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引爆「晶片荒」,連帶影響車用晶片「斷炊」,交付週期一延再延。海納國際集團資料顯示,全球晶片下單到送交時間已達26.2周,突顯短缺問題,其中又以汽車晶片最為嚴重,如2月份MCU等待交期達35.7周。不少汽車業者因晶片短缺被迫持續減產,如日本豐田(Toyota)宣布下修Q2全球產量逾10%,Q2合計全球產量約240萬台,與之前預估的280萬台相比,減少40萬台。
雖然2020年開始,英飛凌、恩智浦、意法半導體、德州儀器與瑞薩電子等IDM大廠擴大車用電子32位元微控制器(MCU)與電源管理IC產能,仍無法滿足汽車大廠需求。另一方面,台積電、聯電、力積電等車用晶片供應鏈自2021年起積極擴廠,由於設備建置與認證需要至少約一年的時間,產能最快2023年開出。因此,2022年車用晶片雖然不若2021年吃緊,供需恢復正常最快也要等到2023年。
2021年車用晶片斷炊為哪樁?
車用晶片2021年爆出缺貨潮,主要可歸納4個原因:供應商囤貨、誤判需求量、晶片需求量大,以及疫情影響。市場觀察,晶片出貨量足夠,主要是市場端囤貨,尤其中國大陸供應鏈囤貨明顯,導致供需失衡,在市場質疑「台積電不出貨」的情況下,台積電董座劉德音曾點出「供應鏈囤晶片」現象。中國大陸官方雖然嚴打晶片囤貨,但2021年Q3晶片缺貨仍相當嚴重,以至於汽車供應鏈需要透過各種管道調貨,也導致晶片市場價格混亂,甚至高達30倍價差。
2020年車用晶片需求量誤判可能也是晶片供需失衡的原因之一。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經理江柏風指出,國內半導體生產類別每季都有不同的配重,Q2-Q3以3C產品為主,因應年底耶誕節需求;Q4-Q1以工業用與車用需求為主。2020年Q4國內半導體車用晶片需求量是減少的,所生產量減少,而通訊、電腦晶片需求大,因此產能轉而挹注於此。當2021年Q1市場發現車用晶片需求並未如預期般減少時,已經無法回頭開新產能,因此出現2021年車用晶片嚴重不足的情況。
圖一 :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經理江柏風。(Source:工研院) |
|
此外,近兩年新冠疫情造成居家工作、線上學習人數大增,市場對PC、手機等連網產品需求量大增,車用晶片在供應鏈的排序上遠落後於手機、筆電等產品,產能排擠下,車用晶片持續短缺。
解決斷片危機:調整管理模式+積極擴廠
工研院電光系統所副所長駱韋仲指出,若與2021年供需失衡相比,車用晶片供應鏈已經找到新的管理模式,如調整配備規格,因此出貨壓力趨緩,比方過去可能缺少無接觸系統就無法出貨,現在雖然配備較為基本,但調整後仍可在半年內出貨,等待期縮短,但如果希望取得全配車款仍要等待一年。
這段期間,許多車廠改變存貨方式以減少庫存,維持備用存貨,以免供應鏈斷炊。調研機構Gartner指出,由於半導體短缺及供應鏈瓶頸,加上電氣化與自駕車等趨勢推波助瀾,2025年前十大汽車製造商可能高達50%將開始設計自己的汽車晶片,如此才能完全控制產品路線及供應鏈穩定度。
圖二 : 工研院電光系統所副所長駱韋仲。(Source:工研院) |
|
由於全球指標車廠力求2035年達到100%零碳排,新供應鏈持續擴展,商機無限。市調機構MarkLines資料顯示,電動車將佔所有公路運輸活動的80%以上;MarketWatch則預估,2027年全球影像顯示晶片市場規模約達57億美元,車用電子產值可望爆炸性成長。
另一方面,L2自駕車系統逐漸成為市場標配車款,代表一台車需要約120-150 顆晶片才能達到運作效能,更先進的L4自駕車系統至少需要200顆以上的晶片才能達到運作效能,這樣的晶片需求量與成長趨勢更激勵生產端加速研發與投產。
工研院電光系統所副所長駱韋仲認為,L2成為基本車款,代表未來晶片需求量大,汽車電子化或電氣化需要很多感測器,搭配感測融合技術與邊緣運算,需要更多MCU,晶片需求更高,加上AI功能等新一代車款的各種新需求,目前的狀況是,新技術新需求不斷,但問題卡在晶片不足。
車用晶片供應鏈概況
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2021年底指出,電動車是全球邁向節能減碳及淨零排放的主要工具,推升車用電子晶片需求,對車用晶片是大利多,但是如果將減碳、電源管理、AI、5G、自動化、自動駕駛(L4)、電動車等需求納入考量,車用晶片仍供不應求,未來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電源管理晶片的大缺貨,但是台積、聯電、世界先進、力積電等晶圓廠能否在2023年開出產能,仍有待觀察。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經理江柏風進一步指出,不是市場有需求,生產端就一定有擴產動作,土地好找,廠房好擴,但擴廠需要設備到位,生產端也要確定未來訂單無虞才可能投資擴廠作業,目前5大IDM廠多半有增加生產線或擴廠的動作,但不是全都用在生產車用晶片,市場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最終需求量也無法確定。
對聯電、台積電等晶片廠來說,比較大的困難是,汽車晶片最少要1年甚至2年的驗證時間,與手機晶片相比,至少是3-4倍的時間差,二者的產量相差約10倍之多,投產3C或車用晶片的回收與產值短時間內即可實現,但車用晶片則否,即便這些重量級供應鏈積極擴廠,最快也要2023年才可能出現實質效益。
雖然有不確定因素干擾,台積電及聯電等供應鏈仍積極蓋廠擴產。台積電自2020年上半年起即動態調整晶圓產能,2021年車用半導體重要元件微控制器(MCU)代工產量提升近60%。台積電總裁魏哲家表示,高性能電腦、車用需求超乎預期,2021年1-6月台積電重新調配產線,擴大車用晶片產量,較2020年同期增加30%。
台積電今年持續擴建先進製程與成熟製程,包含國內的台南Fab 18廠3奈米、高雄7奈米、竹科Fab 20廠2奈米等產線,以及美國亞利桑那州5奈米、日本熊本22/28奈米、大陸南京28奈米等海外產線。
聯電2月24日宣布在新加坡Fab12i廠區擴建一座全新先進晶圓廠計畫,主要生產製程為22及28奈米,預計2024年底開始量產。新廠生產特殊製程技術,如嵌入式非揮發性記憶體、嵌入式高壓解決方案、RFSOI及混合信號CMOS等,鎖定智慧型手機、智慧家庭設備和電動車等應用。
聯電與智原今年初共同宣布強攻車用領域,聯電55奈米嵌入式快閃記憶體(eFlash)製程的記憶體產生器已取得ISO 26262車用安全最高等級(ASIL-D Ready)認證,未來可望取得電動車、自駕車、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等車用ASIC委託設計及量產訂單。
此外,3月底市場傳出聯電可能赴美國底特律興建12吋晶圓廠,以22/28奈米成熟製程為主,專攻車用晶片。不論消息是否屬實,聯電布局車用晶片已久,車用製程涵蓋0.5微米到22奈米,可應用領域包含ADAS、智慧座艙、車身控制及資訊娛樂。
力積電擁有2座鋁製程8吋廠及3座12吋廠,12吋月產能約10萬片、8吋約9萬片,產品包含記憶體、客製化邏輯與分離式元件,產能利用率100%。力積電苗栗銅鑼新廠預計2022年完成,下半年可望開始裝機,2023上半年試產,2024年量產。
IC設計廠義隆也積極布局車用晶片市場,以車用顯示驅動設計、Mini LED顯示模組等產品線切入供應鏈。此外,台灣擁有完整的封測供應鏈可支援車用晶片,如日月光、超豐、京元電、同欣電、精材等,有助提供相對應的服務。
圖三 : 未來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電源管理晶片的大缺貨,但是台積、聯電、世界先進、力積電等晶圓廠能否在2023年開出產能,仍有待觀察。(source:Adobe stock:# 482999310) |
|
車用晶片發展新趨勢
汽車及電動車不可或缺的車用晶片包含CMOS影像感測元件、電源管理晶片IC/PMIC、微處理器(MCU)、射頻元件、微機電(MEMS)、功率分離式元件等,車用晶片以8吋廠為主,部分使用到12吋廠成熟製程,車用半導體短缺最嚴重的是12吋廠在28、45與65奈米製程產線,缺貨壓力最大的是電源管理IC/PMIC、微處理器/MCU及CMOS感測器/CIS。
在主要供應鏈擴廠、增加生產線等積極作為下,2023年可望解除晶片斷炊危機,新世代電動車及相關新技術也可望向前邁進。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經理江柏風認為,可留意未來化合物半導體在新一代電動車電力供應方面的發展動向。隨著5G、電動車發展日益快速,高能效、低能耗的第三代版導體碳化矽(SiC)和氮化鎵(GaN)成為市場關注焦點,目前仍由科銳(Cree)、意法半導體(ST)、英飛凌(Infineon)及羅姆(ROHM)等IDM廠主導。第三代半導體以6吋為主,國內代工業者也積極投入研發,如台積、聯電等業者,鴻海斥資新台幣25.2億元取得旺宏6吋晶圓廠,目的也在生產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矽(SiC)功率元件。
產業界也開始注意氧化鎵(Ga2O3)和鑽石等新一代材料。Ga2O3基板製作比SiC與GaN更容易,可能承受更高電壓,未來可望應用在超高功率元件領域,如電動車、電力系統、風力發電機渦輪等範圍。
研究機構指出,電動車、車用電子產業快速成長,推估台灣2025年相關產值達新台幣6000億元的規模,因此不少晶片設計廠鎖定車用市場積極布局。晶片產業在2021年銷售額達5530億美元,預計2022年仍有近10%的成長幅度。
工研院電光系統所副所長駱韋仲認為安全,汽車需求與產品持續推陳出新,隨著新一代電動車加速發展,帶動如智慧駕駛艙、面板、導引模式等智慧化新體驗,結合AI的先進運算晶片將逐步走向主流製程。未來汽車具有智慧移動與連線功能,汽車內建AI為必然趨勢,差別在於運算力高低,不同微處理有不同智慧需求與連線需求,相對應的晶片也會越來越重要。
由於綠能與零碳排等全球趨勢不變,未來的電動車勢必具有能源管理及儲能功能,這些都與晶片控制有關,除了運算、連線、儲能、能源管理等智慧化需求,未來電動車更像是一部智慧手機,不只硬體需要不同晶片,服務及娛樂等周邊軟體也需要對應的晶片連結,這些都會帶動新需求,同時帶動未來車用晶片的發展。
不過,2022年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指出,大陸、美國及日本都增加半導體產業補助,預估2022年底前,全球將新增29座晶圓廠,設備投資金額將達1000億美元,2項數據同創歷史新高。
另一方面,晶圓代工大廠聯電在2022年初的法說會上首次表達,2023年可能供給過剩,在2021-2022年全球晶圓廠擴廠及產能提升下,有沒有可能產生「一窩蜂」現象,有待觀察。
*刊頭圖(source:Adobe stock:#487173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