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USB 3.0工業相機的自助取藥機,不但解決了原有取藥系統效率低下的問題,而且還減少了人們去藥房取藥與人接觸感染病毒的風險。
在美國,長期以來,人們在診所看完病之後必須去零售藥店取藥,這個過程常常讓人感到沮喪,等待時間長且作業繁雜,導致臨櫃效率低下。隨著醫療體系自動化的發展,許多藥房、診所和醫療機構都在尋求更加高效的解決方案。美國一家醫療保健技術公司為了讓取藥方式變得更有效率,與The Imaging Source(兆鎂新)合作開發一款自助取藥機,The Imaging Source的USB 3.0相機在該自助取藥機中,用於實現機器視覺識別任務。
圖1 : The Imaging Source相機與自助取藥機整合。自助取藥機不但解決了原有取葯系統效率低下的問題,而且每周7天、每天24小時的非接觸式自助取藥系統,也減少了人們前往零售藥房與人接觸感染病毒的風險。(source:shutterstock;The Imaging Source提供) |
|
Rx保險卡條碼辨識及資料轉換
取藥機的運作流程通常很複雜。在Web服務技術下,機器通過網路進行溝通。 這家美國公司建立了一個藥房網路系統,其中包含患者的基本資料和處方數據。患者可以要求醫生以電子方式將處方傳送到系統或者提供的紙本處方箋,當病人使用取藥機時,他們只需放入紙本處方箋或由電子處方箋生成的條形碼,接著,放入Rx保險卡。
The Imaging Source USB 3.0相機安裝在取藥機前側,用於捕捉Rx保險卡(保險卡數據上傳資料,透過系統自動估算該給付的藥物費用)上的條形碼數據。相機利用高靈敏度的CMOS感測器,可提供高圖像品質,同時降低圖像雜訊,確保擷取圖像的每個細節。與網路攝影鏡頭不同的是,該USB 3.0相機的精巧尺寸適用於取藥機內部有限的空間。
該相機可與通用機器視覺軟體輕鬆整合(例如HALCON、LabVIEW、OpenCV等),使圖像處理過程更加高效。擷取Rx保險卡時,經過UBS3.0傳輸,後端軟體通過精確的轉換能力,可將有效將保險卡條碼數據正確地呈現在遠端藥劑師的螢幕前。
圖2 : The Imaging Source USB 3.0 相機精巧尺寸適用於取藥機內部有限的空間。(source:The Imaging Source) |
|
條碼標籤與藥品品牌圖像交叉驗證及發配藥物
在查看了患者的數據和處方,並在螢幕上回答患者問題之後,確認患者資訊及處方箋後,並且藥量庫存充足,便對遠端的取藥機發出命令,以及生成條形碼標籤,讓取藥機系統自動分配藥物及自動貼上標籤。
機器視覺在自動配藥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每種藥物的外包裝上均帶有條碼標籤,分配藥物時,The Imaging Source USB 3. 0安裝在機器(手臂)上,用於條碼檢測和圖像擷取,而The Imaging Source IC Barcode可以以任何方向定位和讀取條形碼。
在擷取圖像時,可預先在相機中設置為專注於藥品品牌徽標和條碼。當圖像和條碼被傳送到嵌入在機器(手臂)內部的小型電腦時,它們就成為可用數據,用於資訊交叉驗證和最終確認藥物位置。接著,由機器自動取下藥品。
當藥品配送至取藥口前,再次經由安裝於機器內的相機,藉由不同面向檢查外觀及藥品條形碼,確認無瑕疵極缺漏,自動貼上客制化標籤後,就由手臂分配藥物,傳送至取藥口。
補貨自動配置系統及藥盒外觀檢測
藥物庫存不足時,取藥機旁一小門拉開,補貨員依據藥品須放置位置補貨,接著由機器進行自動補貨,由工業相機進行產品品牌圖像及外部條形碼辨識,同時進行產品外觀及條形碼缺損檢查,接著傳輸至後端系統上自動進行辨認,確認無誤,由機器手(臂)將藥品補貨至原本藥物格,假如產品不符庫存系統中藥品名稱、條形碼、或外觀缺損,則自動送入回收出口。
圖3 : 藥物由取藥機側邊藥物格放入,由工業相機進行藥品品牌、名稱及條形碼辨識,接著外觀檢查,才由後段傳輸至機械手臂,將藥品置入原本給藥格。本圖為示意圖。(source: Shutterstock;The Imaging Source提供) |
|
自助服務使醫療保健更簡單
從患者啟動自動取藥機至遠端藥劑師分配藥物,患者若是第一次提取,整個過程約為6 - 9分鐘,而接下來若患者重複提取,整個過程不需超過2分鐘,除了解決原本取藥成效不彰的問題,在全球疫情仍未趨緩的情況下,每周7天,每天24小時的非接觸式自助取藥機減少了前往一般零售藥房,與人接觸的風險。
除了提供更快速的服務,透過與超市、小診所、校園以及辦公大廈合作,也解決了人們平時因時間或距離關係而無法到藥局領藥的問題,大幅降低取藥放棄率。而與藥劑師遠端連線諮詢的特點也類似平常臨櫃領藥的經驗,人們在領藥的同時,也能充分體驗臨櫃的完整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