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世代,卡車已經可被視為裝了輪子的電腦,主要原因在於現代遙測(telemetry)系統和其他技術,讓卡車可以持續將定位、動向、引擎狀態等資料點(data point),傳送到所屬機構中各單位部門和系統。
但問題是卡車通常會透過多重管道,於不同的時間點送出內含相似資料的多個訊息。舉例來說,車輛管理系統和卡車維修團隊都需要得到油耗資訊,而他們也都各自擁有一套相關資料的備份,有時也會透過不同管道來傳送這些資料。Gartner傑出研究副總裁W. Roy Schulte認為,傳統做法會因為重複蒐集資料而造成人力和資源的浪費,且若每個新應用要存取資料時都需為其建立新管道,既複雜又消耗成本。
數位分身(digital twin)的存在,正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它能讓每個系統與實體物件分離。卡車不再需要與每個資料接收器進行個別通訊,只要將所有資料統一傳送到數位分身即可;需要相關資訊的業務單位,只要連上數位分身就能輕鬆做到。
圖一 : 數位分身的存在能讓每個系統與實體物件分離。(source:Dreamstime.com) |
|
這個設計影響範圍遠遠不只於物流業。近期Gartner針對已將物聯網解決方案用於生產流程,或正在進行物聯網專案的企業組織進行研究,發現有24%的企業已開始使用數位分身,另有42%計畫在未來三年內採用此技術。
大幅降低物聯網生態系統的複雜程度並提升運作效率的特性,是數位分身越來越受歡迎的重要原因。
持續提供情報
雖然每個數位分身的用途和所掌握的資料數量差異極大,但都遵循同一原則─每個物件只會有一個分身。這個分身會持續更新資料,以反映實體物件目前的狀態。
圖二 : 每個數位分身的用途和所掌握的資料數量差異極大,而分身會持續更新資料,以反映實體物件目前的狀態。(source:New Equipment Digest) |
|
數位分身蒐集來的資料,若能結合商業規則、優化演算法或其他時效性分析(prescriptive analytics)技術,就能支援人為決策,甚至是將決策行為自動化。以剛才的卡車為例,其數位分身功能之一是追蹤煞車的狀態。根據數位分身裡的近期數據和歷史資料,就能推估卡車下一次需要進廠維修的時間,讓維修系統能排定最佳時程。
資料封裝
數位分身的主要用意是擔任物件的代理人,任何應用程式需要擷取該物件的相關資訊,都必須請這位代理人提供。由於分身是一種軟體,使用者可透過程式設定來封裝資料,因此所有變更都是在分身內部進行,而不會影響任何與物件相連的應用程式,反之亦然。
資料封裝能大幅減少維護和強化應用程式及實體物件時之必須作業。當實體物件進行任何變更時(如新增感測器),分身往往也必須有所更動,但不需要用到新感測器資料的應用程式則不必多此一舉。同樣地,應用程式也可以在裝置或分身不變的狀況下進行各種變更。
將來大部份的分身都會由產品製造商打造,並且連同它們對應的實體物件一起被交到客戶手中,因此每個採購決策都須將數位分身納入考量,畢竟分身的功能與其實體資產所能為企業組織所帶來的效益一樣重要。
Schulte指出:「數位分身與物聯網的崛起相輔相成,因此購買機器和其他資產時,應把能否支援數位分身和持續開發分身功能兩大要素列入選擇的考量。」
(本文作者W.Roy Schulte為Gartner傑出研究副總裁)
**刊頭圖(source:hcltech.com)