將成為金融世界的主要交易工具。在蘋果的規劃中,為了追求交易的便利性與安全性,這些電子錢包的行動穿戴裝置應該具有四大發展趨勢。


趨勢一:與傳統工具兼容

儘管蘋果已經推出新的交易系統,但他們並不鼓吹人們揚棄傳統的交易工具。這些傳統工具包括:智慧卡(Smart Card)、信用卡、支票、晶片金融卡等。蘋果知道,與傳統工具兼容並存,才是有利於他們的最大公約數。蘋果的設想是,只要交易雙方,其中一人擁有智慧手機(或其他裝置),另一方就算沒有智慧手機,也能夠進行交易。


若另一方持有的是智慧卡或晶片金融卡,則可藉由具有NFC功能的智慧手機,透過NFC感應對方的智慧卡,然後取得智慧卡晶片裡所儲存的帳戶資料,再由智慧手機處理後續的交易。從此,不管使用者有沒有智慧手機,只要有一張信用卡或晶片金融卡,也能夠享受行動支付所帶來的便利。


趨勢二:輔助人類決策

Apple Pay的一大特色在於,使用者可以儲存多張信用卡資料於手機上,當結帳的時候,可以從中選擇一張信用卡來進行支付。此種操作方式,或許現在看起來簡便,但不久之後可能就落伍了。未來智慧手機可以協助使用者做出支付決策,他會根據使用者的所在地點,自動推薦你該使用哪一張信用卡。在進入商店的時候,智慧手機就能取得該商店的資料,知道該商店與哪些發卡銀行合作、哪些商品目前有折扣優惠。此外,智慧手機還會根據使用偏好,提供最低新用卡利率、最高現金回饋或最高的折扣等,建議使用者使用某一張信用卡。使用者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接受與否。


這樣的主因,在於現代人雖然擁有許多的支付工具,然而不但沒有享受到更多的便利,反而因為工具太多,導致不斷錯過各張卡片的優惠訊息,這對消費者來說反而造成一種損失。因此,由智慧手機來輔助人們的支付決策,再恰當不過,這也是行動支付工具必然的發展趨勢。


趨勢三:生物辨識認證

用戶的資料安全,永遠都是金融交易最優先的考量因素。如何讓消費者在交易中能更安全、更有保障,一直都是金融界努力的目標。在眾多身份認證技術中,生物辨識技術由於最為直覺且難以被模仿,所以備受蘋果青睞。目前蘋果已經將指紋辨識技術,應用在Apple Pay上。事實上,除了指紋辨識,蘋果還想發展其他生物辨識技術,例如三維空間的數位簽名、手勢簽名、以及語音辨識等。


趨勢四:行動POS

除了個人使用的金融交易工具,蘋果對於商店業者使用的金融交易工具也感到興趣。他盆對於目前廣泛應用在商店的銷售點終端系統(POS機)一直存有意見,因為典型的POS系統至少需要一台條碼掃描器、一台收銀機和一台信用卡讀卡機,操作流程冗長費時,而且只能在固定位置上使用,缺乏彈性。所以,蘋果希望能加緊研發,試圖讓iPhone或iPad能成為店家的銷售終端設備,亦即行動POS。


由於新一代iPhone已經具有NFC能力,能夠用來感應商品包裝上的RFID標籤所儲存的商品資訊,也可以用來接收客戶NFC手機內的信用卡帳戶資料,事實上已經具備有發展成為行動POS的條件,他們目前唯一欠缺的,就是一個專屬的訂單管理系統程式,用以紀錄客戶的訂單,以及計算訂單的總金額。然而這對於蘋果來說,應該不難實現。由於行動POS具有可攜帶的優勢,讓商店人員能夠隨時隨地為客戶結帳,而且方便顧客在飛機或火車上等特殊場合進行消費,這對於商店業者而言,絕對是一大利多。



圖2 :  未來各種型態的行動穿戴裝置,都將成為金融世界的主要交易工具。
圖2 : 未來各種型態的行動穿戴裝置,都將成為金融世界的主要交易工具。

金融交易型態

蘋果一心想改變人們的交易方式,更令他們垂涎的,

是金融市場所蘊藏的豐厚利潤。

iChecking的研究認為,蘋果的金融世界裡,標榜著一種Peer-to-Peer的對等交易理念。這是訴求每一個行動裝置都是執行交易的個體,彼此之間可以直接進行交易行為,不需再透過其他裝置。在這樣對等交易的架構下,蘋果提出四種極為創新且大膽的交易型態,有可能完全顛覆人們過去的認知,且可能取代傳統的交易方式。


型態一:手機付款

第一種金融交易型態為手機付款服務。這種交易流程首先是由具有NFC功能的收款方和付款方裝置相互建立連線。之後,收款方裝置向付款方提出付款請求。付款方因此提供一付款帳戶資訊,讓收款方選擇,接著就透過無線網路將付款帳戶、收款帳戶及交易金額等資訊,一併提供給金融機構。然後金融機構驗證付款與收款帳戶的有效性,且授權付款,最後由收款方將電子付款收據傳送至付款方,作為付款憑據。



圖3 :  蘋果提出四種極為創新且大膽的交易型態。
圖3 : 蘋果提出四種極為創新且大膽的交易型態。

型態二:手機借款

第二種概念是手機借款服務。畢竟人們都能接受手機付款的概念了,為何不能接受手機借款呢?因此蘋果未來可能推出一種名為Friend Financing的行動借款服務。手機借款服務其實是手機付款交易型態的延伸,兩者的差別在於,手機借款在交易流程中,多了一個借款方的交易個體,但整個交易過程依然符合Peer-to-Peer的對等交易精神。


手機借款服務的便利會產生在:當進行消費結帳,但卻因金融卡問題無法付款時,可以透過NFC手機來向身旁的朋友請求借款,當朋友接受借款請求後,儲存在他手機上的帳戶資料,可以透過NFC方式傳送到使用者的手機中,最後授權以朋友的帳戶進行消費支付。


型態三:手機提款

除了手機付款與借款外,蘋果還希望以智慧手機取代金融卡,往後出門不用再攜帶金融卡,就能到ATM順利提款。手機提款服務主要牽涉到認證技術,包括確認用戶是否在場,以及確認手機的使用者是否為本人。這可先由NFC手機的全球定位系統取得用戶的所在位置,然後當NFC手機與ATM之間建立起NFC通道後,NFC手機將所在位置資料傳送給ATM,再由伺服器比對ATM與用戶位置是否一致,作為用戶是否在場的依據。


型態四:群組交易

比較蘋果與其他企業之間,除了技術上的落差之外,更有創意上的落差。蘋果提出一種特殊的交易型態,這是一種個人與團體之間的交易行為,蘋果稱之為群組交易(Group Transaction)。


群組交易型態適合應用在一般的團體聚餐場合中,當一群顧客用餐完畢,希望各自結帳時,墊家可以使用行動POS先與這些顧客的NFC手機建立連線,然後分別將他們各自的電子帳單傳送出去,待確認帳單無誤後,再傳輸各自的付款帳戶資料給店家的POS機。接著,店家將其收款帳戶與顧客們的付款帳戶資料,透過網路傳輸到銀行伺服器,再由銀行伺服器驗證付款帳戶與收款帳戶的有效性,並進行線上付款。



圖4 :  蘋果的行動支付機制,還多了些創意。
圖4 : 蘋果的行動支付機制,還多了些創意。
相關文章
醫療用NFC的關鍵
NFC無線充電更簡單、快速又順暢
以RFID和NFC技術打造數位雙生 加速醫療業數位轉型
利用NFC Forum導向標識系統 圖標指引NFC走遍世界
在物流追蹤應用中部署最新RFID進展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倚天酷碁於2024歐洲自行車展亮相電動輔助自行車與電動滑板車新品
» 麗臺進駐雙和生醫園區推動智慧醫院發展
» IDC:2024第一季全球智慧手機出貨成長7.8% 三星重返第一
» 瀚錸引進智能家居系列產品 推進連網增速新趨勢
» 工研院CES展後賦能科技創新 掌握AI產業鏈商機可期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119.121.170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