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是國際減緩氣候變遷的共識,然而各國或企業無法單憑己力做到淨零排放,因此也直接影響了國際供應鏈的能資源使用方式及共創共生永續之必要。
現今在COVID-19疫情造成社會與經濟面臨衝擊的影響之外,其實我們還必須面對源自於氣候變遷和環境惡劣形成的許多風險和危機。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發布《全球風險報告》:全球最有可能發生的七大風險,包括極端天氣、氣候行動的失敗、人為導致的環境破壞,以及生物多樣性流失等都屬於環境類風險,當中「極端天氣」已連續五年名列「可能性最高的風險」第一名;觀察近幾年的報告趨勢在在突顯氣候與環境的衝擊,顯示環境的問題已高過於經濟的問題,成為全球莫大的風險與挑戰。
世界經濟論壇指出,科技創新是實現淨零碳排的重要關鍵,有助於降低綠色技術的成本,甚至催生新型態科技。全球各國及企業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目標著實非易事,工研院率先成立「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推動零碳排平台,期望透過院內外跨領域整合產業的創新研究和科技研發,全院能夠在2050年達到二氧化碳淨零排放的目標。
工研院日前攜手產官學研共同宣示朝向「2050淨零碳排」努力。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工研院提出台灣2050淨零碳排路徑與產業技術發展策略藍圖,以技術科學思維,從能源供給面、需求使用面、產業製造面及環境面等四大面向,提出跨領域整合技術解方:一、能源供給面:例如電力供應零碳排,積極佈建再生能源發電,整合院內外多樣化的零碳電力資源因應供電需求;二、產業製造面:垂直整合達到低碳/零碳製造生產;三、需求使用面:消費及使用端行為改變;四、環境面:處理二氧化碳捕捉與再利用,例如導入先進負碳排技術,直接空氣碳捕捉,以及將二氧化碳製成綠色碳氫化合物,希望連結各界跨領域專家共同推動跨域整合與產業創新,以減碳科技力推動台灣低碳轉型升級,邁向2050淨零碳排的永續未來。
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認為台灣的風力和太陽能發電在全球發電中得天獨厚,在智慧能源領域有商機。至於工具機產業具有ICT和機械技術的優勢,他以特斯拉為例說明台灣在零組件供應鏈占比高。他強調在製造端和生產端需重新思維,面臨低碳時代,只有創新科技思維,才能持續成為贏家。若企業致力於發展低碳創新科技,除了改善企業能源使用效率,也可以帶領企業進入新時代與商機,打入全球新的供應鏈,進而維持國際市場競爭優勢。
圖1 : 台灣的風力和太陽能發電在全球發電中得天獨厚,在智慧能源領域有商機,亦能夠推進淨零碳排的目標。(source:mibiz) |
|
台電公司是台灣電源電力供應端的主要來源,也是最大的碳排放者,台電董事長楊偉甫針對如何在淨零碳排與極端氣候下打造新電業,他由能源供給面向指出,電力產業自1980年代即面臨第一波自由化之典範移轉,2000年氣候變遷議題掀起第二波能源轉型典範移轉,如今在各國大力推動再生能源與受極端氣候影響能源供應下,電業已邁入第三波淨零排放典範移轉。台電公司面臨減碳與氣候變遷的挑戰,持續推動再生能源開發,提供良好的電網環境,藉以提升電力配占比,同時一步一腳印的減少現有碳排放量,從減少設施和配給調度來著手,並研擬氣候調適策略,未來將參考國際淨零排碳發展路徑,跳脫傳統框架,積極跨業跨域合作,邁向電業新時代。
ICT產業導入循環商業模式 共解全球氣候危機
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是國際減緩氣候變遷的共識,已有歐美中日韓等128個國家,宣示2050年前達到淨零碳排;占全球總排碳量1/3的中日韓也相繼跟進;此外,美歐兩大經濟體將針對高排碳進口產品課徵碳關稅,此顯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減緩氣候變遷已為世界趨勢。蘋果、微軟、飛利浦等20個跨國品牌皆提出2050達到淨零碳排的承諾,國際廠商陸續推出減少碳足跡的執行目標,其中蘋果、Google等公司更將碳中和目標提前到2030年。對下游供應鏈來說,能源轉型不只是環保、永續的問題,更攸關產業競爭力。
事實上,沒有一個國家或企業可以單獨做到淨零排放,跨國品牌的淨零承諾也直接影響了供應鏈的能/資源使用方式。許多國際大廠已要求旗下的供應鏈廠商,承諾產品使用100%的再生能源,台灣是全球科技產業重要的供應鏈夥伴,又以外銷為導向,跨國品牌需要台灣供應鏈的支持來履行淨零承諾,而面對淨零目標所牽動的國際政治經濟情勢丕變與金融脈動,必須承受相當大的減碳壓力,淨零承諾已成為台灣無法迴避的國際責任。
「台灣每年有近三億公噸的排放量,其中三分之一與外銷出口相關,這部分的減排量,必須要和國際品牌合作才能達成。」台灣產業要打入國際供應鏈,就必須掌握關鍵。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指出,這其實是台灣的一個契機,不僅從製程優化開始,更有機會提出創新的商業模式,促進整個價值鏈的升級和創新,突破仰賴高碳排製造才能獲利的侷限。例如明基材料運用偏光膜生命週期,水資源的循環使用;二方企業結合乾燥、熱泵及環工技術的熱泵式汙泥乾燥系統可減少汙泥中的水份,節省大筆清運汙泥費用;晉湧公司的震動膜分離裝置能夠解決靜態膜分離中的膜片汙染和堵塞問題,深度處理給水和廢水處理,達到零排放,上述皆能具體實踐循環經濟成效。
圖2 : 水資源的循環使用需要靠智能化水處理技術來協助解決問題。(攝影:陳復霞) |
|
氣候變遷無國界,我們無法置身事外,循環經濟如何協助台灣產業在氣候議題上取得地位?黃育徵表示,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要達到淨零碳排必須從大量開採-製造-使用-丟棄的線性經濟,轉型到使用更少資源來滿足需求,讓經濟活動不須仰賴資源耗用的循環經濟模式。基金會提出「CC4CC」倡議(Circular Collaboration for Climate Crisis),期待台灣扎實的供應鏈基礎,能夠引領全球對話。台灣不應該只是生產基地,而是一個示範市場。他進一步指出台灣的ICT產業是全球電子電器用品的重要供應鏈,具有串連上下游的優勢,將台灣打造為全球創新商業模式的示範場域,能夠提升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氣候變遷無國界 扭轉局勢靠數位科技協力
氣候變遷是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2020至2030年是實現氣候目標的關鍵10年,也是我們能否成功扭轉氣候變局的關鍵。將氣候暖化控制在1.5°C以內需要全球共同努力,並且刻不容緩。我們雖然不可能用現在的科技解決30年後產生的問題,但對於即將到來的危機與挑戰無可避免,「2050淨零碳排」是創新科技很好的商機,除了整合多元技術與既有資源,並且以更積極的行動加速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
人工智慧(AI)技術發展對於應對氣候變遷至關重要,藉由數位科技和機器學習技術可以協助採取更環保永續的作法。2021年2月,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微軟公司等企業共同舉辦「AI for the Planet」數位高峰會,共同探討AI的未來發展與應用。加拿大魁北克(Qubec)AI研究機構Mila Institute表示正在研究透過AI將未來具體化產出圖像呈現氣候變遷的後果,並直接預測街道、房屋、學校或工作場所受到氣候相關事件的影響程度,藉以促使人們採取行動來應對減少災害、維護居民生命和重視保護地球。
預估至2030年,AI及數位技術將有效應用在運輸、製造、農業、能源及建築等不同領域,而全球會達到10%~20%的減碳成效。UNEP官員提及,距離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還有近十年的時間,其中有68%的指標尚待衡量,預期可以整合運用5G、物聯網、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等技術做為確保永續發展的關鍵工具來保護地球。
此外,在提升生活水準和保護地球環境方面,其實半導體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美商亞德諾(ADI)繼在2020年宣布發行業界首支綠色債券,總額高達4億美元,協助持續投資創新以解決全球最嚴峻的難題。ADI近期推動氣候策略,發展規劃至2030年實現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net zero)目標,其中包括至2025年公司的整體營運將100%使用可再生能源,至2030年時因應整體價值鏈的碳排放問題(包含第三類排放),藉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並且加入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UNGC),此為推動企業永續發展的全球最大國際組織,由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共1萬2千多家企業和3千多個非商業機構簽署組成。並且加入「1.5度C企業目標」行動,承諾設定符合科學碳目標倡議(SBTi)的減排目標。
氣候變遷對於環境造成的影響甚鉅,無論是乾旱、生態系統變化、風暴的嚴重度,還是森林大火造成的破壞,現今的規模都是過去的兩、三倍。此外,全球正面臨著人口老化、城鄉差距和資源緊缺等挑戰,各行各業也在掌握相關資訊觀察及預測結果,以期試算出氣候變遷相關的機率風險。
日本政府近期拍板福島核廢水將於2年後排入海,引發多國抗議,原因在於人們意識到海洋和氣候並非兩個獨立的系統,實為一個整體系統中的組成部分,這個系統覆蓋整個以海洋為主體的地球,並且影響著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
圖3 : 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與ADI共同成立海洋與氣候創新加速器,希望因應開發解決方案以恢復海洋生態環境。(source:WHOI) |
|
碳排放是因應氣候變遷的核心。海洋是得以抵禦全球暖化最重要的防護機制之一,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WHOI)與ADI共同成立海洋與氣候創新加速器(Ocean and Climate Innovation Accelerator;OCIA)。透過海洋與氣候創新加速器,ADI投入工程與技術資源,致力於提升關注海洋在因應氣候變化方面的關鍵角色,從而更瞭解海洋如何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並開發相應的解決方案以恢復海洋生態環境,協助減輕因全球暖化而帶來日益嚴重的各種威脅。ADI並承諾在三年內針對該聯盟提供包括育成及加速兩類資金300萬美元的援助。
不論是全球氣候危機帶來的全球氣溫升高、災難性氣候事件,以及生態系統破壞等的影響,台灣為國際供應鏈中的重要角色,除了政府積極推動綠電、循環經濟及低碳排廢之外,許多製造大廠也投入碳中和行動,唯有匯聚眾人智慧,群策群力喚起淨零永續的共識,共創共生以期搶攻全球綠色供應鏈市場商機。
**刊頭圖(source:Tech Explo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