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近期台灣多家工具機業者,包含公會在內,都紛紛示警指出,從現在起,到明年整年,工具機產業恐怕將面臨一波市場的低迷。然而造成這次不景氣的原因十分複雜,包含通貨膨脹、戰爭、地緣政治,以及貨幣的波動,因此要回復正常的成長,也尚需一段時日。因此,產業先進除了建言政府要大力協助之外,也再度重申機械業與工具機業者要盡早展開轉型的工作,以強化自身的競爭力。究竟轉型要做什麼?具體項目有哪些?又可以獲取哪些益處與優勢?本期的新聞十日談,將一一進行拆解!
主持人:CTIMES副總編輯 籃貫銘
與談人:資深採訪編輯陳念舜、資深編輯王岫晨
[問題1]到底工具機業者遭遇哪些挑戰?又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些困境?
答:陳念舜(簡稱陳):展望工具機產業直到明年的景氣恐不容樂觀,主要面臨的挑戰包含通貨膨脹、俄烏戰爭、地緣政治及貨幣的波動等,可分為灰犀牛、黑天鵝兩類現象:在「灰犀牛」部分,由於台灣工具機產業長年以來無法擺脫的匯率波動和關稅難題,造成工具機產業在出口的競爭力受到限制。適逢2018年起肇因於地緣政治的「黑天鵝」來襲,不只有美中貿易、俄烏戰火燎原;加上2019~2021年COVID-19疫情對全球的影響,也造成台灣工具機產業產生大量出口的庫存情況,而受匯率影響形成未來必須面臨國際上競爭的壓力,這方面需要政府協助業者度過難關。
王岫晨(簡稱王):台灣工具機產業面臨兩大瓶頸,一是工具機的零件多元且複雜,庫存率偏高,約達50%,相較於日本只有23%,這對於台灣整體工具機產業的全球競爭力有所影響,當然是需要優先改善的部分;二是產品可靠度,說到工具機不外乎精準度和品質,這其實反應在可連續工作的時間上,可靠度越高,連續可運作生產的時間越長,無須頻繁停下機器維修;改善的方法是提高工具機的品質與可靠度。建議以鄰國日本為借鏡,想辦法縮小台灣與日本之間的庫存差距為改進的目標。
陳:至於出口市場受限的問題,由於國外的區域自由貿易協定遲遲不到位,過去較仰賴中國市場,未來與美國洽簽貿易協定,希望進一步開放市場;而毛利率低落,工研院提出附加價值率的概念,亦即銷售利潤必須和進口原物料達到平衡,工具機產業比較仰賴日本的控制器及鋼鐵、馬達原料的限制,造成國際競爭力不如日本。
王:全球的原物料價格上漲,特別是金屬部分,帶給台灣工具機業者的成本壓力大,造成國際競爭力的下降。
[問題2]轉型已是老生常談,具體究竟要做什麼?又有哪些項目呢?又可以獲取哪些優勢?
答:陳:在未來轉型之路,台灣工具機產業控制器部分受限於於歐、日系品牌,而工業4.0在CNC觸控系統會受限,尤其是國產感測器方面,在於機器成本,當台灣業者的產品利潤無法提升,是否能夠將價值轉嫁到價格上做反應形成壓力,需要政府及法人來協助業者創造出更高的商業價值,甚至於創造出一個新的商業模式,能夠大幅提升工具機的獲利,業者才會有意願轉型升級。未來工具機產業若想要繼續轉型升級的具體項目,如何結合使用者經驗創新仍是關鍵。
王:工業轉型的最大目標當然是要能夠朝向工業4.0的願景。但工業4.0是一個很龐大的概念,其中有複雜的技術,所以轉型要從最簡單、最基本的部分進行。要邁向工業4.0的數位轉型,工廠必須走向智慧製造,需從最基礎的連網、稼動率、機台做起。沒有連網,設備的狀態都無法收集,就無法優化提高稼動率,更無法瞭解產量與品質。通常在工業市場及工業環境,大數據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元素,由此部分轉型應該會是比較容易進行也最快的方式。
陳:近兩年公會推動希望工具機產業在進行一些動作、各種工法時,可以做一個開放化API的方式,透過SaaS微服務廠商將軟體及工法整合創造更高的價值;另外在硬體部分,現今推動產業共同規範,希望把工業產業鏈從小螺絲釘到關鍵零組件都能做共通的規範,在一個共同規範下的硬體、零組件,再與開放的軟體相結合,相對地降低進入大數據技術的門檻,一步步累積起來才能達到轉型的目標。
[問題3]從兩位的實際觀察,目前我們的智慧機械實際的發展情況是如何?有哪些地方是欠缺的?
答:王:提到智慧機械,免不了會想到AI。很多現代化的工廠,都會希望透過大數據來提高稼動率,或者可以更快速預測到產線故障及儘速反應,以減少產線設備故障的時間,有更好的產出效能。透過AI做數據的收集和後端分析,再進一步優化整個產線生產的效能,然而要加入AI,將工廠設備整個換成智慧生產及製造時,廠商就必須升級,而升級必須考量成本。面對導入高度自動化或AI設備,這些智慧機械的高成本,常常會讓很多企業主打了退堂鼓。
而在導入這些設備後,又需要有專業人才進行數據分析管理,形成廠商的人力缺口。從成本、人才到人力,為目前工具機業者面臨到是否投入轉型過程時較大的問題。
陳:在早期的工業4.0時代,台灣高聖精密透過大數據的改良模型,將原本機器上安裝的感測器數量縮減,相對降低硬體的成本,也同時增加大數據、軟體分析的人才要求,這部分也是台灣工具機業者較缺乏的弱項。此外,推動ESG的目標是目前台灣工具機產業大廠正在推廣的工作,也希望創造更高的商業模式,然後吸引到更多元化、跨領域的人才進入產業。
推動轉型之際,必須注意到連結地方、國際和未來,包括將國產化資源和整機廠合作於場域驗證,爭取國外買主的認同,以及研發創新的技術,多方整合能夠落實到智慧機械未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