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台灣Micro LED倚天劍即將出鞘
集結LED與顯示面板業之力

【作者: 籃貫銘】   2020年07月14日 星期二

瀏覽人次:【5168】

消息來的令人意外,但其實頗讓人興奮。晶元光電和隆達電子終於決定以合作代替競爭,雙方將共同把資源投注在更值得努力的項目上,其中一個最讓外界關注的技術,就是Micro LED。


而在他們宣布合作的前一天,正好是由光電產業協進會(PIDA)所舉辦的「Micro LED技術藍圖發表會」。活動當天,工研院、隆達、友達、群創、錼創的高層皆出席與會,也各自分享了對於Micro LED的市場策略和發展布局。


這些業者的出席,印證了一件事,就是Micro LED已成為台灣LED與顯示產業的大事,而且大家心裡頭都清楚,台灣這兩個產業若要重返榮耀,Micro LED這一仗,絕對有輸不起的壓力。且若要贏得先機,超越中日韓,只有拋開成見大家一起合作,才有可能做到。


也因此,為了加速突破技術與量產的瓶頸,政府作為產業的領航者,已透過經濟部並偕同工研院,把Micro LED放入了智慧生活發展計畫的其中一項。預計在2020年投資177億台灣,用以發展智慧生活應用(包含智慧移動、智慧醫療、智慧育樂及智慧零售),其中Micro LED將是智慧生活的關鍵。


經濟部副組長呂正欽也在會場上表示,政府已設立了政策平台,以實際行動協助顯示器技術發展,要讓Micro LED成為半導體之外,台灣二個引以為傲的產業。


整合供應鏈 群創與友達力拼再起

作為台灣的面板雙雄,群創與友達近幾年深受到中國補貼政策與產能競爭的衝擊,雙雙陷入虧損。兩者也都在近期啟動了再造與轉型,希望透過優化產線與聚焦高附加價值產品的方式,重回獲利的軌道。


然而就產品競爭的面向來看,傳統的TFT-LCD產品已是紅海市場,一旦市場需求不彰,就會落入做一片賠一片的窘境;但此時若要轉進OLED,則也為時已晚,在技術力上將不及日韓。因此最好的策略,就是找到一個可以「彎道超車」的機會,趁著大家都還在減速研發的階段,一舉超越,而Micro LED就是一個契機。


也因此群創與友達已投注了大量的資源,無論是在研發或者製造上,都逐步的朝向能夠早日量產的方向前進。而其中一個關鍵,就是要弭補顯示面板廠在Micro LED製造上的不足。



圖一 : Micro LED的產業應用藍圖。
圖一 : Micro LED的產業應用藍圖。

以友達為例,除了透過旗下子公司隆達共同開發之外,也與新創公司錼創合作,包含推出了原型的Micro LED車用顯示,以及高解析度柔性Micro LED顯示器等,開拓新興的顯示應用領域,同時也積極的準備進入量產階段。


至於群創,在母公司鴻海集團的支援下,也開始調整相關的供應鏈,並發表了Micro LED的汽車顯示應用產品。同時也針對旗下的LCD顯示器基礎設備進行產業升級,一方面活化G3~G5小世代面板產能,另一方面也升級G6以上世代產品價值。


而針對Micro LED的顯示關鍵技術,群創也正在建立橫跨TFL、LED、半導體封裝及高階光電材料產業的跨領域一條龍生產鏈。


晶電與隆達成立控股公司 加速供應鏈成形

晶電與隆達的合作,更是台灣Micro LED產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僅管各有專長,但這兩家業者在Mini/Micro LED領域的競爭早已處於白熱化階段。而站在國際市場競爭的角度,兩家公司整合旗下的資源,並投注在各自擅長的領域,才會是最佳的發展策略,而用成立合資公司,並雙雙申請下市的方式,更加彰顯了彼此的決心。


根據雙方的合作聲明,兩家業者將進行資源整合,發展各自的專業分工。晶電專注在上、中游,隆達成為晶電的主要客戶;隆達則聚焦下游,晶電成為隆達的重要供應商。此外,雙方將加速擴大Mini/Micro LED的應用,使客戶、供應商與消費者,共享資源整合所帶來的效益。


未來雙方深化合作後,晶電將成為隆達重要的晶粒策略合作夥伴,隆達則專注發展封裝與模組產品技術,提供國際的終端應用客戶更即時服務。


至於即將成立的新控股公司,將會專注在即將快速成長的Mini/Micro LED顯示應用市場,以及5G生態所帶動的顯示需求,以創造更大的成長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隆達本為明基友達集團轉投資的LED製造廠,而晶電與隆達成立控股公司,等於是直接與友達顯示供應鏈進行合作。加以近期市場盛傳,蘋果已在台灣成立次世代顯示技術中心,並攜手晶電與友達共同研發相關的顯示技術。此次雙方的合作,更讓這個三方夥伴關係顯得堅實而具體。


邁向一條龍 錼創角色更顯關鍵

新創公司錼創科技(PlayNitride)從成立以來,幾乎就與Micro LED畫上了等號。這家公司集結了台灣LED產學研的能量,並有晶電、三星、聯電與錸寶等重量級的股東加持,是當前市場上最具影響力的Micro LED技術供應商。


此外,晶電乃是錼創的主要股東,而且彼此的關係緊密,錼創的生產能量有很大的比例都是仰賴晶電的支援。也由於晶電的協助,目前錼創已逐漸發展成具備研發、製造與量產的一條龍業者。


而在主要股東晶電與隆達合作成立控股公司之後,預期也將會以更大的力道支援其在Micro LED的生產與研發上,甚至提供更多的市場銷售與應用開發的機會,使之成為引領台灣Micro LED發展的重要領頭羊。



圖二 : 錼創有信心可以在5年內降低95%生產成本,加速Micro LED的終端產品上市。
圖二 : 錼創有信心可以在5年內降低95%生產成本,加速Micro LED的終端產品上市。

根據錼創執行長李允立博士所說,目前錼創已經具備了巨量轉移與巨量修復的技術,而為了解決Micro LED晶粒供應的問題,也已建立了自有的產線。儘管當初是希望朝向技術輸出的商業模式,但基於市場的發展需求,也逐漸發展為具備完整解決方案的業者。


他特別指出,降低生產成本是未來5年內Micro LED最重要的發展關鍵,而錼創有信心可以在5年內降低95%生產成本,加速Micro LED的終端產品上市。


而在終端應用上,錼創已分別與錸寶和友達合作,推出穿戴式、車載資訊用顯示、以及高解析柔性顯示等產品。未來將會持續往電源效率、大尺寸顯示、生產設備等三大技術方向發展。


巨量轉移技術走向多元化

過往認為「巨量轉移」是發展Micro LED顯示的主要挑戰,而時至今日,巨量轉移的問題已被克服了,與其相關的巨量修補和測試等等問題,都有相應的對策。所以可以很肯定的講,目前Micro LED只有成本的問題尚待克服。


然而巨量轉移技術仍是十分關鍵且敏感,幾乎是等同一家公司生存命脈。也因此,幾乎所有的業者與研究機構都三緘其口,不願透露更多的細節,僅僅用「我們已具備」來回答相關的問題。


而根據目前所掌握的資訊,巨量轉移的技術類型,會因為不同的Micro LED顯示應用,而採取不同的對策。例如穿戴式的小螢幕和大型顯示器就會使用不同的轉移技術,其不僅是因為前段所要轉移的目標尺寸不同,同時也會後段工序製程的也會影響巨量轉移方式的採用。


所以對一家Micro LED顯示業者來說,除非是僅針對特定尺寸的特定產品,否則同時具備多元的巨量轉移技術,將是基本的要求。錼創李允立就表示,巨量轉移的方式有很多,也各自有適用的尺寸和應用,因此並不會只採用其中一種,而是依照適用的尺寸來使用不同的轉移方式。


他也透露,目前錼創的轉移技術已十分成熟,以一個智慧手錶的顯示器來說,100萬顆的Micro LED晶粒轉移,大約20秒就能完成。至於更大的尺寸,也同樣都能進行轉移,但因尺寸的差異和所採用的轉移技術類型不同,所需要的時間也會不同。


整體而言,巨量轉移已不再是生產的瓶頸,但整個Micro LED顯示器的製造仍有許多其他工序,因此在生產仍有一定的挑戰存在。


結語

就如同李允立所說,有不少人懷疑Micro LED顯示技術可能是場騙局,因為它不僅生產難度大,同時成本也難以被市場接受,因此可能永遠不會問世。但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突破,目前它已經是一項扎扎實實具備清晰技術路線與應用藍圖的次世代顯示技術。


但最為次世代顯示技術,Micro LED真正的挑戰恐怕不是在生產技術上,而是如何找到自己最佳的顯示應用地位,以及真正的區隔市場。李允立也認為,Micro LED並不是朝著取代現有顯示應用的方向前進,而是要找到自己清晰的識別。因為目前的主流顯示已十分成熟且經濟,去取代他們實在不是件合理的事。


**刊頭圖:PIDA舉辦的「Micro LED技術藍圖發表會」,工研院、隆達、友達、群創、錼創的高層皆出席與會。(source:PIDA)


相關文章
驅動技術譜新章 Micro LED躍居最佳顯示技術
最後一塊拼圖?終極顯示技術Micro LED助攻面板業轉型
創新驅動電路設計 挑戰Micro LED顯示效率極限
提高產業韌性 智慧製造扮演關鍵角色
台灣醫療顯示器10年內有機會達陣得分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艾邁斯歐司朗全新UV-C LED提升UV-C消毒效率
» ASM攜手清大設計半導體製程模擬實驗 亮相國科會「科普環島列車」
» 友達科普環島列車啟航 攜手默克推廣永續教育
» TIE未來科技館閉幕 揭曉兩項競賽獎得主
»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登場量子論壇 揭幕TIE未來科技館匯聚國內外前瞻科技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2.74.138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